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6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不管是账房先生还是酒楼掌柜,都比普通干活的来钱。
    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孩子还没长大,世道就变了,孩子落地的时候,外头就有了反声,虽然大都依旧歌舞升平,但百姓已经开始心慌了。
    要是哪天打到大都了呢?
    过了几年,外头还在打,但一直没打到大都来,百姓又放心了。
    觉得反贼是打不过来的,他们还能继续在大都过安生日子。
    虽然税越来越高了,大人们要的孝敬也越来越多,但总归是能生活下去的,粮店里总有粮食,价格高一些,但饿不死。
    后来……
    后来粮价越来越高,听说外城已经有人饿死了。
    冬天的时候,有的人家买不起碳,半夜柴熄了,一家都冻死了。
    说是冻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真的,在这个时候感冒,又没有足够御寒的衣物,加上发烧又买不起药,几乎没有活命的可能,跟冻死没有两样。
    人们终于发现,大都也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安全。
    商人们哄抬粮价,因为有利可图,朝廷也不去管,上头的大人们依旧要着孝敬,并且越要越多,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里可是大都啊!
    在大都都有人典儿卖女!
    就为了一口活命的口粮,连妻子都能舍出去。
    再然后……南王的兵就打过来了,他们听见如雷鸣般响亮的马蹄声和脚步声,看见无数士兵从街上走过,他们看上去那么威武,那么强健,那么让他们害怕。
    他们害怕,害怕这些士兵会烧他们的屋子,抢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侮辱折磨他们。
    所以他们就逃了,逃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用担惊受怕的过日子。
    可逃出来才发现走不掉,整座城都被围了起来,只准进去,不准出来,但那些士兵只是把他们往回赶,却没有要他们的命,于是很多人都在城边上待了下来,他们甚至还盖起了茅草屋,在这儿住了下来。
    但总有各种不方便,水源是个问题,他们离河道太远了。
    于是有人去找士兵求水——这人渴得没了分寸,看士兵喝水,他就昏了头似得去求,身边的人拉都拉不住。
    叫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求到了!一个水囊呢!里头满满都是水,他自己喝了以后分跟亲朋,再把水囊又还给了士兵,他竟跟那个当兵的成了朋友。
    又过了没几日,求水的这人就出现在了当兵的里头,他也当兵去了。
    这可叫百姓们大跌眼镜。
    妻子同丈夫说:“要不然……咱们回去吧,天天住茅草屋,又湿又潮,咱们在家多好?公公婆婆他们不也没出城吗?那南菩萨,可能真是个好人?那些当兵的,大概也不会来杀人放火?”
    丈夫踌躇了很久,久到儿子已经趴在妻子的腿上睡了,才轻声说:“咱们半夜回去。”
    他们可是跟着邻里一起出来的,要是当着邻里的面跑回去,那不就成了叛徒了吗?
    还是避着人好。
    第148章 148
    这些时日林渊都在参详元朝的大多世家, 这些世家能在书卷上留下名字,哪怕只是濠州世家, 李氏, 都足够证明他们拥有多大的权势。
    世家不一定有高官, 但他们在当地一定有足够大的名望, 当地的百姓仰仗他们而生, 甚至朝廷派下去的官员都得看他们的脸色过活。
    毕竟官员几年一任, 但世家数十年百年不变,强龙难压地头蛇, 地头蛇在当地盘根错节, 叫人无从下手。
    大都也有这样的世家, 但因为是大都,皇权最集中的地方, 所以世家们大多都龟缩着, 早就失去了当年的地位和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变得任人宰割。
    能在元朝皇帝的手里活下来,还活了这么多代, 他们的触角也已经伸到了元朝的朝堂内部, 多少官员都受他们的“资助”。
    毕竟当官的俸禄就那么多,皇城里又有那么多官员和达官贵人,就是捞钱, 普通官员也捞不了多少。
    放在外面,五品官员已经是大官了,可在大都,路上掉一块牌匾, 说不定都能砸死几个五品官或是皇亲国戚。
    表面上看是官员们受他们供养,但实际上是他们制衡着官员。
    他们有自己的智慧,花钱出人,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些世家们当然怕林渊,可他们对林渊的怕却并不深。
    准确的说,他们其中还有人认为天易其主,他们的机会到了。
    所以他们想跟林渊讲条件。
    他们手里握着的筹码还不少呢。
    第一,他们有钱,有粮食。
    第二,他们有人,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他们确实有很多仆从,甚至大都内一姓之人都依附着他们。
    第三,他们看出了林渊现在最急于要办的事,就是稳定大都。
    这就是他们的机会。
    是他们重新走上朝堂,重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
    当然,如果林渊不是南菩萨,没有这么好的名声,他们也不敢跟林渊讲条件,说不定早就逃了。
    正是因为林渊的名声,他们才认为林渊是个重虚名的人,越是重名,就越是好揣度他的心意。
    “确实有几个聪明人。”林渊看着递上来的投书。
    宋石昭也叹了口气:“就是没用在正途上。”
    林渊摇头:“也不能怪他们。”
    一个世家,如果里头出不了当官的人,那么距离他们凋零破败也要不了多久,所以他们明知可能会惹怒林渊,都要舍全家性命来赌上一把。
    家族想要强大兴盛,就必须每一代能出一个站在皇帝身边的人。
    元朝时,他们做不到,只能龟缩,所以林渊出头了,他们也就出头了。
    他们想出头想疯了。
    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林渊刚入大都,对大都还不熟悉,手底下能用的人必然也不多,毕竟打仗嘛,不可能把心腹都带上,肯定还有心腹还他收服的大城里,这些人暂时是不能动的,所以他们的机会就有了。
    可以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林渊身边来。
    所以林渊收到的投书,几乎都是世家们表忠心的,不过他们说的很有艺术性,很委婉。
    大约就是——
    “天下乱了这么久,终于出了您这样的英主,我们虽然痴傻,但也知道天下有能者居之,您既然来了,必然就是上天的选择,所以我们愿意为您鞍前马后,助您平定大都,但是我们毕竟是百姓,没有资格帮您,所以选了家里最出色的弟子,只要您愿意,都送到您身边。”
    宋石昭从林渊的手里接过投书,仔细读过以后才笑道:“写这篇文章的倒是个能人。”
    这样的文章,少一分显得软弱可欺,多一分显得盛气凌人,像这样能写的恰恰好的极少。
    林渊微笑道:“以后有能用的地方。”
    这些世家子弟从小学习的就是怎么当官,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准备的。
    林渊不可能不用他们,因为经过数年的风雨飘摇,最需要的就是这类人。
    但是他不准备再放任这些世家,不会允许他们拥有任何不属于他们的权利。
    他们今天舍了身家依附林渊,来日就要从林渊手上得到更多的东西,今日的舍,是为了明日的得。
    宋石昭明白林渊的意思,他自己虽然也能算是世家出身,但他那个家毕竟太小了,小到改朝换代都只能找个地方龟缩,他对世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相反,他在某方面和林渊一样,觉得世家碍手碍脚,阻碍皇权。
    要不是林渊想用世家培养出来的弟子,宋石昭都准备好提议正好趁此机会把世家一网打尽,免得他们之后勾结作乱,平添麻烦。
    “先不去管他们。”林渊说,“把雇佣制重新完善一下。”
    他要让世家的仆从们重新成为百姓,让百姓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不归世家,归他。
    宋石昭应诺,他忽然道:“臣忙了这些时日,怕精神不足,此时倒可以交给一人。”
    这是要给林渊举荐人才了,林渊笑问:“谁?”
    宋石昭说道:“此子乃赵家子,精通术学,为人刚正。”
    说这人数学好,但人有些刻板,不知道变通。
    林渊点头称好:“那就叫此人去吧。”
    不知变通才好呢。
    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恰好是不知变通的人。
    这样世家们就算恨,也不会恨他。
    虽然他也并不怕世家恨他,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吗?
    于是赵家子就走马上任了,他是大都世家里唯一一个改换朝廷后当官的人,他的父母得到内侍口谕的时候都不敢相信,实在是……实在是自家儿子自家知,他们的儿子读书可以,但也只会读书,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小时候家里人觉得他太顽固,就骗他每日爬到屋顶读书就能事半功倍。
    屋顶是坐不稳的,坐久了屁股还疼。
    不说他违背父母之命偷偷爬下去读书吧,总该给自己找块木板或是软垫。
    结果他竟然真的就坐在屋顶上,要是下雨,他怕淋湿书籍就打把伞,还只把书遮住,自己淋雨。
    家里人就真正对他服气了,也不再管他,更用心培养次子和三子。
    毕竟儿子是不缺的,总能找出一个聪明的来。
    赵家子叫赵荣,生的气宇轩昂,毕竟是大家出身,胆识还是有的,他接了口谕,就立刻走马上任着手管治奴仆的事。
    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他自己家。
    气得他爹在家里大骂:“这些可都是世仆,世代都在伺候着我们家,如今放他们出去,你以为你娘会做饭,还是你爹会扫屋?”
    赵荣被爹骂也不生气,也不退步,反而说:“是雇佣,不是不让他们在咱们家了。”
    “只是要有固定的薪酬,不能打杀,就跟以前没有两样。”
    他爹又骂:“哪里没有两样!”
    他恨自己把儿子教成了君子!
    奴仆为什么会对他们忠心耿耿?一旦家里出了事,奴仆豁出去性命不要都会先保全主人。
    为什么?难道因为他们天生奴性坚强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