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4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们虽然还是怕当兵的,但是比起这个,还是挣钱更重要,那才是活命的本钱:“那干什么事比较好?”
    当兵的说:“有手艺就挣得多,像是铁匠,木匠,也有体力活,若是识字就轻松的多,挣得也不少。”
    “我,我会木工!”其中一个兴致勃勃地说,“我爹教我的!”
    其余的人羡慕的看着他。
    当兵的说:“那你肯定能挣不少,说不定以后挣得比我还多。”
    几人就这么晕乎乎的被当兵的领导了县衙,登好了记,又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木牌,各自有了事干,第二天就要去自己的单位报到。
    ——虽说他们没听过单位这两个字,但是结合前后想想,也能明白。
    当兵的还说:“你们来的早,所以岗位好,要是来的晚了,怕就只能去干最累的力气活,挣得还少。”
    这几人又晕乎乎的回去,把当兵的说的话复述了一次,妻子就准备回娘家支会自己娘家人了。
    丈夫也觉得都是一家人,岳家过得好,他们家也有好处。
    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终于敢走出家门,走上街头。
    最开始人还不多,人们总有些害怕,后来发现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都出去了,都有活干了,于是一窝蜂的冲出去。
    县衙每天都是人满为患。
    小吏们累得要死要活,还得端个笑脸——毕竟他们也有任务,有锦旗也有奖励,一边回答百姓的疑问,一边想尽办法告诉人家给自己送锦旗。
    只要有看得见拿得到的好处,人们的耐心就会无限延长。
    百姓也觉得不同了,以前吆五喝六的“官老爷”们突然对他们有了好脸色,他们原先有问题,从来不敢见官,小吏也不敢,否则问题没解决,还要给官老爷们好处,都是普通百姓,家底也不厚实,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可如今呢?
    官老爷们不打他们,也不骂他们了,他们听不懂的,官老爷也会好好跟他们说。
    百姓对官的畏惧是刻在骨子里的,没人敢扰乱秩序,虽说道理听不太懂,但别人怎么干,自己就跟着怎么干,那准是没错的。
    人们开始上街了,汉阳逐渐恢复了以往的生气。
    甚至更甚以往,除了懒汉以外,百姓都有了事干,有钱领,有钱买粮。
    而这些改变,只要了不到两个月。
    邹普胜看在眼里,越看,就越是心惊。
    打下一个地方不难,难的是不损坏这个地方原本的秩序。
    很多城就是被战争毁了的,好几年都恢复不了。
    但这个南菩萨,只是规范了集市,建立了小官吏和士兵的奖励机制和监管制度,汉阳还真被他稳住了,不仅稳住了,百姓的活跃度更胜以往。
    邹普胜叹了口气:“四两拨千斤,着实厉害。”
    他也突然起了一身冷汗,依照南菩萨这个手段,自己当时要是没有低头,他还真会杀了自己,再把下面的,比如丁普郎或是傅友德。
    林渊带来的人无法完全支撑汉阳的运作,他把汉阳原本的小官吏全部打散,分到各个部门,不让他们有集合起来的机会,部门里的人会把他们同化。
    大部分人都是有从众心态的,到时候就算有人有反心,也不会有人响应。
    邹普胜对林渊建议道:“南王不知,赵普胜此人能征善战,颇得军心,何不留他一命,叫他为南王卖命?”
    林渊也知道赵普胜厉害,但他现在手里的将军够了,他若是让赵普胜这个当过将军的人去做小将,赵普胜心气不平,不是什么好事,但若是让他去当将军,兵力会分散的更广。
    邹普胜看出了林渊的顾虑:“南王何不派人去劝?”
    林渊转头朝他笑:“太师这是毛遂自荐了?”
    邹普胜正色道:“敢不从命?”
    “那太师就去吧。”林渊面上带笑,眼中却十分冰冷,还带着上位者的精明。
    邹普胜毕恭毕敬地退下,直到走出了门,才松了口气。
    他从未在徐寿辉或倪文俊身上看到过这样的气势。
    好像这人站在哪里,他就是哪里的王,所有人都必须听他的指令,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自古以来,所有的开国之君都是如此。
    开国之君几乎都独断专行,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越往后,儿传子子穿孙,权力才会被分化,皇权才会旁落。
    邹普胜摸摸自己的脖子,脖子全是汗。
    他大步迈向前方,嘴角却带着笑。
    这个太师,要在真龙身边,才有意义。
    如今林渊不信他,不急,他总能让他信自己。
    成吉思汗不也是吗?打下了江山,结果被子孙葬送了。
    邹普胜朝前走着,脑子里想东想西,就想到了宋石昭,他知道林渊有个极为器重的老臣,名为宋石昭,是个能臣,也是个文臣。
    似乎还有一个叫吴长青的。
    邹普胜嘴角含笑,长出了一口气。
    等他赢得了林渊的信任,再论以后的事吧。
    “你就不怕他是找赵普胜商量对策?”陈柏松给林渊端来了糕点,“吃点东西,你白天没吃多少。”
    林渊拿起一块糕点,吃几口喝一口热茶,他对陈柏松说:“他是个聪明人,聪明人识时务,再说了,如果他真想跟赵普胜一起对付我,他们有兵有人吗?”
    “再退一步说,他们真能起事,我正好把人一网打尽,也省去了不少功夫。”
    林渊:“这糕点不错。”
    陈柏松:“知道你爱吃甜糕点,叫他们多放了糖。”
    林渊点头:“要到中秋了吧?”
    陈柏松:“再过半个月就到了。”
    林渊想了想:“正好,趁这个机会叫营里出些节目,不管是打拳还是踢球,弄些热闹的,老百姓爱看的。”
    陈柏松不明所以,怎么当个兵现在还要去干戏子的活了?
    林渊拍了拍他的肩膀:“想不通啊?”
    陈柏松老实的点头。
    林渊闷笑:“想不通就别想了,快回去睡吧,把我说的吩咐下去,就说打拳最好的,或是踢球最好的,我都赏,赏二两金。”
    陈柏松笑道:“那他们可要下死力气了。”
    想要马儿跑,自然要给马儿吃草,林渊深知这个道理。
    就像以前上班的时候,老总总想省钱,员工没有积极性,干得多挣得跟不干一样,那谁还去争着干活?巴不得都推给别人。
    军营里的士兵得知中秋表现好的能得二两金,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看谁都像对手。
    第125章 125
    汉阳逐渐稳定下来, 一切都重新走上了正轨,人们开始适应新的秩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百姓适应的还不错。
    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比如汉阳原本的上层人士, 这群人有读书人, 有当官的, 有富商,他们没有一个认为百姓能够改变, 毕竟在他们眼里, 百姓愚昧无知, 只在乎眼前当下。
    但他们现在才忽然发现,百姓并不怕改变, 准确的说不是不怕, 而是他们适应的速度很快,当他们发现这种改变无法逆转, 不能停止的时候, 他们的接受程度甚至比上面的人还要强。
    林渊看着坐在下首的氏族族长和富商,温和地说:“用茶吧。”
    虽说如今的社会单位大部分都是小家庭,但族长还是存在的, 他们会整合整个氏族的力量,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样的家族会有很多矛盾,但也有一点很明确, 那就是他们能聚集起一个庞大的组织,这个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看起来很容易就能瓦解,实际上也有其坚不可摧的一面。
    能被林渊请来的,自然也是所有氏族中最有存在感,最有力量的。
    他们也知道汉阳易主了,倒没有给林渊冷脸,以后都是要在林渊手底下讨生活的,跟林渊对着干,那不就是找死吗?
    所以一个个在林渊面前都老实的跟鹌鹑一样。
    商户们倒不在意脑袋上的老大是谁,只在意他们以后的商路还能不能走,钱还能不能继续赚,只要林渊不把他们家抄了,能让他们继续赚钱,那当然是林渊说什么就是什么。
    汉阳的读书人倒是比常熟那边的读书人懂事的多,一个个也乖巧的很,坐在下面头也没抬。
    他们已经经历过一次变更,汉阳从朝廷的手里转到反贼的手里,再说了,他们本来对元朝就没什么拥护之心,加上家里也没人当元朝的官,在徐寿辉手里活的好好的,到了林渊手里,自然也想活的好好的。
    要是能捞个官做,就是意外之喜了。
    等这场会开完,林渊把他们的底摸得差不多了,夜里回了房才能好好休息。
    陈柏松今日总跟着他,林渊也有意带带陈柏松,只会打仗不是坏事,但是日后他大了哪儿,就要能守在哪儿,多学学总不是坏事,林渊自己没有能学的对象,靠摸索着做事,也积累了些经验和心得,正好教给陈柏松。
    “跟他们说了一整天,可说出些什么了?”陈柏松给林渊沏茶。
    林渊笑道:“都是些墙头草,看风向,能说些什么?”
    “倒是下头的小官吏,盘根错节,别看他们手里原先没什么权力,真要动起来,蚂蚁也能吞象,只是差个牵头的。”
    陈柏松看向林渊:“牵头的出来了?”
    林渊摇头:“没有,但这些小官吏,不用的话,我觉得浪费,毕竟他们做的时间长,懂得比我带来的人多,也熟悉汉阳。用的话,又怕不驯,怎么都是隐患。”
    谁知道里头有没有徐寿辉的忠实拥护者,或是倪文俊留下的线人?
    林渊问:“你说该怎么办?”
    陈柏松:“杀一批,留一批。”
    林渊笑道:“杀人简单,但怎么杀?你又如何知道杀谁是对的?一步错,后面可就难走了。”
    陈柏松看着林渊,两人对视,最后还是林渊憋不住笑说:“再想想。”
    陈柏松:“让百姓……怎么说来着?”
    林渊:“举报。”
    陈柏松似乎松了口气:“对,举报,百姓举报,查实的就砍头。”
    林渊奇怪道:“怎么查实?”
    陈柏松:“谁被举报的最多,就砍谁的头。”
    林渊:“……虽粗暴,但并非无用,是个能用的法子,那线人你又如何分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