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1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那就剐了吧。”谢茂随口就准奏了。
    安顿这群农妇的事仍要交给听事司来办,当地听事司四个主事都被杀了,紧急平调附近州司属前来收拾善后,谢茂再去四岸县的途中,海州郡守金肃迎也闻讯赶来,见面就磕头:“臣失察!臣万死!”
    “这要是海沙、四岸两个县也罢了,朝海府六个县没一个干净的,你说失察?”
    谢茂就在沿途御帐里稍歇,海州委实太热,过了正午,日头也晒得人满脸发红。他的御帐搭在一棵千年老榕之下,树荫隐然,下人服侍他擦了身上的汗,换上干净衣裳,整个人就松快多了。
    他端着茶,看着跪在太阳底下的金肃迎,问道:“你当你君父是个傻子?”
    金肃迎今年四十出头,国字脸,浓眉大眼,看上去很值得信赖,他长得高瘦,穿着密不透风的三品官服,汗水啪嗒啪嗒往地上掉。被皇帝嘲讽一句,他额头就触地了:“臣不敢欺瞒圣人。治下县属强征农夫之事,臣确实知情——”
    “神仙种落地,农人惫懒,匠工失专,圣人高瞻远瞩,早就知会地方要做好应对。朝廷更是三令五申,从上到下布置了无数法子,指点臣工们措置好这个局面,臣岂会不知道圣人心忧之处?臣在地方眼看民情怠惰,也是焦心如焚啊!”
    “强征农夫始于八年前,当时,四岸县令孟况之在任。粮司从济灵河拉了五车果树,码头却没有足够的脚力卸货,只得强征农夫暂代,而后疏通水渠,一天十五个大钱,管三顿饭,也无人前来上工,逼于无奈,再征农夫……”
    “这些事臣在上任之后,孟况之也亲自来州府衙门与臣商量过。县里确实有难处。”
    能吃饱饭之后,原本下苦力的工人都愿意去干更轻省的工作,实在找不到更轻省的工作,回乡躺着也是一种选择。
    金肃迎说得无奈,谢茂却能想象出当时这群官老爷的怒气:不来上工?回乡躺着?押着你来不来!
    “臣当时想着,乡间闲汉太多,饱食无聊也容易惹是生非。既然县里有难处,确实需要使人,偶尔征起农人干一些活,也都是管饭的,并不曾涉及虐待,也未尝不可。”
    金肃迎被晒得满脸发红,汗水几乎淌出一个人影,“实不敢欺瞒圣人,不止朝海府,整个海州治下,大大小小都有征役之事。臣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海沙县令如此丧心病狂,竟虐民至此!”
    金肃迎的狡猾之处,就在于他认罪,却只认一半。
    不知道治下强征农夫?这根本不可能。
    但是,他绝不承认自己知道彭润把农夫卖给商人做苦力,把农妇圈起来卖淫。
    谢朝的地方官权力极大,偶尔征调治下百姓干点什么活儿,只要不惹到乡绅头上,朝廷根本没人会过问。金肃迎话里话外又表示我这是替朝廷分忧,怕农夫闲汉无聊滋事,起了民变,所以才默许治下县令这么干。
    这也是内阁几次照会明里暗里提醒提防的问题,他根据治下情况稍做调整,根本不能算大错。
    ——堂堂三品郡守,海州总牧,这点儿权力都没有了?
    谢茂知道金肃迎肯定干净不了,可这会儿没有证据,他总不至于和臣下吵嘴。衣飞石守在身边轻轻给他摇扇,他舒舒服服地喝了一杯茶,又吃了半个瓜,下人架起屏风,他干脆在御帐里睡了一会儿。
    金肃迎晒着太阳穿着官袍跪了大半个时辰,头晕目眩噗就栽下去了。
    衣飞石看得哭笑不得,低声道:“陛下,金大人晕过去了。”陛下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和年轻时一样促狭。这么折腾堂堂三品大员,简直不成体统。
    “这还要问朕?”谢茂懒洋洋地枕着他的腿,“泼醒了。”
    羽林卫一盆凉水浇在被晒得不行的金肃迎头上,头晕目眩犯恶心的金肃迎并没有晕倒,就是中暑了。一盆水浇下来才是真不行了,整个人眼前一花,浑身抽搐起来。
    随行的陆太医立刻上前,施针,喂了清凉丸,金肃迎稍微清醒过来,仍是继续跪着。
    衣飞石冲衣长宁点点头,衣长宁低声道:“正审着。晒盐场的人已经都放出来了,这会儿正去煤窑,地方比较远。”
    一直到夕阳西下,谢茂才懒洋洋地起身,前往四岸县驻跸。
    四岸县中的一帮子涉案的官吏也都被押了起来,与海沙县令彭润勾结的富商吴富筝口供都已经到手了。当天夜里,谢茂在城南别馆下榻,羽林卫守在别馆内外,赵温则带着守备军在外围戒备。
    “你看看吧。”谢茂把吴富筝的口供递给衣飞石。
    皇帝亲问的案子,涉案者不是自杀灭了自己的口,就是老老实实地交代,很少有人敢耍花样。吴富筝属于后者。根本不必用刑,海沙县的事情一出,得知皇帝亲临,他就全交代了。
    吴富筝是四岸县的富商,产业不止煤窑与晒盐场两处,然而,只有这两处,他才勾结海沙县令强征农夫充作苦力。为什么呢?因为他必须要维持煤窑与晒盐场的运转,又无力维持它们的运转了。
    这就要说到谢朝的盐政了。
    谢朝的盐政主要是民制(盐场),官授(盐引),民购(有盐引的商人去盐场购买),民销(买到盐之后卖出去)。真正赚钱的大头,都在拿到盐引的商人处,负责生产食盐的盐场,利益并不大。
    谢朝的盐引并不好拿,之所以拿到盐引就能赚取暴利,原因在于,盐引原本就是谢朝发放给商人的一种纳税福利。只有为朝廷征集过粮食、转运过物资,付出了很多代价的商人,才有资格获取盐引。尤其是文帝朝四面开战,朝廷运力不足时,为了刺激民间商人转运粮草军械,盐引曾经发到了二十年后。
    ——这也是谢茂轻易动不得盐政的理由。
    文帝放了二十年的债,他说撤了就撤了,朝廷在百姓眼中还有什么信用度可言?
    能拿到盐引的除了富商巨贾之外,还有一些以权谋私的官宦人家,这也是朝廷默许的福利。所以,这一批能够拿到盐引的商人,通常背后都有着很庞大的势力。不是财力,就是官势。
    晒盐场每年产盐数量有定额的,吴富筝这处晒盐场所产的食盐,大部分都被握有盐引的大势力垄断了,每年带着盐引来买盐的买家也都有数,对方只要拿着盐引来了,吴富筝就不能说没有盐卖,哪怕少一斤一两都不行——怎么可能没有盐卖?没有,那就肯定是你吴富筝卖私盐了。
    这年月贩卖私盐就是杀头的罪过,吴富筝当然偶尔也会偷卖一点私盐,不过,就算卖私盐,他也不敢卖太多,更不敢影响了官盐的行情。
    问题是,自从神仙种推广开之后,役工减少,晒盐场产量不足,他是真的没盐卖了。
    买家可不会考虑吴富筝的难处,买家只要买盐。我有盐引,晒盐场就得给卖给我盐。
    不卖,我就举报你卖私盐,等着死吧!
    吴富筝只得出高价雇佣工人,然而,他这晒盐场本来也赚不来大钱,从前靠着压榨人工渔利,如今工钱涨上去了,很快就散尽家财无以为继。为了活下去,他只能另则它途。
    钻营来去,主意最后打到了强征农夫这上边。
    据吴富筝供认,他其实给每个征来的农夫都付了工钱,每人每月半两银子,管饭,做满半年还给一套房县布做的衣裳。这钱统一交给了海沙县令彭润。若有工人疲累身故,他给的丧葬抚恤是十两。
    “这吴富筝还是吴阁老的族侄。”谢茂嘴角噙着冷笑,衣飞石就知道他要杀人了。
    这是一层一层地压迫,最终才会酿成今日海沙县的悲剧。
    勾结海沙县令的富商吴富筝坏不坏?当然坏透了。可若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他又怎会铤而走险?
    这个晒盐场,莫说开不下去关停,就算少晒十天盐,那一批揣着盐引等着买盐的大商人,也绝不会放过吴富筝。吴富筝说他没有给族叔吴善琏写信求助,这事儿谢茂和衣飞石都不相信。无非是吴善琏也不肯管罢了。
    吴富筝招得这么干脆利索,显然也是近几年来被逼得太狠了,存心要将此事上达天听。
    盐引发放都是有记录的,晒盐场卖盐也都有记录。谢茂心火茂盛,半夜拉着衣飞石去翻吴富筝那晒盐场的账本,抄出几个商号的名字和盐引编号,连夜叫送回京城盐政总督衙门核查。
    回城南别馆的路上,就看见火光烧红了半边夜空,整个四岸县衙被火舌席卷一空。
    谢茂稳稳地站在漆黑的四岸县街头,冷笑道:“有意思。”
    杀人灭口是做不到了,干脆一把火把证据烧个精光。倘若不是谢茂膈应得睡不着,半夜拉着衣飞石亲自走了一趟,证据已经消失了。
    何等猖狂啊!
    第175章 振衣飞石(175)
    县衙失火是极蹊跷的一件事。
    谢茂到城南别馆下榻才拿到吴富筝的供词,不到两个时辰,县衙就失火了,证据焚烧一空。
    一旦到地方出了事,听事司也必然不干净。所以,吴富筝被押住之后,地方官员不可信,地方听事司不可信,谢茂就吩咐衣飞石交羽林卫亲审,应该是一个相对保密的环境。
    倒不是说羽林卫必然有内鬼,泄漏了对吴富筝的讯问情况。
    但,消息外泄是一定的。起码,对方在出事之后,就一直紧盯着谢茂一行人。
    在眼看无法挽回,对方迅速选择了烧毁证据。也就是说,在四岸县不远处,对方必然有一个能“做主”的人在默默窥伺着,相机而动。
    被人窥探紧盯的滋味极其难受,何况,向来横行霸道的皇帝还被人当面烧了证据,何啻打脸?
    ——尼玛以前都是朕当面烧别人的证据,现在别人居然对朕也耍这一套,简直不能忍。
    一路上负责安防的人都是衣飞石,这要是搁了旁人,这会儿已经被谢茂骂得狗血淋头了。如今二人关系日厚,谢茂有脾气也不愿意对衣飞石发,阴着脸回了城南别馆,还能稳稳当当地洗漱睡下。
    衣飞石却自觉极其失职。
    皇帝不训斥他是因二人情意,他怎么可能跟皇帝一起没心没肺地躺了?
    服侍皇帝安歇之后,衣飞石悄然更衣出门,去了县衙现场。
    风助火势,大火一旦燃起,根本不可能扑灭,然而,四岸县衙这一把火烧得极其精准,只烧了县衙前后,旁边的民房毫发无损,只被燎出半墙黑烟。县衙被烧透之后,火势就渐渐小了。
    莫沙云只带了十个羽林卫出来,察看现场之后,见衣飞石过来了,连忙禀报道:“将军。此是纵火无疑。着火点有大量火油助燃的痕迹。”
    “说些我不知道的。”衣飞石说话的口吻也日益趋向于谢茂。
    莫沙云挥手让背后的羽林卫退下,走近衣飞石身边,犹豫片刻,轻声道:“手法很内行。”
    衣飞石听明白莫沙云的意思。
    不必察看起火点,衣飞石就知道这事必是内贼所为。他自己心里清楚,没有什么外人能准确地掌握羽林卫审人的进程,也没有人能够掌握皇帝拿到吴富筝供词的时间。
    能掐准时机放火的,必然是自己人。皇帝给他面子不曾训斥他,他才尤其觉得难堪。
    “哪一种内行?西北的内行,还是羽林卫的内行?”衣飞石问。
    尽管都是衣飞石带兵,但是,他手底下西北军和羽林卫在遇事处置上,都有细微的差异。
    西北军继承的是衣尚予带兵的传统,衣飞石回京后接掌羽林卫,虽也带了心腹安插到羽林卫内部,然而,羽林卫本身也有其故有的规矩和手法,衣飞石不能蛮横地废除旧法,此后带兵训练时,就汲取了二者之长,择优而授。
    莫沙云被问得冷汗都出来了,低声道:“卑职无能,看不出来。”
    衣飞石将火场附近的人都看了一遍,问道:“衣长宁呢?”
    “刚还在……”莫沙云也帮着找了一遍,恰好看见衣长宁从转角处走了出来。
    他正要招呼衣长宁,突然间意识到衣飞石话里没说出口的揣测,心跳突地慢了一拍。跟了衣飞石小十年,莫沙云很明白衣飞石绝不是无的放矢之人。难道,这把火是衣长宁放的?
    “将军,”衣长宁上前施礼,正办差就没照着家礼称呼,又和莫沙云点头,“莫校尉。”
    “如何?”衣飞石口吻很正常。
    衣长宁轻声道:“将军,借一步说话。”
    “何事不可对人言?沙云不是外人。”衣飞石道。
    莫沙云原本转身就想走,衣飞石发了话,他想走都走不了了。心中暗暗叫苦。
    衣长宁很熟悉衣飞石的神态表情,一旦衣飞石生气了,就是这样口吻淡淡的模样,也不喜欢看人。他才想低声软语哀求一句,衣飞石已问道:“说不得?当着人就无话可说了?——你刚干什么去了?”
    这句话就认定了衣长宁身上不干净。
    衣长宁即刻低头跪下,求道:“二叔……”
    衣飞石指着他失语片刻,方才说道:“押起来。”
    莫沙云自认倒霉才遇上这个差使,招来两个羽林卫甲士,将衣长宁押下。
    衣长宁也不敢反抗,眼看着衣飞石转身走了,才跟莫沙云商量:“烦劳替我看着些聪儿。”
    外人都以为皇帝看重衣明聪身上的皇室血脉,常年看着皇帝与二叔相处的衣长宁却很明白,衣明聪之所以得了皇帝青眼,无非因为他是衣飞石礼法上的嗣孙。一旦作为衣飞石嗣子的衣长宁出事,谢娴的血脉根本无力为衣明聪争夺皇帝的宠爱。
    莫沙云点头答应下来,心里觉得衣长宁怕不是个傻子。
    当初衣飞金跟皇帝作对,都被衣飞石亲手收拾了,区区一个衣长宁,情分地位难道还能跟衣飞金相比?办了这么明晃晃的一件事,还指望脱身——指望衣飞石庇护着脱身——这不是纯傻蛋吗。
    他心中又忍不住好奇,衣长宁究竟为什么这么做?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