文学五一

第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少年郎们激动不已,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熏香沐浴,调脂弄粉,誓要在赏春宴上压倒其他竞争者。
    七公主不去,到时候只怕宴上一半都是失意人。
    听春如绘声绘色描述京中高门子弟怎么涂脂抹粉,李瑶英不由失笑:时下男子以傅粉为美,她实在欣赏不了。
    “贵主不去,真是可惜……”
    春如想起一事,眼珠一转。
    “听说郑家三郎也会去赏春宴,还要和王家、崔家、卢家的子弟比赛作诗呢!”
    瑶英挑了挑眉。
    ……
    郑家三郎郑景,内定的驸马人选。
    人人都知道郑景是郑家嫡支长房嫡子,但是才能远不及庶兄郑大郎。
    李德曾多次当众称赞郑大郎。
    京中传闻,郑大郎以后会接任郑父的官职,而才华平庸的郑景则留在族中管理郑氏族务。
    只有李瑶英知道,郑景内秀,眼下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将来却会青云直上,位列宰相。
    李玄贞中年以后昏聩易怒,几次远征险些拖垮大魏。他死后,朝中几番动荡,多亏郑景老成持重才能稳住局势。
    郑景一生辅佐三代帝王,权倾朝野,甚至一度能左右君王废立。
    郑父曾为郑景订下一门亲事。
    几年前,那家人不幸死在战乱之中。
    按照书中所写,郑景给未婚妻子立了冢,此后一生未娶正妻,不过纳了很多姬妾,儿女一个接一个蹦出来,以至于不得不扩建后院,不然不够住。
    ……
    李瑶英见过郑景几次,对他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此刻听春如提起,她还是想不起郑景的眉眼五官,只依稀记得他高挑清瘦,斯斯文文,和其他世家子弟没什么不同。
    这几年瑶英一直战战兢兢提防李玄贞,年纪又小,没想过嫁人的事情。
    郑家这门亲是李仲虔背着她定下的,他出征之前和郑父立下了口头盟约。
    这事没有瞒着李德,消息就是从李德的近侍那里传出来的。
    想起这事,瑶英忍不住轻哼一声。
    二哥居然闷不吭声就给她定了一个丈夫!
    等他回来,一定得先捶他一顿!
    春如暗暗叹息。
    她刻意提起郑家三郎,公主还是无动于衷,看来今年赏春宴真的要便宜其他人了。
    ……
    天气一天比一天明媚,别院樱桃熟烂,春意更浓,宫苑绿柳成荫,杏花如雪。
    谢青每天向李瑶英汇报朱绿芸的动静。
    朱绿芸好像对赛祆没兴趣了,自从那天之后没再出过府。
    可是她的仆从却天天来往于公主府和义宁坊之间传递消息,行踪诡秘。
    瑶英心道:朱绿芸可能真的在筹备刺杀计划。
    她一面让谢青继续留意朱绿芸,一面忧心忡忡,盼着李仲虔早日平安归来。
    前方送回战报,李德率领王师凯旋,路上遇到了一点变故,归期不定。
    瑶英翘首以盼,不断派出人手打探情况。
    原先说是月底就能回京,到了四月中旬,李仲虔仍旧迟迟不归。
    这日清早,瑶英用了一盅蔗浆酪樱桃,歪在廊下毡席上,斜靠隐囊,翻看各处送来的账本。
    惠风和畅,廊前落英缤纷。
    长廊深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谢贵妃宫里的婢女急急忙忙找了过来。
    “贵主,娘子又发病了!”
    瑶英立刻放下账本,踏上木屐,步下长廊,赶去正殿寝宫。
    刚穿过回廊,前方人声杂乱,一个披头散发、面容憔悴的中年妇人朝她迎面走了过来,跌跌撞撞,歪歪倒倒。
    七八个宫女围在一边,想要搀扶妇人,又怕吓着她。
    瑶英快步走上前,双眉微蹙,轻声道:“阿娘,是我。”
    声音如春风一般,温柔得能滴出花露。
    谢贵妃胡乱抹了一下散乱的头发,眼神迷茫,神情懵懂:“明月奴……二郎呢?他说今天要来看我的……”
    瑶英轻轻扶住她的胳膊,声音轻柔:“阿娘,阿兄写信回来说路上有事耽搁了,要过两天才能回来。”
    谢贵妃愣住了,小心翼翼地问:“真的?”
    瑶英搀着母亲往回走,耐心劝哄:“真的,阿兄过两天就回来。”
    谢贵妃眼神飘飘荡荡,嘴里仍旧一遍遍重复:二郎,回来。
    瑶英不厌其烦地向她保证:“二哥会回来的。”
    连哄带骗,送谢贵妃回寝宫。
    宫女送来刚刚煎好的汤药。
    瑶英洗了手,接过梳子为谢贵妃梳起长发,帮她梳洗,亲手喂她喝药。
    药里加了酸梅,甜丝丝的。
    谢贵妃乖乖地喝药,忽然伸手摸了摸瑶英冰凉的手腕。
    天气渐暖,瑶英怕热,今天穿着石榴红散点小簇花袒领襦裙,轻薄如翼的大袖宽衫,外面罩一件锦边半臂,抬手的时候袖子滑落,皓腕凝霜。
    谢贵妃爱怜地问:“明月奴,冷不冷?”
    说着随手抓起榻旁的披帛,拢在女儿肩上。
    口里来回叮嘱:“别着凉了……明月奴不能受凉……每天要吃药……”
    温和慈爱,一如往昔。
    瑶英心尖微酸,摇了摇头:“阿娘,我不冷。”继续喂谢贵妃服药。
    即使痴呆疯傻,阿娘依旧记得关心她。
    ……
    当年谢贵妃和唐氏相争,唐氏身死,李德迁怒于她,她万念俱灰,落下病症。
    不久后谢家为掩护百姓渡河,死守空城,满门壮烈。
    谢贵妃痛失血亲,也失去了唯一的依傍,李德对她的态度更为冷淡,她从此疯疯癫癫,痴痴傻傻。
    她从没对唐氏起过加害之心,落到这样的下场,李玄贞仍然觉得不解气。
    直到她吞金自尽,他还对身边人说:“毒妇死有余辜!”
    ……
    李瑶英看着谢贵妃睡下,走出寝宫,眉头轻皱。
    这几年谢贵妃时好时坏,她遍访天下名医为谢贵妃诊治,虽然有些起色,但谢贵妃的病终究是心病。
    多年前,谢贵妃仗着兄长谢舅父的疼爱,执意要下嫁李德。
    谢舅父无奈,送她出嫁,倾尽全族之力辅佐她的丈夫。
    最后赔上了整个谢家。
    换来的却是李德的冷眼相待。
    瑶英有时候想,谢贵妃神智不清未必就是坏事。
    李仲虔也这么认为。
    兄妹俩从不在谢贵妃面前提起早已身死殉城的谢舅父,谢贵妃以为谢家人还活在这个世上,只是不愿和她来往了。
    御医匆匆赶到,为谢贵妃诊脉,新开了一副药方。
    宫婢扇炉煎煮茶水,瑶英请御医去廊前吃茶小坐。
    茶香袅袅,御医望着琉璃茶盏里雪白的茶沫,斟酌了片刻,对瑶英道:“贵主,某才疏学浅,有负贵主所托。”
    瑶英一笑,直起身,郑重朝御医行了个礼:“奉御言重了,我阿娘之病实是心病。这几年多赖奉御医者慈心,照料阿娘,我和阿兄还未谢过奉御。”
    御医受宠若惊,不敢受瑶英的礼,伏地不起,等瑶英礼毕,这才敢归坐。
    讨论了几句郑贵妃的病情,御医想起一事:“贵主上次托某打听的天竺名医已至京中,现今借住在晋昌坊大慈恩寺。”
    瑶英面露喜色。
    前朝末年天下大乱,为躲避战火,中原僧人纷纷逃往相对太平的蜀地。
    李德登基后,派兵去蜀地游说高僧回京。
    其中有位天竺高僧,据说不仅精通佛理,还是一位医术高超的杏林圣手。他从天竺走海路至广州,游历了大半个中原,辗转去了蜀地,此次会和其他中原高僧一起返回长安。
    瑶英早就听说过那位高僧的名声,盼着他早日进京。
    御医又道:“贵主若是想请他为贵妃看脉,还是尽早的好,某听人说他急着去西域,这次来长安,只是为了瞻仰慈恩寺内供奉的佛舍利。”
    瑶英想了想,送走御医,吩咐奴仆准备车马,决定立刻出宫。
    大慈恩寺为唐高宗李治为追念其母长孙皇后下令建造,高僧玄奘曾在此主持寺务,组织译经,弘扬佛法。玄奘和其门人开创了汉传佛教的唯识宗,因此大慈恩寺被视为唯识宗的祖庭。
    为迎接北归的高僧,大慈恩寺已经修葺一新,寺宇壮丽,宝殿雄伟,重建的大雁塔巍然屹立于曲江之畔,庄严肃穆。
    第一批蜀地僧人抵达,寺中一片忙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