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2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于是这个篝火晚会只有一群大老爷们。
    他们围坐在篝火旁,村民们像是误入狼群的羊,大气不敢出,一动不敢动,只能看着当兵的分发着竹筒,当然,也给他们分了。
    竹筒里是米酒,这年岁大多数人都吃不起白米,就是村长家,也只能吃杂粮米饭,米饭里还混着糠,更别说喝酒了,那是大户人家才能有的东西。
    农户们闻着米酒的甜香味,表情都有些恍惚。
    当兵的看他们拘谨,在一旁笑:“喝一口啊,哪有男人不喝酒的?”
    “难不成害怕我们给你们下毒?图你们什么?你们有什么可图的?”
    农户们一边不敢驳当兵的面子,一边又确实馋这香甜的米酒,终于有人忍不住尝了一口。
    在黑夜和火光,依旧米酒下,农户们的胆子渐渐变大了,这里不是室内,没有各式各样的规矩,所有人都在夜色下,抬头就能看到璀璨的星空。
    “去年过得怎么样?”当兵的手里握着竹筒,嘴里嚼着加盐炒好的黄豆。
    “来点?”他把手伸过去,手里是一把黄豆。
    这样的零嘴如今也不常见了,农户咽了口唾沫,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少少的拿了一点,然后放进自己的嘴里,这玩意越嚼越香,农户很快把黄豆吃光了,当兵的也不计较,又抓了一把黄豆给他。
    农户又嚼了几颗豆子,说话都变得随意了:“去年不行,地主老爷收了七成的租子,家里没什么粮,卖了老牛。”
    “我爹娘攒了一辈子,就买了那头牛。”
    他说着说着就问:“你们在军营里怎么样?”
    当兵的笑着说:“我原先也跟你一样,种地的,后来老家出了事就逃了,幸好南菩萨愿意收留我,就留在高邮当了兵。”
    农户小声问:“你杀过人吗?”
    当兵的点点头,喝了一口米酒:“杀过。”
    农户打了个寒颤:“什么感觉?”
    当兵的想了想:“杀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上了战场,不是他死就是我死,一刀过去,我什么感觉也没有。”
    “忙着呢,下了战场要收拾同袍的尸体,还得继续训练。”
    农户又问:“你们有军饷吗?”
    当兵的冲他笑:“当然有,都存着,军营里管吃管住,比以前种地想得少,偶尔还能吃一顿肉,这些酒是只有过来的时候才有。”
    农户奇怪道:“你们常这样?帮别人种地?”
    当兵的:“怎么能说是别人?如今你们也是南菩萨的百姓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该这么着,你们种地,我们打仗,以后还得吃你们种出来的粮食,帮你们就是帮自己。”
    农户愣住了,他傻傻的看着小兵,无法理解他的话。
    在他的印象里,当兵的只会大摇大摆的享受,像大老爷一样霸占他们的粮食,他们不多的钱财,和他们的女儿。
    从没有当兵的会说这样的话。
    “你们不知道南菩萨。”小兵笑着说,“南菩萨来了,我才活的像个人。”
    小兵:“以后你们村就是我们负责了,下回秋收我们还过来,多种些粮食,你们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估摸着明年的口粮也能有。”
    小兵小声说:“明年我要是还活着,还能帮你们春耕。”
    农户喝了口米酒,等了好一会儿才说:“明年我要是有了钱,就请你喝酒。”
    作者有话要说:  军民一家亲23333
    对林渊来说是老套路了
    第106章 106
    汝宁的变化并不是突然之间改变的。
    但在百姓眼中, 似乎就是一夜之间改变了。
    最开始的时候,不过是进城的农户在与人闲谈时说起来当兵的帮他们干农活。
    这是个新鲜事, 原先汝宁也是有兵的, 朝廷的兵, 他们都是大老爷, 脾气暴躁, 总是成群结队, 没人敢招惹他们,他们去酒楼吃饭, 掌柜的也不敢收他们的钱, 世道越乱, 他们就越是肆无忌惮。
    百姓们不懂其中的缘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兵以前的老实人当兵以后会变成那副模样。
    但他们对兵的畏惧已经刻在了骨血里, 父母告诉子女, 慢慢的,他们虽然知道兵是在保护汝宁, 可是比起敬畏, 他们更多的是恐惧和嫌恶。
    但是农户嘴里的兵和他们知道的完全不同。
    他们乐而不疲的询问着关于那群兵的事,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见到少数事物的好奇。
    “还帮我们种了红薯和土豆。”这是农户们最得意的事了, “已经出苗了,种子还是他们带来的,到了秋收他们还来帮忙,说是走的时候还要把犁和锄头留给我们。”
    慢慢的, 百姓对这些兵更加好奇,终于有一天,兵进城了。
    不过并不是整支军队,也没有大张旗鼓,兵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却各自钻进到不同的摊贩和酒楼里面,他们谈话时的声音很大,并不避讳任何人。
    他们谈论着上一次战役,也谈论当兵以前的往事,叙述老家的惨状。
    旁边胆战心惊的百姓听着听着,觉得这些人似乎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等他们离开的时候,付清了自己的消费的钱。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都有少数的兵进城,人们从一开始的惊讶好奇,慢慢习以为常。
    终于,有人敢跟当兵的搭话了。
    商户们也对这群消费者无微不至,毕竟兵都很少出军营,他们的生活没什么要开销的地方,又存下了不少军饷,当他们走出军营,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汝宁在慢慢改变。
    他们有时候还会在路边和之前说过话的士兵打招呼。
    越来越多的士兵走进汝宁,人们看见这群穿着一样衣服的人终于平静了,他们不会再用看恶鬼一般的眼神看着这些兵,也不会瑟瑟发抖,更不会慌忙逃窜。
    越来越多的街头宣讲开始了。
    当兵的会沾上临时搭建的讲台,讲许多事,讲自己是怎么到南菩萨治下的,怎么当的兵,在军营里要做些什么,他们不是文人,不会引经据典,也不会说什么高深的话,相反,他们说的都是大白话。
    但百姓们爱听,他们大多数一辈子都没出过汝宁,对外面的世界所知甚少,他们充满了好奇,聆听着士兵们的宣讲。
    有时候当兵的会拉着正在聆听的百姓上台,人们是内敛的,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自己的事。
    可当兵的习惯了军营里的生活,一旦有人上台,他们就会鼓掌,烘托气氛,支持对方。
    第一个人张嘴了,接下来张嘴的人会变得更多。
    甚至有人为了享受被许多人注视的目光而主动要求上台。
    汝宁变得不同了。
    而这只花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当兵的融入的汝宁,也给汝宁带来了新的风气。
    现在的汝宁几乎人人都在谈论着林渊,谈论着南菩萨,谈论着泰州和高邮。
    他们从当兵的嘴里构建了一个天堂般的高邮,于是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开始幻想,汝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高邮。
    不会有总是找麻烦的小吏,各种莫名其妙的税款。
    也不会有仗势欺人的大户人家,他们只要好好干活就能过好日子。
    在汝宁变化的时候,林渊也正在和陈柏松谈论着别的事。
    “我想在汝宁实行一夫一妻制。”林渊对陈柏松说。
    陈柏松莫名其妙:“不是一直如此吗?”
    林渊:“……”
    他好像忘了一点,古代朝代中,除了清朝以外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他解释道:“不能有妾,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乡绅商户,都不能有。”
    就在林渊以为陈柏松会质疑的时候,陈柏松却很迅速的点头:“行。”
    林渊:“我是觉得……等等,你说行?”
    陈柏松奇怪的看着林渊:“少爷想做的事,有没做成的吗?”
    言下之意是林渊决定的事,即便有人反对,林渊也会继续做下去。
    林渊哭笑不得:“你还挺有道理的。”
    林渊表情一变,认真道:“女人太少了,以前高邮泰州不变,是因为那时候的我还不具备这种力量。”
    不具备与传统抗衡的力量。
    “现在平民娶不到媳妇,有钱人家却能养一堆。”林渊说,“这不够稳定。”
    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对普通男人来说没有好处,对女人来说也不没有好处,一旦他想要改变社会构成,这种制度就是摆在脚边的绊脚石,他需要女人工作,需要女人创造社会价值,就必须要保障她们的权益。
    女人不能独立,就必须依靠男人,所以她们的父母宁愿以半卖的方式把她们送到大户人家做妾,做姬,也不愿意把她们嫁给普通男人。
    在高邮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因为女人也能挣钱,她们的父母就不急着她们出嫁了,留在家里还能多给家里一些支援。
    对女婿的选择也更多了。
    而普通男人,是娶不到妻子的,所以也催生了共妻和走妻这一特殊的婚姻关系。
    说直白点,就是一妻多夫。
    只有有钱人才能娶到门当户对的妻子,然后有良家妾,甚至收用不少丫头。
    这种畸形的男女关系,只会让社会动荡,而不会更稳定。
    况且人太少了,男人打仗,那么经济就要靠女人。
    林渊需要更多的女人走出家门,鼓励女人工作是可行的,高邮和其他地方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他想在汝宁做一个实验。
    汝宁是一个大城,人口复杂,社会构造也复杂,所以汝宁的实验是具有参考性的。
    林渊笑道:“慢慢来,先让仆从们获得自由身,让主家给他们新的契书。”
    合同制,虽然仆从们不识字,但这些契书要在职权部门公正。
    陈柏松听的云里雾里,实在搞不清楚林渊到底要做什么,但是林渊发了话,陈柏松也没有拒绝的立场和理由。
    林渊:“正好我带来了一批人,也可以看看他们的本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