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如此对沈竞维就是大大的利好,不必担心田岭仗着地利人和在背后捅刀。
    沈竞维面上的嫌弃渐转为笑:“唔,你倒也不至于纯傻。有点意思了。”
    云知意忍着送他白眼的冲动,跟着他的步子,边走边想。
    许是觉得她还算有些悟性,沈竞维兀自又补充道:“其实还有另一个目的。”
    “请九哥赐教。”
    沈竞维双手负在身后,悠然望着前路:“今年的新官几乎都在今日簪花宴上了。我走这趟,也是要让这些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心里有个谱,知道我是钦使,之后别瞎找不痛快。”
    接下来这一年,他若真要办什么案,到底绕不过本地官府。
    官场老狐狸都明白他巡察一年之后就会走人,所以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会尽可能与他方便。
    但才上任的年轻新官不一定全都知道他,愣头青做事最易较真,他今日来露个面,无形中能免去后续许多麻烦与不必要冲突。
    “这便是成熟的为官之道?你好我好大家好。”云知意说不出来心中是什么滋味。
    钦使代天子微服巡察各地,本意是暗查各地官府积弊,直接出手肃清,或是上达天听。
    这本是一项初衷明确的良好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上,终究还是因为所谓“官场不成文默契”而打了折扣。
    沈竞维先亮明身份再行事,这是在释放一种“我既来了,就一定会做点什么,但也不至于让你们下不来台”的信号。
    本地官员心中有了数,不在暗中与他为难,他自会投桃报李,只处置些无关痛痒的案子。
    等混完一年回京,既得到原州百姓的欢呼拥戴,对皇帝也有所交代,又不曾真正得罪原州这帮利益盘根错节的老狐狸。
    皆大欢喜,一团和气。
    沈竞维哼声笑道:“那不然呢?你觉得我该挟雷霆之威,凭一己之力横冲直撞,血战原州这些抱团的老狐狸,誓要给原州百姓辟出一方清明天地?”
    “那倒也不必。九哥孤身远到边地,又是巡察一年就走的临时差事,理当自保为先。”云知意点头受教。
    上辈子她就横冲直撞、一腔孤勇,但无论生时还是死后都没落世人几句好。
    她是蠢到重来一次还愿走同样的路,但她不觉得人人都该活成她这么蠢。
    蓦地想起顾子璇说的京中传闻,云知意忍不住笑了。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京中关于佑安公主与沈竞维的传闻,大约也就是三人成虎吧?
    今日这么看来,沈竞维颇有城府手段,官场这些门道被他摸得炉火纯青,似乎没什么必要用美色换前程。
    “九哥,你真的很适合官场。”云知意发自肺腑地感叹道。
    沈竞维不以为意地啧了一声:“这还用你说?”
    第四十四章
    簪花宴次日,沈竞维带着云知意及两名御赐暗卫出了邺城,一路顺滢江而下。
    沿路走走停停,陆续暗访了五个村落,大致向村民打听了些“村里有没有无田农户、有没有饿死人的传闻、官府收税征粮是否严苛”之类的事。
    沿江村落除了农耕之外,还可靠渔获补充生计,若无太严重的突发天灾,并不至于轻易饿死人。
    如此这般,记录在册的内容自是一副“国泰民安、温饱无忧”的盛世祥和。
    到了六月中旬,正逢夏季汛期,途中不免遇到几处小城遭了洪灾。
    这日,沈竞维带着云知意下船,在小城周边询问了一番。
    沿江百姓对洪灾之事早已见惯不惊,谈起来几乎都是轻描淡写——
    “还行吧?不算十分严重。”
    “听说村镇里有不少房子被冲垮了,不过县城没多大事。”
    “我家乡下的田地被淹许多,据说还有十几个人被冲走了。”
    “听说我弟媳娘家村上也冲走了人,还淹死了二三十个。挺惨的,官府派人打捞了十来天才将全部尸首找齐。”
    “可不?我舅舅家村子里也是,尸首捞起来堆在村口好几日,有些被泡得面目全非,家人去认领都险些分不出谁是谁。”
    “可怜啊。”
    “哎,天灾嘛,也没法子。”
    “县府的大人们说了,让大家节哀、稍安勿躁。州丞府已向朝廷请求赈灾银,最迟八月初就会发给咱们。”
    回到船上,沈竞维交代云知意将听到的这些都整理记下,他再过目一遍,之后就仿若无事地吩咐船往集滢县去。
    云知意心里很难受,便闷着脸坐在夹板上吹风。
    她相信,沈竞维一定也从百姓的话中听出了那个巨大的隐患了——
    洪灾后通常容易伴发瘟疫,官府在情急之下对村镇上尸首的处理很不得当,对可能爆发的瘟疫也没有明显的预防措施。
    眼下最该做的,是紧急从各地调医、药往受灾地备用,防范瘟疫于未然。
    可是从百姓的只言片语中听得出来,官府没有这一步。
    倒也未必是官员冷血、尸位素餐,而是这么做要担一个风险:若劳民伤财调来医药以防万一,最终却又没有爆发瘟疫,那地方财政就白白损失这一部分了。
    能考上官的人都不蠢,没几人是真不会做事的。但所谓成熟的为官之道,很多时候无非就是这类取舍。
    地方官员不提前准备预防可能出现的瘟疫,规避了“劳民伤财、耗损地方财政”的风险,却将“如果出现瘟疫,将不能及时提供充足医、药”的风险悄无声息转嫁到了对此一无所知的百姓头上。
    而云知意难受的,也正是这种取舍。
    毕竟朝夕相处一个多月,许是看出她的困扰,沈竞维难得好心地坐到她身旁。
    “怎么?觉得九哥我身为钦使,对百姓的苦难却冷眼旁观,很失望?”
    “那倒没有。我明白,这事您不合适插手。”
    云知意将下巴搁在膝头,双手环住小腿,古怪轻笑。
    “百姓虽受灾,但并没有到承受不住的地步。当地官府也不是什么都没做,百姓无怨言,您这个钦使若插手,只会让人诟病多管闲事、无事生非。”
    沈竞维含笑的眼尾上挑,媚而不自知:“你倒不像云少卿所言那般死倔,还是有几分圆融通达的嘛。”
    因为吃过死倔的亏,拿命换到教训了啊。云知意笑而不语。
    ——
    沉默良久后,云知意捋起耳畔被江风拂乱的细碎鬓发,转头看向沈竞维。
    她轻声道:“九哥,滢江几乎年年泛滥,无非就是水道长久淤积的结果。其实只要联合淮南、庆州,三地协同疏浚水道,完成后就能彻底避免这些损失和伤亡。对吧?”
    这个法子,算是眼下根治滢江沿岸“年年洪汛年年赈灾”的最佳解决之道。
    寻常百姓当然不会想到还能这么解决问题,但对为官者来说,这法子却并不需要多了不起的智慧与经验,用膝盖想都能想到。
    可上辈子只有云知意一个蠢货主动站出来,牵头这协调三地疏浚河道之事。
    “法子是个好法子。可谁挑这个头,谁将来就没好日子过,”沈竞维嗤鼻勾唇,笑意不达眼底,“你们原州若真有哪位敢站出来推动此事,可就从官到民全得罪完了。这种找死的蠢货,不多见。”
    云知意收回目光,望着江面浪涛轻声笑道:“可不就是?找死的蠢货。”
    朝廷拨来的赈灾银,从州牧府、州丞府到各地县府甚至乡镇官员,层层都有利可图,一圈人依次盘剥下来,最终到百姓手里还能有个三瓜两枣。
    可上辈子她站出来协调三地疏浚水道,断绝了大家对赈灾银的念想,这就不止上司、同僚对她心有不满,连沿江百姓都对她恶评如潮。
    直到两年后,她惩处了几桩较为轰动的贪腐案,民众对她才算稍稍改观,但也没多喜欢她就是了。
    “九哥,您帮我想想,这疏浚水道之事,要怎么才能既不得罪人,又将这事牵头做起来?”云知意虚心求教。
    “你想做到的那地步,我没法子帮,”沈竞维睨她,“若是我,就会选择拖着做。”
    “怎么拖着做?”
    “先大张旗鼓提出这个解决办法,让全原州百姓都知道我要干这事了。然后三不五时勤跑淮南、庆州,让所有人都能看见我在为解决此事而劳碌奔波,”沈竞维的唇勾出一个冷漠弧度,“这样就足够了。”
    如此,百姓会夸他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顶头上官会知他心有抱负但知分寸,有合适机会自会考虑拔擢。
    而同僚不会因此利益受损,与他自然能相安无事。
    “等到得了升迁机会,甩手就将这事丢给继任者去头疼,这不就名利双收、全身而退了?”沈竞维两手一摊,“做出在做事的样子,让所有人都看到,实际却又并不真将事情做成。聪明人就是这么做官的。”
    看似在做,实际却什么都不做,这样绝对不会出错,也绝对不会得罪人,还能在各方都落个好印象。
    世间真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的。
    云知意缓慢地点点头,接着又摇摇头:“我好像,做不了聪明人。”
    沈竞维低声笑笑,站起身拍拍衣上尘灰,朝舱门走了几步后,却又停下步子,回过头来。
    “云知意。”
    这是他第一次认认真真唤她的名字,语气轻轻浅浅,没有一丝调笑嘲弄。很郑重,甚至有点淡淡的……尊敬?
    云知意怀疑自己的耳朵幻听了,惊诧回头:“九哥有吩咐?”
    “世上已经有太多聪明的官了。若你当真有志且不悔,那就顺心而为,去做个不太聪明的官吧。”
    他眼底的笑意温和平静,仿佛穿过了漫长时光看到了另一个人。
    “做不太聪明的好官,是注定会很委屈的。世间需要有一些这样的蠢货去焚身为炬、去抛洒热血,但世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真心赞美这样的蠢货。实在是一件很不公道的事,对吧?”
    “何止是不公道?”云知意惆怅浅笑。
    当初她做的好几事都背着骂名。
    譬如疏浚水道,那些咒骂她的百姓中的大部分,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会因此长远受惠。
    但他们在最初几年并不感谢她,甚至痛恨她一举断了原本年年都会有的赈灾银。
    终有一日,他们会因河道不再泛滥而慢慢安居乐业,慢慢过上真正安定而宽裕的生活。但到那时候,他们不会记起自己曾如何唾骂过力主并促成疏浚河道之事的“狗官云知意”。
    她自嘲地摇摇头,笑得无奈:“简直是惨无人道的不公道啊。”
    “可是,在官场做个不太聪明的官,蠢是蠢点,却干净,”沈竞维笑望着她,“记住保护好自己就行。”
    ——
    六月下旬,一行人到了集滢县,住进了城中最繁华的客栈“待春风”。
    集滢这地方是几处支流汇入滢江的交界,算是原州的重镇之一,很是热闹。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