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8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士兵们要在室外训练,杨子安他们几乎每人都带队出去剿杀过山匪和土匪寨子。
    大一些的寨子都没能逃过,现在林渊治下的地方,野外几乎遇不到什么危险。
    商人们也越发喜欢到高邮来做生意,他们甚至不少人都带着丰厚的家资来高邮定居。
    只要有人来,有人花钱,有人挣钱,经济就能发展。
    钱大娘正在缝制棉衣,天气渐热,她穿着单薄的布衣,却还是觉得闷,额头的汗很快滴落下来,把棉衣的布料晕湿,好在只有那么一点。
    就在钱大娘热得灌了一杯冷茶以后——说是冷茶,其实现在茶水放得再久都是温热的。
    外头终于传来了女孩们欢呼雀跃地声音。
    “冰来了!今天的冰来了!”
    “我们那至少要三担!”
    “得了,你那才几个人?我那三十多个呢!我得要五担!”
    赶着牛车送冰的年轻人跟她们很熟,此时笑道:“姑奶奶们,饶了我,管事的说了,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的三担,十人以上六十人以下的五担。”
    女人们讨价还价:“我那的姑娘们个头都大!”
    “一个能顶三个!”
    年轻人无奈:“那我说了也没用,管事的得扒掉我一层皮。”
    女人们见管事的没跟着一起来,只能各自叫人领了冰回屋子。
    冰一到,屋内的女人们就觉得凉爽多了,她们挽起长发,用木簪簪住,手底下的活也干得更快了些,每一个屋子都有一个女教,教针线活的和管人的,哪个屋子干得好,她能得到的奖励也多,但若是中饱私囊欺压员工,总管事那里就有匿名投诉箱,一旦查实,不仅要革职,还有可能蹲大狱,游街。
    哪怕是为了脸面问题,都没人敢去干,尤其是女人们的脸皮比男人们薄一些,加上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女教的收入并不低,所以投诉箱至今还没有收到一封匿名投诉。
    满屋子都是雪白的棉花和藏青色的布料,女人们的针脚收得很好,做出来的棉衣也越来越好。
    以前的草绒衣被取代了,草绒毕竟比不上棉,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她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还有勤工俭学的孩子们给她们端茶递水。
    “这日子可真好过。”钱大娘对身边的年轻姑娘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现在的日子,那时候吃都吃不饱,谁还在意冷热啊。”
    年轻姑娘冲她笑:“我的工钱也能给家里买些冰。”
    “你爹还好?”钱大娘问她。
    这姑娘的爹年前跌了一跤,摔断了一条腿,成了跛子,下不了地,也干不了重活,稍微走几步都疼痛难忍,好在她家娘俩都能挣钱,日子并不难过。
    年轻姑娘说:“我爹现在能绕着院子走了。”
    钱大娘叹了口气:“还好南菩萨来了,不然啊……”
    姑娘也是一脸庆幸:“不然我这一家,早活不下去了。”
    做工的屋子总是很热闹的,屋子里盘了炕,冬天比夏天好过,冬天的炕一烧起来,整个屋子都是暖和的,就是废柴了点。
    “吃饭了!”
    到了用餐时间,女人们纷纷停下手里的活,也有正要收尾的还在干,她们三两成群的走出屋子,去食堂打饭吃。
    现在她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和土豆,不过做法很多,她们最爱的是土豆泥,放点盐和酱,能当成饭吃。
    菜是炒菜,有专门的油厂榨油,现在城外的地里种了不少油菜花,收了油菜花籽以后,供油量变得更大了,这些油厂的所有者基本都是商人,林渊没有直接垄断这些渠道,商人们要弄,随他们弄去,只要交税就行。
    并且因为有商会在,所以林渊治下的地方油价都是一样的,没人恶意降价,也没有恶意哄抬。
    至于他们卖到外头是多少钱,林渊不在意,反正税收好看就行。
    这个世道还能买得起油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穷苦百姓还在为填饱肚子奋斗。
    “这个好吃。”钱大娘对年轻姑娘说,“你才来不知道,这种野菜炒出来最香。”
    年轻姑娘打了一盘野菜,又要了一碗土豆泥,然后打了红薯饭,跟钱大娘一起找空桌坐下。
    吃饭的时候总是她们心情最好的时候。
    钱大娘吃得很慢,她以前饿得狠了,以至于现在吃东西稍快一点肚子就不舒服。
    年轻姑娘吃东西倒很快,她吃得很干净,一点都没浪费,要不是觉得不好看,估计连碗碟都要再舔一遍。
    钱大娘吃惊道:“我看你这么瘦,竟这么能吃。”
    姑娘的脸有些红:“总比别人饭量大些,惹您笑话了。”
    钱大娘连忙说:“这有啥,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要不是没得吃,说不定吃得比你还多。”
    “我看你今年也有十五了?”钱大娘忽然问。
    姑娘点点头:“去岁满的十五。”
    钱大娘一脸慈爱的看着她:“可许了人家?”
    姑娘摇头,有些羞涩地说:“家里离不了人。”
    她家要是少了她,光靠她娘一个人,支撑不起来的。
    嫁到别人家做媳妇,再去补贴娘家,总要被人戳脊梁骨。
    钱大娘连忙说:“我有个侄子,他一家来高邮的路上,爹娘没了,你要是愿意,我给你俩撮合撮合,到时候叫他上你家门也行,只要你们有个儿子随他姓,给他家留个后,别的都跟你家姓。”
    姑娘一愣,显然没想到还有这个选择。
    她以为她的未来,就是熬成一个老姑娘,然后随便找个人嫁了。
    钱大娘看着她的脸色,又说:“就是都随你家姓也行,我到时候再跟他说说。”
    姑娘低下头,声音小很:“大娘,您夜里去我家吃饭。”
    钱大娘连声道:“好好好,我下了工过去。”
    姑娘家只有她一个独女,她爹赶路时伤了身子,再生不了孩子,早为这事愁得头疼脑胀,如今一听能有个上门女婿,生的孩子除了一个以外都随他家姓,她爹几乎立马就肯了。
    倒是她娘谨慎些,问钱大娘:“不知那孩子人才如何?就怕我这姑娘性子软,若是招了个脾气大的……”
    钱大娘:“我那侄子,是个顶实心眼的人,力气大,吃啥都行,话少,不是我自夸自擂,他如今在当铁匠学徒,他师傅都说了,明年他就能转正。”
    她娘:“这般好的人才,我家怕是留不住啊。”
    钱大娘笑道:“他爹娘都没了,如今一个人过日子,就想找个知冷知热的,有个家,别的不挑,人孝顺,郑娘子若不放心,我明日领你去看。”
    她娘这才说:“还是要见见才好。”
    姑娘一个人在旁边红了脸。
    要是招赘,她就不用离开家了,能奉养双亲,还不用被人戳脊梁骨。
    刚开始的时候,招赘这事还不算盛行,毕竟时人都讲究养儿防老,儿子越多越好,哪怕大家一起饿死,那都必须要生儿子,生一个不是儿子,那就继续生,活到老生到老,非得要个儿子才行。
    哪怕是现代,许多贫困山区和地方还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为了生儿子,躲避罚款,就是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城里有工作的人都想尽各种办法生儿子。
    只有经济更发达,社会更稳定,人们思想更先进,工作对男女更平等的时候,重男轻女的现象才会更少。
    林渊还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学者的论述。
    重男轻女最开始的原因,除了父权社会这个原因以外,那就是在古代,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男人生来力气就比女人大,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来自于他们挣钱的能力。
    而最不重男轻女的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大部分不是农耕地区,他们大部分是靠手工业挣钱,手工业对男女的要求分化最低,女性也能挣钱养家。
    经济决定了两性地位。
    经济越发达,男女挣钱能力的区别越小,就越平等。
    而高邮,现在男女的区别正在越来越小,因为女人们可以找到活干了,林渊也给了她们拥有私产的权力。
    女人们一旦拥有了私产,她们在挑选伴侣的时候眼光也会变高。
    而很多家庭,他们只有一个独女,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招赘。
    招赘风气盛行。
    不过大约是为了让男人们不要太抵触,这种招赘一般是男人们不用改姓,生的孩子有一个跟着男人姓,皆大欢喜。
    百姓有百姓的智慧,为了不让男人的孩子,也就是不跟着自己家姓的孩子得到全部家产,还做了规定,表示分家产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平均,不能谁多谁少。
    这股风最先是在高邮吹,然后就吹到了其他几城。
    常熟的赵姓人家就是常熟第一个招赘的家庭。
    赵父原本有三子二女,可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两个女儿也只活了一个,他自己也有五十岁高龄,眼看着是生不出儿子,根就要断在自己这儿了,又没有亲戚,连过继都过继不了,要是抱养——他又觉着自家家财都给了外人。
    女儿渐大,到了能出嫁的年纪,他就常常睡不着觉,一宿一宿的闭不上眼,嘴角还长脓疱,干活也心不在焉。
    他的工友见他心神不宁,问了几句,他也不是个藏得住话的人,就把自己的心思都说了。
    工友就跟他说:“那你不如招赘,听说高邮招赘的人户挺多,到时候女儿生了孩子跟你家姓,就有根了。”
    赵父:“这能成吗?”
    自古就没多少男人愿意“嫁”去女家。
    工友:“咋不能成,你看那些穷苦人家,生七八个儿子,养都养不活,你到时候给他家一笔聘礼,不就成了?”
    工友只是这么随口一说,赵父却记在了心里,夜里睡不着觉,就跟自己的老妻说:“二娘也大了,该说个人家了。”
    老妻:“我舍不得她呢……就她一个,想到她出嫁受婆家磋磨,我这心,就跟在火上烤一样……”
    赵父眼睛一亮:“我也舍不得,我就这么一个闺女,你说,我们招赘如何?”
    老妻有些害怕:“我们一家老的老弱的弱,要是招个不服管教的,那我们岂不是……”
    赵父没想到这一茬,听老妻一说,也有点担忧,他叹了口气:“我明日去问问媒婆,听说有个媒婆刚从高邮回来,高邮招赘的多,她或许有辙。”
    媒婆自然有辙,她笑着对赵父说:“这您甭怕,古有休妻,现有休夫,您家要是不满意,休了便是,这怕什么?再者说了,如今还有妇联,就是那个妇女联合会,他要是敢对您家女儿动手,就叫他下大狱,打板子,保管他老实。”
    “高邮招赘的多了,先前就有一个休夫的。”
    赵父吓了一跳:“那她还能找着不?”
    媒婆:“咋找不着,这男人还不好找?”
    赵父小声说:“不清白了呀!”
    媒婆吃惊:“多少年的老黄历了,清白值几个钱?那群光棍就没见过女人,嫌弃人家不清白,人家还瞧不上他呢,您说说,现在不缺男人,就缺女人。”
    “以前还有两户合娶一家姑娘的。”媒婆眼看着能拉成一笔媒,自然滔滔不绝,“您要是信得过我,我便去给您寻摸一个,保证老实。”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