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觉得皇阿玛虽然还有顾虑,但其实应该会答应下来的小太子,立刻鞠躬行礼,“儿臣谢皇阿玛体谅。”
    他其实已经有所察觉,皇阿玛是打算禁锢兄弟们的发展,哪怕把他们都养废了,也要断绝任何历史重演的可能。
    可是小太子一边对于皇阿玛对他这个“外来的儿子”极尽疼爱维护,心生感激的同时,一边对着皇阿玛其他的儿子们心生不忍,或者也是一种愧疚补偿的心理吧?
    虽然在原来的历史上,康熙皇帝本来就因为对“胤礽太子”的极尽宠爱,对其他儿子们的成长都有所忽视。
    可是现在享受了这个无私爱护的人却是他本人,他不是当年幼小无知的“胤礽太子”,他真心的把大阿哥和弟弟们当做亲兄弟来对待,做不到对于他们的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胤礽干看着皇阿玛头上的汗珠子,无奈自己身高不够,就开心欢喜和自家皇阿玛分享他昨天晚上的发现,“皇阿玛,儿臣昨儿画了一个电风扇的图纸给黄履庄。等它做出来以后,就不怕这个夏天的炎热憋闷了,电风扇会自动的呼呼吹风。”
    康熙皇帝瞬间来了兴趣,“电风扇?就是利用那个电能,自动转动的扇子?”
    胤礽点点头,“是的,就是利用发动机产生的电能,通过一些零部件,转化成机械能。让风扇叶子不停地转动。”
    哪知道康熙皇帝的直接反应,却是对着小太子的光脑门“啪”的一下,拍了一巴掌,特别的清脆响亮。
    ···
    无视儿子无辜可怜,迷惑不解的小表情,康熙皇帝理直气壮的表达心里的不满,“有这样的好东西,为何上个月不让黄履庄先做出来?敢情这是自己正式进学,热的受不住了,才想起来折腾?”
    小太子听康熙皇帝这么一说,心里倒真的是产生了些愧疚,“皇阿玛,儿臣和您道歉。”
    “哦···”
    “皇阿玛,电风扇虽然非常方便实用,但是老人和孩子,或者身体虚弱阳气不足之人,是不适合长期吹风,或者直接站在风口的。当然,可以在吹电风扇的时候,盖个薄毯子在身上,重点是要护住各个关节部位。”
    “盖毯子吹电风扇?皇阿玛突然发现你够奢侈的啊,胤礽?知道现在这个电能和那个电池,多珍贵吗?”
    “那就一间屋子放一个电风扇?儿臣确实有大型大电站的图纸,可以供应大清每家每户每天尽情的吹着电风扇。”
    “可是,以目前大清的生产水平,根本造不出来。儿臣保守估计,要等个一百来年吧?”
    康熙皇帝沉吟片刻,“那依你看,目前我们,能生产出来多大的发电机?都能做什么用?”
    小太子在脑海里理了理他昨天晚上看到的相关资料,慢慢的说道:“关于小型发电机,儿臣的想法是电灯,代替蜡烛;电动两轮车和三轮车代替马车和人力车;电风扇代替冰盆和蒲扇;电动热得快,代替烧柴火,方便轻松的烧开一壶热水。”
    “而且,女子可以用电动卷发棒,把她们的头发卷成任意的形状,再有小小的吹风机快速的吹干,她们刚刚洗完的湿湿的头发。这样她们就可以经常洗头发换发型,而不是天天抹那么多的头油了。”
    ···
    康熙皇帝沉默的看着一样坦荡,无知无畏的儿子,只觉得他呆傻的头顶冒烟儿。居然嫌弃宫里的女子没有天天洗头,还抹了那么多的头油?
    这要不是他给安排着娶个媳妇儿,儿子确实可以靠自己这个“呆傻”的本领,打光棍一辈子。
    不过嘛,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卷发棒和吹风机真的有如此奇妙的作用,那也确实不错。今儿云朵状的发型,明儿水波浪一样的发型,···这后宫的女子就真的是和眼前御花园的花儿们一样,百花齐放,美不胜收了。
    咳咳,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发型当然也要好好的传承下去,不能给弄丢了。
    七想八想一通,有点儿不好意思的康熙皇帝,对着满脸纯真,活了两辈子还有些少不更事的“呆儿子”,尽量的收敛表情,板着个脸,一本正经的说道:“既然这宫里的头油味儿让胤礽闻着不舒服。”
    “那胤礽就抽个时间,尽快的把这些图纸都画出来,尤其是这个卷发棒和吹风机。皇阿玛让内务府加急生产。”
    第84章 电
    “皇阿玛放心, 儿臣今晚上都给画出来。”小太子觉得这事儿简单呢,这几个小东西都不复杂。 “儿臣昨晚上画电风扇的构造图, 才发现用毛笔画图实在是不方便。”
    康熙皇帝点点头,“这事儿户部和工部也有人提过。自从用了你教给他们的图表方法, 需要制作图表的时候比以前多很多,确实是有不少繁琐麻烦之处。”
    “今天早上儿臣让碳作处加紧生产铅笔,专门用于配合圆规,卡尺等工具制作图表。”
    看康熙皇帝又要瞪眼,小太子迅速的接着说道:“皇阿玛您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或者在实际使用儿臣制作出来的东西中,发现有何不方便之处, 尽管吩咐儿臣想办法解决。”
    康熙皇帝冷哼一声,“《大清律》现在写有一半了吗?”
    “回皇阿玛,一半多了, 差不多还剩有一半的一半。新来的那几位翰林院官员们,写字速度真的好快, 比儿臣口述的语速还快。”小太子满脸感叹, 这些人可真是人才, 奇才。
    “所以你这几天又想写农书了?”康熙皇帝听他们汇报,说太子又开始折腾农事了。
    “回皇阿玛,儿臣想把各个时代的种植和养殖经验, 尤其是后世的一些科学种植方法,或者科学的捕鱼养鱼方法,都给详细的总结出来。或许能对大清的农渔业发展有点儿帮助。”
    胤礽有点儿懊恼, “儿臣去年应该先写这些,再折腾服装款式的。” 大清的老百姓还是要先吃饱肚子,有份稳定的生活来源,才会去考虑穿衣搭配。
    康熙皇帝立刻安慰儿子,“你又没有治国经验,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非常好了。”
    “再说,衣食住行,“衣”排在“食”的前面,可是有很大讲究的。这世上之人,任谁都讲究一个面子大于里子。”
    什么叫打肿脸充胖子?什么叫饿肚子穿新衣?说的可不就是衣服对于人的重要性吗?
    但是看着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着脑袋,康熙皇帝也没多说,只是拍了拍儿子的小肩膀,“皇阿玛会慢慢的教导你这些道理。”
    哪怕太子在这方面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哪怕最后太子是要生搬硬套,靠聪明的脑袋瓜子死记硬背,他也要教会他怎么装模作样,装腔作势。
    将来至少不会无缘无故,懵懂无知的就让别人损了面子,记恨在心。虽然太子现在还年幼,将来会直接继承他的位置,做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不惧怕这些小人之心。但是这平时和臣子们的日常相处,它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大清律》才是重中之重。既然都已经写了一大半了,朕明天早朝上,就吩咐六部科道官员们开始研究,加以修订编纂。按照这个速度,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应该可以赶得上今年的“秋审”大典。”
    今年可是大清局势稳定后的首次“秋审”。
    现在开始着手安排,还是来得及赶在霜降之前,举行一场隆重的“秋审”大典。正好他月底就要带着太子出发巡视北方,“秋审”的时间延后一些,恰巧合适。
    “皇阿玛,儿臣昨晚上还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儿。”小太子有点儿犹豫,不过也只是纠结了半分钟,就决定还是一吐为快为好。
    “海禁马上要正式开放了,海外贸易一多起来,就会需要很多语言翻译方面的人才。”
    “恩,确实是如此,所以这次商学院的招收情况,有点儿火爆。比预计的人数多了几百人。”康熙皇帝当然也没有料到,大清的老百姓对于海外贸易这么热情期盼。
    由此可见,解除海禁不光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件顺应民心的大好事儿。
    听到这个消息,胤礽的底气又足了一些,“皇阿玛,您可曾想过,派一些学子去西方国家系统的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
    “西洋传教士的语言功底有高有低,层次不一。而且儿臣担心,他们要借此机会,和我们大清的学子们大肆宣扬他们西方的基督教义。”
    “这个方面,不用担心。”康熙皇帝正想借此机会实验,试试宣扬一下基督教,分离一批儒家和佛教的信徒。
    既然学术方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这个老百姓的个人信仰方面,是否也要三足鼎立?
    小太子看到自家皇阿玛一脸的不以为然,又想到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对于基督教义的深入研究,就更担心了。“皇阿玛,此时西方国家的情况并不大好,基督教教廷的统治已经处于没落时期。”
    “在此前的三百年间,是基督教权势最盛的时候,但也是西方各国的老百姓,生活最为困苦,黑暗的时候。”
    “保守估计,再有几十年,西方国家的老百姓就会被,教廷贵族和政权贵族逼得走投无路,在新兴贵族们的领导下举起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义事。”
    康熙皇帝早前就听小太子提过一句,说西方几个大国再过几十年都会有大动乱。
    于是从派人去圣彼得堡捣乱的巨大成功中,回过神来的康熙皇帝,正打算借着开放海禁的机会,派人出海去西方各国也都转一圈儿,溜达溜达。当然,也有检测一下他们刚刚造好的那几艘大宝贝,蒸汽机大轮船的意思。
    “皇阿玛确实是有打算派人出海。不过胤礽,你这个派人出国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吧?” 康熙皇帝瞪眼,儿子就不怕在这个时候派人出去学习,学子们会跟着那边的老百姓和新兴贵族学习如何举行“义事”?
    小太子端正面容,一脸严肃,“皇阿玛,不管哪个时代,那个国家,哪里有不给老百姓留活路的剥削压迫,那里就有正义的反抗和起事。 ”
    “而在这几百年里,西方国家就出现了一个,对后世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举行各种解放运动影响非常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表面上说是文艺复兴,其实是那些有识之士,借着“复兴运动”的口号,宣扬新思想和新的社会制度,批判基督教统治老百姓的腐朽和愚蠢。”
    “就好比我们大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先生,他在批判程朱理学和甚至是阳明心学的一些观点的时候,用的就是“学术维新”的说法儿。”
    “从发源地意大利开始,最后席卷了整个西方大陆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有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这三位运动的先驱者,也有被称为“雕塑绘画三杰”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他们的作品在西方国家的地位,不亚于我们的《论语》,《诗经》,《清明上河图》在大清的地位。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一批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学子出来,建设一种全新的文化流派。”
    “至少,也要有人能把这些著作给完美的翻译过来,让大清子民开开眼界。当然,这也是三弟的梦想之一。他觉得,老是让那些西洋人来我们大清学习儒家文化,有点儿太吃亏了。”
    在如何与儿子进行愉快的聊天这方面,已经很有经验的康熙皇帝马上反应过来,“听你说的这么信誓旦旦的,你可是都浏览过这些著作?”
    “小子记忆力又这么好,是不是还把人家的著作正本内容,也都给记下来了?”
    小太子老实的点点头,“回皇阿玛,确实都认真拜读多,原语言正本内容也都记得。”
    “还有其他语言的译本,以及汉语译本。当然,根据译者本人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译本也有不同。儿臣写给弟弟们看的童话故事,有很多都是出自西方国家的这些著作里面。”
    “只是,儿臣实在是没有时间,一本一本的把那些长篇巨著自己写出来。而且,儿臣觉得,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入学习的机会。当然,如果有需要,儿臣会帮忙做做校订。”
    “胤礽,皇阿玛一直想问你,西方国家的语言,你都会读,写,听,说吗?” 康熙皇帝记得,有一次他带着太子去钦天监视察,谈话期间南怀仁和一位意大利人,曾经用他们的语言说了几句话。
    当时太子虽然一直站在他的旁边默默不作声,但是康熙皇帝却有注意到,太子的脸上露出的神色和其他大清官员,包括康熙皇帝自己都有不同。
    那是一种听懂听明白,了然于心的神情。
    “回皇阿玛,东西方国家的几个主要语种儿臣大多都会。沙俄语,英吉利语,德意志语,意大利语等等。不过儿臣现在只能听,读,写,不大会说。”
    “毕竟语言是要练习的,一段时间不说,舌头就不会打弯弯了。”小太子没觉得这个有什么必要隐瞒,皇阿玛既然想知道,尽管问他就是。
    他上辈子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研究学习这些古地球文化,不光是古华夏,也有古代西方的。依赖于高于常人的精神力,学会一门语言是很简单的事儿。
    自负学贯中西,文武双全的康熙皇帝,面对儿子因为“不大会说”产生的那抹遗憾的小表情,实在是不知道可以做什么表情反应才好。
    老祖宗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有些人他生来,就是要让其他正常人只有抬头瞻仰的份,而且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永远都可望不可及。
    此刻他深刻的觉得,太子他在人情世故上这么呆傻,实在是太正常了。他要不是还有这个“一窍”“不通”,简直就是太没天理,太过让其他人羡慕妒忌了有没有。
    叹了口气,康熙皇帝决定不和这个没心没肺,把他这个可怜的皇阿玛打击的自信全无,还一脸无知无觉,无辜懵懂的儿子计较,“胤礽啊,···”
    “皇阿玛,你可是要儿臣帮你翻译您和其他国家的书信文件,或者是面对面谈话?”小太子搞不明白怎么皇阿玛的情绪一下子好像低沉了一些,古怪古怪的,说话还吞吞吐吐的,就猜测的问道。
    康熙皇帝心里一堵,他还真的需要儿子帮忙做做翻译,其他的什么精通各国语言的西洋人,当然没有自己儿子来的可靠稳妥。
    不过,他刚刚好像更想和天才而不自知的儿子,表达一下自己那一丢丢的小不满,只是为了维护身为皇阿玛的尊严没有说出口罢了。“胤礽,你会很多国家语言的事儿,暂时只能皇阿玛和你自己知道。要严格保守这个保密,明白吗?”
    “皇阿玛放心。儿臣自是谨记于心。说到这个,儿臣想起来一段关于大清国翻译方面的野史传记。皇阿玛您想听的话,就当个故事来听,听了不要生气。”
    小太子有点儿惴惴不安,皇阿玛可不就是,那类特别的喜好那个“面子”的人吗?
    虽然小太子觉得,后人拿着皇阿玛“清朝大名人”的名头,编者野史传记啥的,乐呵乐呵,压根不是什么事关“面子”的大事儿。
    康熙皇帝却被儿子引得有点儿好奇了,满口保证道:“尽管说,皇阿玛保证不生你的气。”
    “那儿臣就直接说了,皇阿玛。”小太子对于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信以为真,开始慢慢的讲述那段野史故事。
    “儿臣记得,是在一本野史中看到的这样一段记载。钦天监监正南怀仁,给您介绍了两个精通俄语的西洋传教士,做大清和沙俄两国对话中的翻译工作,他们分别是法国传教士张诚,和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
    “南怀仁在您面前猛夸说他们通晓科学、历法,沙俄语言等等。当然他们也确实是本领不俗,您见了之后颇为欣喜。就同意安排他们在大清和沙俄的谈判中做翻译的事儿。”
    “可是他们二人来到大清的目的,只是为了宣扬他们的天主教教义。因此当他们二人发现,在沙俄国内更容易传教以后,就果断的和沙俄使者勾结,做了沙俄在大清的间谍。”
    “野史中有说到,他们在两国会谈期间,借着翻译的机会,故意的泄露了很多大清的军事机密给沙俄谈判代表。”
    “当然,国家之间互相发展间谍,是很正常的行为。而且,沙俄尽管通过这两个间谍知道了一些大清的火炮杀伤力情况,可是在战场上还是很快的被大清士兵打输了。”
    “很显然,历史上的大清在那个时期还算是足够强大,沙俄发展间谍这种小道做法,在现实强大的国际局势面前,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