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萧先生待产记_1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萧玉忍俊不禁抬手,骨节分明的长手指摁在玻璃上,似乎想要阻止那外面的雨珠滑下去。
    那边厉衔此时也没说话,萧玉这边全是淅沥淅沥的雨声。
    又过一会儿,出神的萧玉听见有人敲门,是他们队里的邱明,在门口喊他,“萧师兄,老师让我来喊你去吃晚饭。”
    萧玉握着手机走过去开门,门外面的男生见他还在打电话,便朝他比划比划,自己先行离开。
    “还没吃饭呢?”
    “嗯,刚到。”
    “快去吃饭吧,回来把你们的具体地址发给我,老公托那边的朋友给你们安排安保人员。”
    “嗯。”
    “媳妇儿。” 厉衔又在那头喊他。
    “大熊?”
    “照顾好自己,还有咱们的崽儿。”
    “我会的。”
    ……
    考古的工具都在学校,一行人在第二天的上午带着各自的工具赶往城郊的墓址。
    这次的队伍和从前一样,章鹤通、王瑾、王谦三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兼老教授带队。
    萧玉作为副队,负责主要的操作任务。
    比萧玉矮一年级的陈嘉也是这一队伍中的实力分子,另外的,还有两个大四同级,白新和邱明。
    东大的考古队伍其实有两支,另外一支由他们学校外聘的授课教授带领,正在国外某个文物展览负责相关工作。
    所以这次的勘探工作,还是由他们这一组完成。
    ☆、“黄豆呢?”   “死了!”
    大屁股吉普车行驶在泥泞的小路上,载着考古队开到山脚。
    惠安现在正值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几乎每天都下着淅淅沥沥的断线泪。
    今天也不例外。
    外面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萧玉穿着蓝色的透明雨衣。
    一行人连着文物局派来的几个保安和工作人员步行了半小时,才找到拉了警戒线的山洞。
    这里半个月前有工厂过来炸山搬石头。
    偶然的一天,个别工人在山脚的一堆碎石头里捡到一块瓦片。
    黄油色的陶瓷,画着花,看着稀奇。
    再往下扒拉,又捡到同样的几块大小不一的瓦片。
    有一片像是个碗底,写着看不懂的文字,当地村民留了意告诉村长,村长一瞧着东西,便直接上报了县里。
    惠安从前就出土过崇武古城那样辉煌的古建筑,就算还有其他古遗也不意外。东院因为距离问题得到了首批。
    考古队在村长和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走到当时发现陶瓷碎片的地方,乱石一堆。
    如果说那东西都是从这里面捡来的。这里应当是从前古人留下来的灰坑,也就是垃圾场。
    拨开警戒线,萧玉从外套口袋里拿出密封在小密封袋里的陶瓷标本,另一只手徒手往碎石堆里扒,身后的其他几个考古队的年轻人负责记录。
    待萧玉真的扒出一片瓦片来,抱着相机记录周边环境的陈嘉蹲下,拍摄刚“挖”出来的文物。
    这一带是荒芜了好几年的荒山,一直无人踏入,杂草丛生。
    植被生长茂盛,考古队的每一个队员包括三个老教授各司其职,个人去做自己详细分到的工作。
    考古是一门严谨再严谨还要严谨的工作。
    一支考古队的工作量大部分都是在进行基建配合和调查、勘探工作。
    抢救性发掘是最后一步,也是迫不得已的一步。所以,只有先把详细谨慎的勘探工作做好,之后的考古工作才能进行。
    萧玉穿着笨重的雨靴向后退几步,仰头看着依山而建的墓室。
    整个墓址靠在山的阳面,山脚下的外面流淌着河水,脚下的泥泞的土壤是松软的红土。
    这四周环境空旷,没有丘陵阻挡,山脉绵延。
    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山脉远扬,是个风水宝地。
    然而山洞大开,很明显这不是墓室大门而是个虚门,洞左边埋了块无字碑,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萧玉从脚底下的路边远大步走向山洞,一步八十厘米,走到洞口正是十三米。
    他两手伸进雨衣里,从裤兜掏出小小的笔记本和笔,记下数值。
    陈嘉把相机收回包里,又拿着工具每一米收集一次土壤样本。这是她的专长。
    她们作为首次调查与勘探人员,需要先清理墓址的上层遗迹,然后才能揭露出下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