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2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只是……恐怕会有一些非议。”
    第735章 方氏藏书馆
    “我在打算建藏书馆的时候,就已经做好被非议的准备。”方运道。
    “万一有人纠集书店老板反对,对藏书馆也好,对您的文名也罢,都有不小的打击。”唐大掌柜道。
    “无非是污我建立藏书馆后导致书店售书减少,藏书馆中的书籍,买得起的自然买了,买不起的也不会去买。反倒是有人因为免费看了藏书馆的书,觉得某本书好,需要反复阅读,回去买书。更何况,这是我自己的藏书馆,任何人无权干涉。”
    “只是……这只是表面的缘由,此事若做的好了,极可能与《三字经》一样,获得教化圣道,人族气运加身。尤其是那些有望封圣的大儒,极可能争夺此中教化圣道。”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他们都可争此圣道。只是,海有钓龙客,天有猎日人!”方运的语气透着些许春寒。
    “大儒争圣道,倒也不算什么。我玄庭书行负责此事,其功已足,再参与争夺,便是失了体面。那些鼎盛世家,未必看得起,但那些豪门或破落世家,绝不会放弃一丝机会。更何况,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哪怕我不说,你也能猜到……”唐大掌柜欲言又止。
    “我知道,一切还如方才所说,只要正正当当与我争圣道,能者上,不能者下。若是连体面也不要,那我送他们体面!”方运的口气一如往常,但京城上空百里出现极淡的云烟,又很快散去。
    虚圣一怒,晴空生云。
    “既然您有此决断,那我便不再相劝。明日,方氏藏书馆必当名传十国!在下告辞。”
    送走了唐大掌柜,方运思索了半刻钟,继续学习。
    到了半夜,方运正在学习,传书纷至沓来。
    “方氏藏书馆?你那几亿两银子是为了获教化圣道?”
    “此事怕是有些险阻,小心为妙。”
    “此事老夫鼎力支持!”
    “我刚从圣院得知,此事已上明日《文报》头版,不愧是虚圣大手笔。也只有你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唉,如此简单的事,我们怎么想不到!”
    “小心,曾经有大儒赤足行遍圣元,独身教化天下,但却被几个世家所阻,连本国各州都没走完。此事必有波折,你要当心。”
    “你的医书之事,并未声张,不过妖界已经传开,过不了多久,有些事就会陆续公布。那时候,医家之人必然会上门,有求赐教的,也有求讨教的,两件事怕是会赶一起。”
    方运快速翻看这些人的传书,现在就得到消息的人地位必然非同一般,而过半的人都作出警告,足以说明问题。
    方运一一谢过,然后继续读书。
    二月初一是个艳阳天,一大清早,透亮的阳光照着京城,在寒意未消的春天散播暖意。
    每月的初一都是发售《圣道》和《文报》的日子。
    方运为春节所写的《元日》、在猎场写出的《泉园观水》与《经火山》,还有早春文会上的《早春细雨》,都出现在《圣道》之上。
    若在以前,四诗同在是数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景,但现在人族看到《圣道》目录上多个方运的名字却不觉丝毫惊奇,完全习以为常。
    即使习以为常,这四首诗也原本能成为每月初一的谈资,但是,在《圣道》与《文报》发售后,却无人谈诗,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文报》头版的消息吸引。
    近万座方氏公共藏书馆在二月初一开馆。
    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人仔细阅读才知道什么是方氏藏书馆,这才知道十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了可以免费看书和借阅书籍的地方。
    而且,藏书室内还有夜明珠,供读书人在夜晚阅读。
    公共藏书馆对考入各地文院或学宫的读书人来说并不重要,对富贵之家的读书人也没有影响,但对普通家庭和贫寒之家的学子却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这些人可以阅读那些原本买不起的书籍,也意味着,他们考中的童生的机会大大增加。
    尤其是那些为了生计早早打工种田的年轻人,白天劳作,晚上哪怕想读书也花不起油灯钱,自然难以考中童生。
    可现在,方氏藏书馆有夜明珠,完全可以在晚上读书。
    只要读到足够的书,哪怕考不中童生,在各方面也有提高,经过代代积累,必然可以摆脱穷苦之身,培养出真正的读书人。
    许多读书人暗暗心惊,从某方面来说,方运这是在效仿孔圣。孔圣打破了教育垄断,设立私学,方运则是开启了知识普及的大门。
    孔子曾言,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圣元大陆其实也做到了,任何人家只要咬着牙,孩子都可以读书,但是,不同人在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不同,拥有的教育资源也各有不同。
    夜晚的读书时间,大量免费的书籍,对富家子弟来说没什么,但对寒门子弟来说,却相当于增加了至少两倍的教育资源!
    藏书馆,消除了寒门学子部分的阻碍,增加了寒门子弟的教育资源。
    更重要的是,不久之后,每座藏书馆都至少有一位童生当馆主。只要馆主闲暇,学子们都有机会请教馆主。
    而且,每座藏书馆都需要人手,又有钱拿又可以读书,至少让几十万的寒门学子无后顾之忧。
    但是,方运的这番壮举却没有引发一致的喝彩。
    无论是在方运的家乡济源县,还是景国的京城,无论是尊重方运的孔城,还是视方运如仇敌的宗家,只要看到这条消息,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沉默不语。
    有闲钱买得起《文报》之人,都不算贫寒之家,而这些人和子孙都不会缺少书籍和读书的时间。
    更多的人获得读书的机会,就意味着出现更多的竞争者。
    方氏藏书馆对整个人族有功,但却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
    方运再次收到数不清的传书,早饭时分,有人让方运去论榜看看。
    方运手握官印一看,论榜成了战场。
    一部分人无比支持方氏藏书馆,认为方运有教化人族的大功,乃孔圣之后第一人。
    但还有一部分人反对,他们这些士族子弟平日里就瞧不起寒门,现在眼见什么人都可以有更多时间读书,对他们有了威胁,毫不犹豫展开抨击。
    大多数人都默默地观战。
    第736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不过,理越辩越明,一些原本观战的人也加入了争论,大都支持方运。
    “鼠目寸光!方运为人族,何错之有?”
    “如此说来,邻居家的孩子比你们生的多,你们是不是就要杀了邻居一家?”
    “蠢货!读书的人族越多,形成的才气越多,每过百年,科举的录取总量就会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了这些藏书馆,最多五十年,科举名额会再度增加!”
    “前面的仁兄说的很有道理。我也是豪门子弟,但我却认为方运做的对!举个例子,某县一年有一百个童生名额,寒门与士族的所得比例大概是七三开,毕竟寒门数量多。但不要忘了,寒门子弟是数百中取一,士族子弟大概是十中取一甚至取二!不久之后,因为藏书馆使得人族才气增多,增加了十个童生名额,那么,这十个人可能是七三开吗?明显是士族更有利!”
    “有私心的不是方运,而是你们这些士族!”
    “、妖蛮当前,还为科举名额相争。你们忘记科举的本意了吗?能者居其上!什么时候,科举成了庇护士族的力量?若士族无能,寒门必然取而代之,并荣升新的士族!”
    “谁认识方虚圣,请方虚圣来说两句,骂醒这些蠢货!”
    随着中立之人的加入增多,论榜终于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然有人不满方运的做法。
    方运看了一会儿论榜,便继续吃饭。
    敖煌却端着《文报》赞口不绝。
    “虽然本龙早就知道你要建这个藏书馆,但不得不称赞。现在只是近万藏书馆,等再过几个月,藏书馆普及到乡镇,再扩展到其余古地,最后恐怕会有二十万到三十万座左右,仅仅每年的开销就有两亿两白银之多。不过,其他各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必然会跟你争这教化圣道。”
    苏小小在一旁道:“若无意外,方公子至少能建立十万座藏书馆,这个数量已经算得上教化天下,对日后封圣极为有利。”
    敖煌抱怨道:“本龙也知道方运一个人吃不下三十万藏书馆,但想想明明至少可以建造二十万藏书馆,最后却只得十万,本龙心里就憋闷。若有二十万座图书馆,那方运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半圣成亚圣,关键的力量之一就是教化天下,是吧方运?”
    方运点点头,道:“确实有这个说法。文王成亚圣,是因为《周易》本来有演化天机、开启民智的教化之能,但教化不够彻底。而人族其余亚圣都是在接受孔圣的力量才成亚圣,若无孔圣,未必能成亚圣。不过,具体如何,还没有定论。”
    杨玉环道:“你今日是最后一天去学宫,明日二月二不去上课,待到二月三便启程前往宁安。这两天就多休息,养足精神,好去宁安上任。”
    “玉环姐说的是,这两天我多休息,多想想如何当知县。”方运微笑道。
    吃过午饭,方运和往常一样前往学宫学习殿试课。
    由于今日是最后一堂殿试课,教从政、军务、农事等等各科的先生齐聚一堂,与五十进士围坐在一起,尽情畅谈。
    方运在课堂上不仅没有特权,先生们还最喜欢叫他回答各种问题,不过方运学贯两界,几乎没有难倒他的事,很多时候都是故意藏拙。可哪怕是藏拙,也往往在不经意间超出这个时代半步。
    以至于各科先生都整理了一本“方运答录”,抄送学宫一本,自留一本。
    教政事的程先生道:“你们两日后赶赴各县,定然要沉得住气,万万不可以为有家世有才学,就可轻视当地豪强与胥吏。有一句话我不便在课堂讲,但今日不妨直说,天下胥吏皆可杀!”
    众人默默点头。
    胥吏是指基层的小官吏,一般七品之下的官员,都可称为吏。
    县令是七品官员,不能在一地常任,而七品之下的官员,基本都是本县或本府之人。尤其是九品和那些无品级的小吏,几乎代代传承,在基层形成了庞大的利益和关系网。
    甚至有人称这些小官吏是“小诸侯”,非常形象。
    官员需要得到好的考评才能升迁,本地的小官吏成事不足,但败事有余,可以轻易闹出事端,让县令的考评下降,最后无法升迁。
    县令虽大,但不能事无巨细一一操办,大多数事情由那些小官吏负责。
    经常有新任县令与小官吏冲突,除非是大有后台的新任县令可以毫不在乎动用力量扫除一切阻碍,否则一旦双方势如水火,大多数以县令灰溜溜离开告终。
    只有极少数县令敢与小官吏们一拍两散,硬气离开,但最终断了文官的前途,不得不去文院或军中效力。
    治理一地之复杂,远远超过寻常人的想象。
    程先生微微一笑,道:“方运,身为进士,可锐意进取,可龟缩不前,你认为身为县令,何事最重?”
    其余同窗笑着看向方运,跟着旁听的敖煌也一脸坏笑,他嘴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乐开花,谁叫方运太过耀眼,好事坏事都能沾边。
    方运早就习惯,由于现在是平等交谈时间,他并未起身,道:“若不出意外,制衡之道乃是首选。”
    “哦?为何不取中庸?”
    “制衡本身属于中庸范畴,但中庸含义太广,制衡更恰如其分。若只说中庸,未免有些空谈。”方运道。
    几位老先生齐齐点头,程先生道:“你们要多学学方运,治理一地,最忌空泛,也最忌模糊,‘制衡’一词,准确又有力!”
    教军务的董先生微笑问:“你说若不出意外,制衡之道乃是首选,若是你在宁安出了意外,又当如何?”
    此话一出,所有进士学子收敛笑容,连敖煌也不敢笑。
    “先生所言,是何种意外?”方运微笑问。
    “各种意外。”董先生道。
    这话让许多进士学子为之头疼,这些老先生都不是易与之辈,方运绝对无法糊弄过去。
    但就在此时,每个人都感受道方运的官印发出急促的震动,这是最紧急的传书,一般只有家国大事的时候才会出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