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青山记事_2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钟亦文他们的注意,田平站起来眯起眼睛仔细看了看:“哎,还真是张兄?我们要不要叫他一声?”
    “不用了吧!”常乐第一个反对,“那么远,还有这么多人,叫他的话会不会很丢脸?更何况,张兄看上去和他身边的人交流的不错,我们就不要打扰他了。”
    可不是,张杜枫现在可是满脸的笑意,时不时哈哈大笑,和身边的几人交流起来是再顺畅不过,比和他们几个一起的时候笑容还要多。这个样子,自然让常乐他们有点不喜,也不想去丢这个脸。
    田平一看也明了,点点头,坐了下来:“好吧!”
    吴远安却凑到了钟亦文的身边,压低声音:“张兄身边的一位,似乎是州府钟家钟三爷的爱子钟亦斌吧?”
    钟亦文无奈的转头看着吴远安,那表情再明确不过,那人的确是他的好堂弟钟亦斌。
    看到钟亦斌如今的模样,钟亦文还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从他阿么害人又讹诈最后还入狱被休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现在看来,他还真的是有点小看了他的这个堂弟,居然不到半年就恢复了,还来参加今年的乡试,如今脸上一点阴霾都看不出来,倒也是一个人才。就是不知道他阿爹钟三爷有没有也来参加乡试呢。
    钟亦文不知道的是,钟亦斌能够这么快走出来,可多亏了他的奶阿么陈氏的鼓励。陈氏在钟亦文这边吃了连续的两个大亏,早已将钟亦文视作眼中钉,不过他也知道钟亦文的厉害,所以想要拉上帮手,这帮手自然就是他的孙儿钟亦斌。为什么不选钟三爷?陈氏对自己的儿子很清楚,从来就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从他连续两个夫郎出事,他都还能继续在外风流就能看得出来,自私自利到陈氏自己还要小心防着他一手。至于钟亦斌,虽然嫩了一点,但这样正便于陈氏拿捏。更何况,钟亦斌自己也非常痛恨钟亦文,正好让陈氏利用。
    这次青州乡试,钟亦斌因为他阿么的关系,并没有准备参加,却被陈氏劝着过来了。陈氏的理由很简单,他只要能够中举,想要对付钟亦文就轻松的很。至于钟亦文会不会也来参加乡试,会不会也中举?陈氏有十成的把握没希望。因为陈氏知道钟亦文的算学水平,钟亦文不是一个学算学的料,从小给他请的先生就断言过,钟亦文是天生没有算学天赋,半年都没能入门。陈氏有理由相信,再给钟亦文半年,他的算学估计也只能入个门,离中举远着呢。可惜,若是陈氏知道钟亦文已经换了芯子估计就不会这么肯定了吧。
    “他倒是还有脸来参加乡试?”吴远安不屑的轻哼了一声。
    吴家小吴氏的事情虽然现在已经了结,陈氏那边又赔钱又道歉,还拉了一个下人出来顶罪,但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吴家受到的伤害是避免不了的。这也就难怪连吴远安这个吴家远支也对钟亦斌很不屑。
    钟亦文笑了笑:“上梁不正下梁歪,习惯就好!”
    吴远安被钟亦文这么一句总结的话抢白,顿时没了下文。果然,和钟亦文讨论什么的,是最伤自尊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永远都说不过他。
    田平他们倒是一点都没有注意到钟亦文和吴远安的异常,三人已经开始兴致勃勃的开始四处敬酒。特别是田平,和着简直就把这当成了自己家一样,比主人还主人。被他们三人这门一闹,他们这里就立刻热闹了起来。相比起其他水榭里面大家还是各自为政,他们这边就显得有点特别突出。
    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他们这边,其他人倒也算了,那个白景卿简直就是一个聚光灯啊,即使是单独坐在角落里,跟他同桌的两人特自觉的空了一个位置出来,但认识白景卿的还都认出来了,立刻议论声也多了一些。
    果然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白景卿简直就是来拉仇恨的。
    离钟亦文他们最近的一个水榭中,甚至有人已经吟诵起了白景卿昨晚在竹轩里所作的那首诗:“此君林下静无尘,苗裔生来便逸群。头角崭然圆玉峙,养成直节要凌云。”
    于是,今天的活动还没开场,就先热起来了,讨论的内容无疑就是白景卿的大作。与此同时,钟亦文昨天的那首《竹石》也在这里慢慢流传了起来。该庆幸的是钟亦文原本并不出名,所以认识他的人不多,今天即使和白景卿坐在一个水榭里,也因为白景卿的仇恨值爆表,他很幸运的被无视了过去。
    ☆、第42章 畅言(二)
    就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之中,明月楼的主人终于出现,一同过来的还有两个穿着官服的人,让全场所有的学子立刻安静了下来,恭敬的起身行礼。
    “多谢各位学子们今日能够给我王家面子来到明月楼,老夫甚感荣幸。也感谢江大人、李大人两位拨冗前来,更是让我王家蓬荜生辉。”明月楼的主人人称李老,在青州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本身原是同进士出身,为官几十年,如今告老还乡之后,影响力可想而知。更何况李家后辈之后现在也有不少为官之人,李家早已不再是最初的书香门第。
    李老的话一说完,下面立刻有离得最近的学子代表所有学子对李老感谢的。其他的学子跟着一起最后行礼后重新入座,谁也不敢放肆,倒是非常的整齐。
    李老也拉着江大人李大人坐下之后,开始了今天的正题:“今日邀请这么多学子到来的目的,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明月楼不是公开的地方,没有不谈国事的规矩,所以还希望大家不要拘束,能够畅所欲言。今日明月楼的所有言谈,都有老夫一人承担责任,还请两位大人做个见证。”
    “李老您言重了,今日我和李大人过来也只是想要听听学子们的心声,没有其他意思。今日明月楼内的一切言论自由,没有对与错,无关理与法。当今圣上也宣扬倾听民意,自由民风,李老在青州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希望大家能够不惧身份,大胆直言,为兖州雪灾之事献计献策。”江大人笑眯眯的,看不出真实表情,只是这话,说的的确是漂亮。
    不管江大人说的是不是真的,下面的学子倒是热血激动了起来。
    钟亦文心里有点感慨,看上去这李家的根基还真不是一般的强悍,就这能够在家中广邀应试学子,还能请到两位大人一起前来,这魄力就无人能及。不过,钟亦文倒也没觉得李家能够多长久,自古以来,圣意最难揣测,李家如此众目睽睽的拉拢学子,以后一旦圣上生疑,那就是第一个挨刀的。听说,李家是从李老开始才出任为官,到底是为官时日太短,还抱着这书香门第的清名,没有想到自己家已经算是官家出身,该避嫌,否则只怕会得到一个结党营私的名声。明月楼这样的活动,钟亦文觉得自己来一次就已经足够。
    钟亦文这边还在默默自己想着自己的,其他的学子已经在李老宣布今日的话题之后,开始接二连三的畅言。
    兖州雪灾,受害地区几乎遍布整个兖州全境,受灾人口高达六百万。算得上是燕国建国以来的最大一次天灾。可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赈灾官员到达之后,兖州州府的官库内居然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一点库银。兖州知府直言兖州连年遭灾,耗尽了官库内的粮食,那些银子已经全部和外来的商家购买了粮食用于赈灾。此事一出,举国哗然,如今这边的学子就这事情开始各抒己见。
    “我觉得应该做好防范,防止贪污,更加要注意那些商户,避免哄抬物价的事情发生。”这个说的等于没说。
    “我看可以将兖州的受灾人群迁移到冀州雍州等地,等到雪后再让他们重返家园。”这个说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一个坐在最前面的学子站了起来:“我觉得应该派人彻查兖州知府,兖州的税收不可能一点都不剩。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号召捐钱捐物,这样募集到的钱款必定能够让兖州渡过这次难关。”
    他身边隔了两个人的另一个学子跟着站了起来:“李兄此言过于绝对。兖州现在的情况危急,也等不及官府来查办什么人或者等待其他地方的救援。我觉得应该在兖州当地号召富户商户出力,将家中的钱财粮食拿出来帮助兖州先渡过难关,再由兖州的税收来慢慢返还给他们。”
    “邵兄,你的想法太过简单。兖州的情况谁都清楚,税收用来每年赈灾都勉强,以后怎么来还给这些富户商户。这个富户商户也不是傻子,明知道拿出去的钱和粮都可能收不回来还拿出来。”姓李的学子一点也不吃亏的反驳了回去。
    田平小声给钟亦文他们几个解惑:“那两个人就是青州呼声最高的才子,邵冬河和李章。那李章是李老的孙侄儿,这里等于是他家,所以气焰很高。邵冬河的家里也不差,和李家还是姻亲关系。邵冬河自小成名,和李章算是王不见王的死对头,没想到今日两人居然被安排到了同桌,哎,不起争执才怪!”
    不过,那李章和邵冬河暂时还是没能争执的起来,下面想要发言的学子实在太多,一开始几乎没有人会多争论什么。
    “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冀州雍州州府调送一点粮食过去,先解了如今的灾情才是上策。”
    “不妥不妥,冀州雍州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况且这两州本就不是产粮大省。还是应该从富硕的扬州调一些过去才是正理。”
    这个学子的话一出,立刻引来扬州学子的意见:“兄台此言差矣,难道扬州的粮食就是大风刮来的。扬州是比其他地区富裕,但那是扬州百姓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我们扬州就算要出粮食,也应该出的明明白白,而不是说因为扬州富硕就让扬州来当冤大头。”
    “要说富裕,青州也不差。”
    “东部地区三州,就没有一个能说自己不富裕的。”
    这话题是越来越偏,台上的李老三人都有点坐不住,这些学子们的思维太发散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倒是有人主动开口,将话题扯了回来,这人不是别人,却是钟亦文的堂弟钟亦斌:“各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讨论兖州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兖州内部着手来解决问题比较好,官府应该做好引导作用,安抚灾民,避免引起灾民的恐慌之事。”
    钟亦斌的话刚说完,这边钟亦文他们身边的白景卿就站了起来:“我觉得兖州现在除了要忙着赈灾,也应该注意关外的游牧族。今年关外也发生了雪灾,我们燕国边防应该做好准备,防止他们趁火打劫。”
    白景卿虽然也没有提到什么好的赈灾方法,却是眼界放高了一些,注意到了关外的情况,让李老他们几人倒是欣慰了一些,总算有人能够提到一个盲点了。白景卿的话不仅让李老他们三人满意,就是下面的学子们,点头肯定的也不少,估计这一点大部分的学子估计都不会注意到。
    今日的第一个让所有人肯定的言论就出来了,江大人的速度最快,已经让人给记了下来。
    接下来又是一堆乱七八糟天马行空一般的发言,连田平都出面附和了两句。常乐和侯文昌没有落后,也在田平之后将他们的想法提议一一讲述了出来。至此他们这几个人中,还没有开过口的就只有钟亦文和吴远安。钟亦文今日过来之后就没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想法,这些秀才们很天真,钟亦文严重觉得大家不是一条道上的。
    倒是,没过一会儿,吴远安站了起来:“我觉得现在兖州应该分成两部分同时来处理灾情,一个是外部求救,一个就是自救。外部求救的话就是像之前有人说的,募捐啊、各个州府派粮等等;自救就是让兖州的灾民们自己行动起来,在外部救援到来的时候尽力保护好自己。当然这都需要国家出面来引导。”
    李老三人点点头。吴远安的方法虽然没有新意,只是胜在更加全面了一些,倒是比之前单单说一面的方法好了很多。
    钟亦文发现,到了现在这个时间,学子们的发言几乎已经没有了什么太多的新意,大部分人都是将之前已经提过的方法稍微完善了一下又说了一遍。像吴远安这样,将别人的方法整合到一起来讲的也不在少数。
    就在钟亦文以为今天的活动即将这么结束的时候,最前面的之前已经发过言的邵冬河却突然又站了起来:“我觉得大家都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商家。兖州知府说过,兖州的库银都被他和外来的商家购买了粮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其实那些外来的商家手中其实还存有粮食呢?这些商人不把粮食拿出来,怕的就是准备奇货可居,这样发国家财的不法奸商就应该全部抓起来,家产充家,那些粮食就拿出来赈灾。”
    邵冬河的话虽然没有得到李老他们的肯定,只是下面的学子附和的倒是不少,普遍都认同了邵冬河的观点。
    钟亦文的心中顿时烧起了一把火,整个人都要怒气冲天。外来的商家?兖州外来的商家会有多少?像陈一诺这样的人怕是不在少数,他们虽然追逐着利益而去了兖州,但不可否认有几个人能够像他们这般,明知那里的情况,还往兖州跑的。他们过去能够帮助兖州拯救多少灾民的生命,这些比起只会这里大言不惭夸夸其谈的学子们好太多了。
    ☆、第43章 畅言(三)
    钟亦文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学子,最后看着那个已经坐了下去的邵冬河。那如同有实质一般带着怒火和淡淡杀气的目光,顿时让那些学子噤了声,就连邵冬河也敏感的发现了不对,转头看了一眼钟亦文。
    钟亦文忍着火气,收敛气息:“我觉得兖州之灾,可以通过集中灾民,撤换官员,国家集权,引入外商四点来进行处理。集中灾民顾名思义,就是将兖州划分为各个区域,最好万人左右为一个区域,就近将所有百姓集中到一起,由专门的人来集中供应食物、药材、御寒之物等等,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也可以团结一致抵抗外来民族或是狼群鬣狗等猛兽的侵扰。等到灾后再重新让他们返回,重建家园。”
    钟亦文的这一条刚刚解释完,那边江大人已经让人赶紧进行记录。
    “撤换官员和中央集权应该可以同时进行。大家都知道兖州是什么样的情况,那里是我们燕国最混乱、最贫穷、最没办法治理的地方。燕国派去的官员在那里根本没有办法行事,所以现在那边的官员都是当地人。就像如今的兖州知府,本身就是当地的一个大世族出身。如果我们燕国其他州府发生官库空虚的情况,会怎么样?怕是圣上早将人革职查办了,只有兖州知府如今还能稳稳当当的做着,为什么?”钟亦文的眼神平静的扫视了四周的学子,“那就是因为圣上管不到那里。如今兖州大灾,正是国家彻底拿下兖州的好时机,岂能错过。趁着兖州如今民心不稳,就该将那些官员一举拿下,选派一个强势官员入驻,彻底将权力收归到国家。”
    “对!”下面已经有学子开始附和钟亦文的观点。不得不说,这便是差距,这些学子们的刚刚所有的想法还保持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上,钟亦文却已经站在了整个统治者管理者的层面上,观点自然会不同。
    “至于,我说的最后一条,引入外商。观点就和刚刚说要惩治外商的兄台完全相左。”钟亦文说着这话的时候,还看了邵冬河一眼。
    他前面的几条所说的其实都是为了这最后一条做铺垫的。先让大家认同了自己的观点,再一举推翻之前邵冬河的发言。
    邵冬河本来就已经对钟亦文这个不知名的小子,完全压制了所有人的风头感到不满,现在还被钟亦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挑衅,立刻不服气的站了起来,瞪着钟亦文:“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