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遣词用字,也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
    尤其是这个“肿”字,用得极为传神。
    给人的记忆十分深刻。
    “奇怪,奇怪!”白易深锁眉头,静心沉思。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诗歌的诗。
    这种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也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
    “难道这是一种新的诗体?”
    白易猛得一惊。他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吃惊。新的诗体?今天无意中竟然发现了新的诗体?
    他不想下这样的判断。可这诗的确与传统的诗区别甚大,却又绝不是乱写一气的五字短句。
    这首诗的作者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
    难道华国还隐藏着一位诗词大家?
    这些疑问白易一时也想不明白,他决定先去与那些诗坛朋友共同探讨一番再说。
    他想了想,然后把自己刚刚对这首诗的理解总结了一下。在诗歌天地新建了一个帖子发了上去。
    这首诗下面的跟帖评论都是嘲讽这首诗的。他有些看不下去了。
    白易在华国诗坛的影响力那是非常大的。他的帖子刚一发出,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惊呼。
    他在诗歌天地是实名注册的。
    “哇!不是吧,白大师居然发贴了。这是大新闻啊。”
    “白大师发帖了,赶紧过来围观。”
    “看看白大师写的是什么?难道是新诗?”
    “咦,这是对那首‘咏雪’的赏析?”
    “还真是。哇靠,原来这首‘咏雪’这么不简单啊。我就说为啥看了之后就忘不掉呢。”
    “哈哈!这首诗果然不一般啊!”
    “居然被白大师如此推崇,这是要发啊。对了,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啊?”
    “不知道嘛,去问问原先那个帖子的楼主。”
    “……”
    李凡的微博粉丝也看到了白易的赏析帖子。
    “哇靠,还真有大师赏析啊!而且还是白易大师。”
    “原来这首诗还真是不简单啊。怪不得李凡那厮会同意我们发到诗歌天地来呢。”
    “看白大师这么一分析,我总算明白我对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我也清楚了,这首诗看了之后过目不忘,很容易流传啊。”
    “走走走,再去李凡的微博刷屏。那厮不厚道啊,写个诗也不说清楚。”
    “对,同去。太可恶了嘛。不过,现在看来,那厮真的会写古诗?”
    “不知道嘛。不过这种诗好是好,却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啊。”
    “想那么多干嘛。先去刷了屏再说。”
    “哈哈!有道理。”
    “……”
    ……
    微博又一次被粉丝刷屏了。
    李凡却是心情舒畅,“你们这群家伙,终于知道我不是胡乱写诗敷衍你们了吧。”
    随后,他也看到了诗歌论坛上白易的赏析帖子。
    “大师就是不一样啊,短时间内就分析的这么准。”
    这首诗在前世被称之为“打油诗”。不过却不是一般的打油诗,而是一首名垂千古的打油诗。
    而这个世界还没有这种诗体出现。
    说到这首打油诗,那可是大有来头的。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张的人以卖油为生。人们称呼其为“张打油”。在某年冬天的一日,时逢大雪,满目皆白。可能是生意清淡,也有可能是张打油心意较高。
    他便学起了文人骚客的那一套,以景吟诗。却不想他这一吟,便一鸣惊人。还因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其诗曰:“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后人便把这种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的诗,称之为打油诗。
    “张打油”和他的那首“咏雪”,也因此成为了打油诗之祖。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不过,这首“咏雪”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确是不争的事实。
    从唐代到现在,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年之久。自然有它特殊的艺术魅力。
    在唐代出现打油诗之后,打油诗便表现出了活跃的生命力,瓜瓞绵绵,不断发展。
    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这个世界,在唐代有没有打油诗出现。李凡不清楚,也无从考证。不过在华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却是没有关于“打油诗”的任何记载。
    也难怪白易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诗体了。
    当然,它的确是一种新的诗体。只不过晚了上千年的时间,才由李凡带到这个世界。
    退出诗歌天地,李凡走出房间来到院子外面。
    现在是下午四点过,太阳已经偏西了。加上偶尔吹来的阵阵凉风,外面倒也不显得燥热。
    要知道现在基本上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了。
    到了这个时候,地里的农活开始渐渐多了起来。地里的小麦已经差不多到了可以收割的时候了。玉米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不过也快了。那玩意儿自玉米仔成熟后,一天一个样。
    前两天都还可以煮嫩玉米吃,过得几天再去看它,已经可以收干玉米了。
    不过这都是普通玉米的情况,李凡试验地里的那些玉米,却是可以长时间的保持嫩玉米状态。这不仅让村民们啧啧称奇,李凡自己也有些不可思议。
    按理说,空间泉水可以促使植物生长,玉米应该老得更快才是。现在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李凡也有些不太明白,只想到一种可能。那就是空间泉水可以让植物向着人们最需要它的方向生长。
    现在,李凡试验地里的蔬菜已经全部成熟。整个菜地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菜品。红的绿的交相辉映,看上去说不出的喜人。
    试验地大获成功,李凡寻思着,已经可以开始考虑建设农庄的事情了。
    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第79章 农活
    堰塘边,李凡随手摘了一个番茄,一边吃一边在心里琢磨着。
    再过两天就该是《趣味儿童》的发行日期了。
    这一期的《趣味儿童》依旧是和上一期一样。《舒克和贝塔》和漫画《猫和老鼠》各占一半的版面。
    李凡的稿件早就发给唐权那边了。这些事情倒不用他去操心。
    很快,他吃完了一个番茄。喳喳嘴,感觉不过瘾,又摘了一个番茄放进嘴里吃起来。
    其它地里的那些菜在太阳长时间的照射下,菜叶微微向下卷曲,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的。唯独李凡家的这片菜地依旧显得郁郁葱葱。
    “嘿嘿,有作弊器在手,还真是有些不一样呢。”李凡心里嘿嘿直乐呵。
    “娃子,你蹲在那里干嘛呢?”
    李凡正心里乐呵着,忽听到老妈的声音传来。
    他急忙转头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老妈背着一背篼青草,正从堰塘那边过来。
    “哦,妈,你回来了。又去割兔子草了啊。”
    现在老妈依旧是每隔一天就要去割一次草。家里那几只小兔子也长大了不少,前两天被小丫头拿了两只回去喂。
    那丫头把那两只兔子当宝贝一样喂着。每天放学回来的时候,都会顺手在路边整一袋子兔子草回来。
    她老妈给她割了草回来让她喂。她还不乐意,非要自己去弄草回来喂。
    “真是个小孩子。”李凡只能这样评价。别看那丫头平时人小鬼大的。可终究还是小孩子心性。
    李凡接过老妈的背篼,提到院子里面放下后。问道:“妈,我们的麦子可以收了吧,什么时候去收啊?”
    老妈抓了一把兔子草丢在兔子笼上面,然后答道:“明天就去收吧,也没有多少,一天时间就收完了。”
    “嗯,好。那那些晚花生呢?好像也可以挖了啊。”李凡又问道。
    “那些花生暂时不用急。等哪天下了雨后再去挖。”老妈答道。
    “哦,好。”李凡点点头,走出院子。他准备去外面转悠一圈,现在基本上已经嗮不到太阳了。
    挖花生之所以要等下雨后再去。那是因为下了雨之后,泥土比较松软。可以直接用手将花生苗拔出来,这样子不仅省力,还可以让花生尽可能多的随花生苗一起被拔出。只有少量花生会留落在地里。捡起来也方便。
    如果不下雨就直接去挖的话。由于泥土太硬,就只能用锄头去挖了。费力费时,还不容易挖干净。
    李凡在村子里瞎转悠,陆续碰到许多村民。
    有些村民已经在地里忙完活回家了,有些村民却还扛着锄头刚刚出门。
    村民们热情的李凡打着招呼,李凡也笑呵呵的回应。
    对于农庄建设他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就是把村里大部分的土地都租赁下来,统一规划管理,统一种植。到时候肯定是要雇佣一些村民帮忙的。
    “嗯,改天去村长家里,跟他谈谈这个事情。”
    村长叫李福,50来岁。跟李凡老爸一个辈分,李凡称呼其为“福叔”。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