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1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殿内站满了羽林卫,地上倒着一个和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穿着不一样的衣裳,正是朕在兰林宫中见过的那人。他舌头被剪断,奄奄一息。
    朕的阿兄则瘫软在御座之上,乌黑的淤血吐了一榻,看着母亲的眼睛亮得瘆人。
    朕以为母亲该说些什么。
    她什么都没有说。
    她轻轻地将榻上的凌乱整理一番,安安静静地坐了上去。
    “哈哈哈哈哈……”阿兄突然尖笑起来,“你要做什么?你要废了朕?朕是皇爷爷亲封的皇太孙,朕是皇爷爷遗诏的嗣位皇帝,你敢废了朕?谢团儿,你不敢。没有朕,你这个太后算什么?你拿什么称制?”
    朕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阿兄是世庙所立皇太孙,是世庙所立皇帝,哪怕母亲如今掌权,想要废帝也绝不容易。
    可母亲根本不必考虑这个问题。
    从她带着兵马从长信宫出来的时候,她就想好要怎么做了。
    她坐在站满了羽林卫的宫室中,不在乎满屋子的郁气血腥,安安稳稳地吃了一盏茶,看着阿兄癫狂做作一番,最后才说:“你我母子缘分尽了。”
    阿兄愣住。
    满屋子羽林卫在母亲示意下,鱼贯退出。
    朕觉得有些冷。外边天已经黑透了,暑气消退。
    阿兄不可置信地后退一步,母亲厉声呵斥:“十五娘!”
    那一个瞬间,朕明白了母亲的打算。
    她要杀子。
    她是废不了皇帝,可是,一向体弱的皇帝死了呢?死了的皇帝还需要废黜么?
    她不让父亲进门,不让孔彰进门,只带着朕进门,因为,她只信任朕,也必要捆绑朕。她要朕做她杀子的见证,也要朕做她杀子的帮凶。甚至在朕诞下长子之时,都会瞬间想起那个炎热又彻骨冰凉的秋夜,想起皇权带来的杀戮与冷漠。
    阿兄身体很弱,不必朕帮忙,他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母亲将发髻上的白玉环摘下,旋开镶上的金片,里边藏着一点点致命的药粉。
    躺在地上的小叔失去了舌头,嗬嗬嘶吼着,似乎想要救下阿兄。朕也一度想要求母亲罢手。然而,一路从长信宫行来,朕踏过的那一片血海,让年轻的朕褪去了天真。倘若今日输的是母亲,阿兄会放过母亲吗?断掉舌头躺在地上的人会是父亲吗?朕又将如何?
    天家无父子。
    母子亦然。
    阿兄挣扎着吞下了母亲给的毒药,母亲就拉着他的手,看着他一点点面容扭曲,狰狞死去。
    那一夜,朕目睹了一生中最初的人伦惨剧。掐飞了两根指甲,血迹斑斑却丝毫没觉得疼痛。
    朕的母亲亲手杀死了朕的阿兄,因为,他们都想要坐在玉门殿的九龙宝座上,俯视着群臣,执掌天下太平。
    朕曾经伏在母亲的膝上,让她抚摸朕的脸颊,从那以后,再没有了。
    朕很明白,倘若有一日朕也成了母亲的绊脚石,今日阿兄的下场,正是前车之鉴。
    ※
    阿兄驾崩了,谥号悯怀皇帝。
    宗室大臣里吵着要过继皇嗣,扶立新君。
    吵得最厉害的时候,朕的四叔谢泽上书陈情,自言是世庙独子,要求继承大统。
    ——他这样知情识趣,母亲非常满意。恰好相王府一系获罪绝嗣,母亲登基之后,就将四叔继入老相王谢涂却、谢璐一支,承袭一等王爵,三世不降。
    四叔当时上书要求继承大统,左都御史龙幼株立刻上奏,言母亲亦是世庙皇嗣,太平礼修成之后,皇女亦有承嗣之权。世庙以皇女之血贵皇太孙,如今悯怀皇帝驾崩,正该太后登基,父女母子相承,维护昭穆之序。
    若是阿兄还活着,朝中多少还有几个死心塌地敢跟母亲对着干的大臣。阿兄死了,宗室中近枝掌权的王府如纯王府、义王府都不大吭声,反倒是黎王府闹了一场——朕的舅舅,黎王府世子谢圆,也对玉门殿的那把椅子挺感兴趣,他是不大争,他就是想把儿子送给母亲。
    这样一来,围着昭穆大礼,世系庙号,礼法承继,朝廷又是一场口水仗。
    当然,这场口水仗从开打的时候就注定了结局,母亲手握兵权、背靠衣家孔家,文臣只剩两片嘴皮子,口水哪里犟过得刀刃?如朕舅舅那样拎不清的宗室,没一个回合就被朕的外祖父黎王拎回去暴打了一顿,从此不敢再冒头。
    ※
    母亲登基了。
    朕也说不上高兴或是不高兴。
    阿兄在位时,朕是公主。母亲在位时,朕也是公主。一样的封地,一样的封号。
    唯一让朕觉得痛苦的是,母亲做了皇帝,后宫里就多了不少人。
    她册立朕名义上的父亲,衍生亲王衣飞珀为皇后,又仿照妃制,纳了朕名义上的三叔殷飞琥为贵君,最让朕难受的是,她一道圣旨颁下,朕十岁时就爱慕上的凉国公世子孔彰,也入宫成了朕的叔叔。
    “母亲若要孔家支持,为何不能将孔彰赐婚予儿臣呢?”
    朕几次想问。终究没有问。
    朕牢牢地记住了那个秋夜,记住了阿兄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天家无父子。
    朕看着常常随在母亲身边的孔彰,心想,但愿你和我都能活得足够长久。
    ——长到我坐上玉门殿的九龙宝座,自称为“朕”的时候。
    ※
    朕不能亲近母亲。
    可朕必须承认,母亲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
    世庙在位时,为立女嗣铺路,开过一场女科,提拔了一些女官。在朝中地位最高的,也不过寥寥数人。除了被强行塞进都察院的左都御史龙幼株,就只剩下留在上书房打苍蝇的太傅黎簪云。
    世庙临终前嘱咐阿兄的话,母亲全都记住了。单阁老在朝时,母亲死死拽住了首辅黎阁老不许乞骸骨,实在拽不住了,母亲毫不客气地暗示单阁老随之告老。随后,她提拔了沛阁老。
    在位十六年间,母亲没有提拔过一个三品以上女官,却将治下女童生、女秀才的数目多寡写入吏部考评。无论朝廷、地方官员如何阳奉阴违、上奏反抗痛陈利弊,母亲始终不许动这一条底线。
    ——在外做父母,治下没有女童生、女秀才,或是女书生人数不够,吏部考评时必然是劣等。非但不能升官转等,多半还要被申斥、降级,越混越邋遢。
    一年前有人反抗,二年前有人反抗,三年、四年、五年有人反抗……十六年过去了,在仕途前程面前,官员们对皇权的反抗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你要丈夫脸面,不肯与女子同朝为官,不许女子读书科举,别人是不要的。
    别人年年考评甲等,三年就蹿一截,几年过去,当年同科就成了遥不可及的上官,你还坚持自己的“纲常”“信仰”吗?
    母亲在四十六岁时,又有了一个孩子,是位皇子。
    朝廷上下普天同庆,皇帝终于后继有人,倒也没什么人关心那孩子的父亲究竟是谁——母亲也不清楚,也许是父亲的,也许是孔彰的,她又不关心。
    皇弟很健康,很漂亮,朕一度以为,皇位又远离了朕。
    哪晓得母亲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朕。
    她在位十六年,威仪日重,一道圣旨改了朕的姓氏,记入玉牒,朕就成了谢长和。朝廷又开始争吵,应该立弟弟为嗣,还是立朕为嗣。吵来吵去也没有用,皇帝一言九鼎,乾纲独断。
    朕被立为储君之前,母亲把朕丢进了科场,化名商女,参加了继圣年间的唯一一次女科。
    朕排在二百三十一名。
    那一科只取了二百三十二名贡士,朕在榜后倒数第二名。
    母亲哈哈大笑,只说朕书读得少了,将那一科的主考、副主考、同考官……但凡参与会试的官员,从上到下都赏了一遍。朕不明白,难道是赏他们给朕评了个倒数第二名?
    很多年之后,朕才从百里爱卿口中得知,母亲赏的仅仅是榜上有名。
    母亲说,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叫商女入贡,叫商女榜上有名。
    朕登基的时候,女子书院已经风行于世,或许,再过三五代,就没人能明白,朕的母亲为何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了吧?
    朕愿她们永远都不理解。
    第241章 乡村天王-篇前
    古老静谧的长轩中,些微天光从沉重的窗板间射入,洒在古拙陈旧的葛席上。
    这是个很特异的空间。
    天光直射而下,空中却看不见一缕浮尘,干净得不似人间。
    刻漏矗立在屋角,沙沙作响,时间却仿佛失去了意义,长长久久,一秒一瞬。
    衣飞石不知道自己在这里待了多久。
    他正坐于席上,肩背挺直,双眸微凝,静静望着前方,苍白的脸色中带着一丝恐惧。
    前方是一张空无一人的坐席。
    席上放着黯淡无光的凭几,一盘子没吃完的樱桃,一支失去颜色的竹笛。
    原本应该坐着人的位置空荡荡的,仿佛已经空置了千百万年之久,又仿佛主人只离开了一瞬。可是,不管他离开的时间是长是短,似乎他都不会再回来了。
    ——这间屋子之所以那么的安静,不是因为没有人,而是因为它残留着被遗弃的死寂。
    衣飞石看的不是这张失去了主人的坐席,而是坐席西侧竖着的那一副精美华丽的盔甲。
    铠甲以不属于人间所有的材质所打造,看似沉重又轻捷,坚固又柔软,它应该流溢着内敛的宝光,光泽却也凝固在其中,带着将死未死的挣扎。
    【……事情就是这样了。】
    【主子,现在解除前尘禁法吗?】
    悄无声息的屋中依然悄无声息,属于系统的声音在衣飞石的脑内响起。
    衣飞石脸色苍白如纸,肩膀僵硬,腰身不自觉地挺直,低声道:“不行。此时解除禁法,君上恢复记忆,必要制裁我。我死不足惜——君上不能再沉沦万劫之中,我必要带他回去。”
    【可是,现在君上灵窍已开,前尘禁法会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失效。】
    【一旦君上回忆起前尘往事,必会知道我的来历。】
    【最糟糕的是,主子,我现在无法进入君上的灵台之中,也没办法装成系统了。】
    “对我施法。”衣飞石道。
    【……可我已经不能去暴君那儿装系统啦?】系统急得脱口而出。
    衣飞石霍地抬眼,眸中怒气顿生。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