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招魂 第7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正元帝头疾发作,痛得剧烈,这个善于情绪克制,喜欢玩弄权术的官家,此时却被张敬一步步引到失控的边缘,“张敬,今日你查的是代州粮草案,来日你是不是还要查雍州城?”
    “官家若不大兴土木,国库不至于军费吃紧,官家若不偏安一隅,我大齐不至于每年向丹丘胡人交纳十万岁币,官家若不忌惮武官,不肯放实权给他们,我大齐不会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官家在位二十年,便错了二十年。”
    “张相公……”
    梁神福浑身都冷透了,他忍不住失声唤,却见正元帝胸膛剧烈起伏,一手扶着额头,几乎要倒下去,他立即爬起来,忙上前将正元帝扶住。
    “果然,你心中还没忘了你那个好学生!”
    正元帝倚靠着梁神福,喘息,“即便是他投敌叛国,铁证如山,你张敬心中,也还是要为他不平么?”
    张敬抬首,“是。”
    正元帝冷笑一声:“来啊,给朕将他拖出去!”
    殿前司都虞侯苗景贞带人入殿,见此状况正欲屈膝,却听正元帝满含怒火的声音,威压逼人,“若有求情者,同罪!”
    苗景贞一僵,他握紧刀鞘,沉默站立,看着张敬从容将头上的长翅帽取下,随即被殿前司的两名班直押着起身,朝庆和殿外去。
    大片的日光垂落于殿门,刺得张敬眼睛微眯,而他望着檐上鸱吻,心中平静极了,他露出一个笑,一边踏出殿门,一边朗声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张敬被殿前司班直带出庆和殿,政事堂中议事的官员们便听到消息,孟云献几乎要晕厥过去,裴知远扶着他,问那被梁神福叫来传话的宦官,“官家怎会治张相公的死罪?你到底听清楚了没有?!”
    “张相公在殿中以下犯上,顶撞官家,逼官家下诏罪己……”那宦官吓得眼睛都湿润了,“官家以大不敬之罪,与吞没千倾良田,结党营私之罪,下敕令,即刻问斩!”
    “他何时有田!”
    孟云献眼眶红透,“他一个被流放了十四年的鳏夫,家中都没有几贯钱,他何时有田!”
    贺童按捺不住,立即跑出去。
    孟云献随即与裴知远等人立即赶去庆和殿,可殿门既关,梁神福在外面看着他们,神情复杂地摇了摇头,“孟相公,各位大人,官家头疾犯了,如今已昏迷过去,见不得诸位了……”
    “梁内侍,官家如何了?”
    一位身着杏红衫裙,梳罗髻,容色艳丽的妇人带着几名宫娥匆匆赶来,满面忧色。
    “贵妃娘娘进去吧。”
    梁神福退开些,垂首道。
    孟云献与裴知远等人皆看着吴贵妃走了进去,随即殿门缓缓合上,贺童双手撑在地上站起身,抓起衣摆便朝白玉阶底下跑。
    日光明朗,已近午时。
    徐鹤雪身如淡雾,已无法在人前显出身形,他无数次想要走入那座皇城里,但身为鬼魅,在这阳世当中,他总有无法踏足之地。
    他几乎要失去意识,却仍固执地守在皇城外的这片浓荫之间,他想起倪素,他忽然很想要听她的话。
    他想再见老师一面。
    哪怕,只是一眼。
    他蜷缩在树干枝影里,在满耳热闹嘈杂声中,意识有一会儿混沌不清,甚至他的眼睛在日光底下都有一会儿看不清。
    “老师!老师……”
    有个人踉跄地跑出宫门,哽咽大喊。
    徐鹤雪勉强睁起眼,底下那个人穿着朱砂红的官服,跌跌撞撞地往前跑,后头则有人喊,“贺学士!”
    贺童。
    徐鹤雪立时想起这个名字。
    那是他的师兄。
    后头的几个官员则招手唤来自己家中的马车,有个官员一边擦汗,一边道,“官家这是真要处斩张相公?”
    “大不敬与结党两项都是死罪……”
    他们并未注意,一旁的树荫底下有风拂过,枝叶颤颤。
    倪素找了徐鹤雪很久,她提着灯从天不亮一直在街上寻他的踪迹,她时不时地总要看自己的衣袖,那团只有她能看见的雾气,至今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
    “倪小娘子!”
    忽然有人叫住她。
    倪素回头,认出那年轻人正是之前帮她送过书的书肆伙计,他很快从书肆里出来,到她的面前,“您上回要的书,小的都已经帮您找齐了!”
    “什么书?”
    倪素一时没想起来。
    “您不是要与孟相公有关的所有书籍么?怎么您给忘了?”伙计笑着说。
    经他提醒,倪素才想起来是有这么回事。
    她注意到徐子凌似乎很了解孟相公,猜得到他的打算,也清楚他的脾性,连孟相公用盐多少,他都知道。
    孟云献也许便是他的老师。
    倪素曾这样猜测。
    所以她才找了这个送书的小哥,想买下所有与孟相公有关的书籍送给他。
    若不能面对面的相见,那便在纸上见一见。
    “这便是所有了吗?”
    进了书肆,倪素将烧干净蜡烛的琉璃灯放在桌上,看着伙计抱了十几卷书出来。
    “倒也不是……”
    伙计挠了挠头,压低些声音,“还有一卷,是孟相公的杂记,原也有的,只是后来被官府给禁了。”
    “为什么?”
    “因为,孟相公在那上头夸赞了一个人。”
    见倪素面露迷茫,伙计便神神秘秘的又添一句,“就是十六年前投敌叛国的那个将军。”
    倪素心中一动,她总觉得自己触及到了什么,“小哥,就没有抄本吗?”
    伙计脸色一变,但见倪素神情认真,他犹豫了一下,“也,也不是没有,但……”
    “我可以多付钱。”
    倪素从袖中取出几张交子。
    私底下卖几本禁书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何况孟相公如今是当朝宰辅,如今不知多少读书人与眼前这女子一般,抢着集齐孟公所有的书卷。
    伙计也不是第一回 大着胆子做这样的事,见了钱,他便偷偷摸摸地将一本书塞给倪素,“小娘子可千万小心收藏!”
    “我知道的。”
    倪素接来那本杂记抄本,在书架的那片阴影里接连翻了数页,终于找到那小哥所说的那一篇。
    倪素并非没有听过十六年前投敌叛国的将军的名字,可孟云献却在此篇称他作——“子凌”。
    徐鹤雪,字子凌。
    而使孟云献这卷杂记成为禁书的,是他在此篇中夸赞当年十四岁进士及第的徐鹤雪——“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倪素指节松懈,书卷几乎要脱手。
    “官家要斩张相公!”
    门外忽然有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跑来。
    “什么?”
    在书肆中看书的数名年轻人几乎是立时丢下手里的书卷,跑到他面前去,“你莫不是吃醉了酒?”
    “张相公那么好的人,如何官家便要斩他?竟不议罪,便要立即斩首?!”
    “快!咱们快去!”
    他们全都跑了出去。
    倪素将那卷杂记塞回伙计手中,急匆匆道:“先请你代为保管,之后再一块儿送到我家中来!”
    伙计还没来得及应声,便见她提裙跑了出去。
    他回头看着桌上的琉璃灯,“诶!倪小娘子,你的灯!”
    菜市口的刑台之上,张敬被人褪去外面那件紫色官服,跪在断头台前。
    “张相公!”
    闻风赶来的许多读书人推开挡在前面的人,在刑台之下,被军士拦着不能再靠近,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唤他。
    张敬冷静地看着刑台之下越聚越多的人,数张陌生的脸孔在唤他,他向来严肃的面容上浮出一抹笑意。
    清风吹拂,他花白的胡须随之颤动。
    “你们这些后生,哭什么?”
    他提高声音,“人终有一死,我张敬活到今日,已是活够了,但你们不一样,你们还年轻,血还是热的,因为是热的,你们更该珍重自身,谨记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谨记先贤交给你们的道理,若入仕,为君也要为民,若育人,则自己首要立身要正,大齐,终究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张相公,官家为何杀你,为何杀你……”
    有人哭道。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何必问,我何必答,做官如此,诸位要入仕者,应当有此觉悟。”
    监斩官在后头,撑在桌案上的手都在发颤,殿前司的班直在,他一直捱到这午时一刻,却依旧无人带着官家的敕令来留人。
    他抬手,却觉有千斤重。
    倪素跟随那些书肆里的读书人跑到菜市口来,正见那座刑台,当初在这里,她亲眼看见那个害她兄长性命的凶手身首异处,而此刻她站在底下,仰望那个被剥去官服的老者。
    她终于知道,
    初入云京那日,徐子凌在虹桥之上,到底在看御街上的谁。
    她曾以为是孟云献,
    却原来,是如今身在刑台之上的张敬。
    刽子手将他年老孱弱的身躯按到断头台上,底下许多人都在唤他“张相公”,而他从容地瞧了一眼悬在上面那锋利的断头刃,他忽然振声:“斩首之刑如何比得凌迟之痛!我张敬曾有一名最好的学生,他十四岁进士及第,十四岁远赴边关,谁曾记,他在丹原一战成名?谁曾记,他在饮马湖大破胡军,杀胡人亲王多羚,夺回燕关千里!谁曾记!他年仅十九,封玉节大将军,使胡人不敢再近居涵关一步!可世人杀他,君王剐他,使他剑骨竹心沦落泥淖无人收殓,担负叛国骂名十六载!”
    “我也曾是剐他血肉忠心的其中一人,可我今日,要为他哭,要为他喊冤!”
    徐鹤雪这个脏透了的名字,被他擦拭干净,重新捧回世人面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