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康熙皇帝更想叹气了。这个玩乐场对于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过有吸引力。小阿哥们就不说了,连一向只知道舞刀弄枪的大阿哥胤褆,和沉迷书本的三阿哥胤祉都喜欢跑这里。
    听说那些文武大臣都要在自己家里也建一个。理由还都是,下官也没办法啊,下官家里的老母亲,老父亲,老祖宗等等,非要给儿孙们建个可以松快松快的地方。
    想起来那帮子脸皮堪比城墙厚的大臣们,和乐呵呵忙着数银子不见人影的二哥裕亲王福全,康熙皇帝就郁闷不已。
    不就是当时被御魂们群起弹劾的时候,他没忍住喊了一嗓子,“朕也没办法啊,太皇太后要建个玩乐场,让小阿哥们有个聚在一块,松快松快的地方。”
    习惯性的想骂身为罪魁祸首的小太子几句臭小子,又想到小太子目前正在乾清宫睡得香甜,慈宁宫里头两位老人都在等着他问话,就无奈的摇摇头。
    老小孩,老小孩,这家里的老人可不就跟小孩子一样要哄着,闹着,才开怀。有小阿哥们在玩乐场天天戏耍着,慈宁宫多了欢声笑语,其实也挺好。
    “玄烨给皇祖母请安。给皇额娘请安。” 苏茉儿姑姑见几位主子要说话,就到殿外面候着,顺便看着那些玩耍的小阿哥。
    “皇帝快请起。皇帝怎么过来了?太子现在如何了?” 太皇太后首先问道。
    “皇祖母,是孙儿的错。孙儿一时走神,没注意太子一直跪在地上,太子没听到孙儿喊起,以为孙儿生气,就那么一直跪着。”
    康熙皇帝摸摸鼻子,有点尴尬,觉得古人说的‘大丈走,小丈受’,真的是非常有道理。这孩子受伤了,最后担忧心疼跟着遭罪的还不是长辈们吗?  还不如孩子们皮实机灵一些。
    “还好太子还不是太呆板,觉得左边膝盖疼了就想换右腿,孙儿听到响动回过神来,也是吓了一跳,当时就拿药酒给太子揉了膝盖。”
    “太子心眼实诚,又是万分的尊敬皇帝。他平时不喜棉衣,觉得太过厚重,可那些个毛裤羽绒服虽然保暖,却是太单薄了些。如何受的住地砖的寒气?孙之鼎怎么说?” 老人家此刻觉得这些新式衣服虽然轻便,却总是不如棉衣实在。
    “皇祖母无须担心,孙御医说这几天注意膝盖保暖,继续擦几次药酒,就好了。太子在乾清宫睡着,孙儿怕皇祖母和皇额娘担心,就过来说说话。 ”
    “这几天化雪,是最冷的时候。太子不喜穿的厚重,皇帝记得嘱咐太子把护膝带着。” 太皇太后细心的叮嘱,语气有点伤感。太子没有亲额娘照顾着,皇帝又日理万机的,哎。
    “皇额娘,我就说皇帝最疼太子,你看这不是误会吗?您啊不用担心,皇帝会照顾好太子的。” 一直沉默的皇太后忙劝慰太皇太后。
    “皇祖母,皇额娘请放心。等太子醒了,就让太子来给皇祖母和皇额娘请安。”
    “太子年幼,皇帝啊要耐心教导。记得出门的时候多给穿点衣裳,不能惯着孩子只穿那些好看的。” 太皇太后又叮嘱了几句就放皇帝走了。
    毕竟国事繁忙,这么一番折腾下来,马上就是午休时间了。
    踱着八字步,慢慢的走在回去乾清宫的路上,心情变得舒畅的康熙皇帝边思考边欣赏这大雪后的紫禁城。
    皑皑的大雪披盖在这些红砖绿瓦的宫殿上,盖住了雕梁画栋的精致,遮住了这座皇宫久经岁月,几经战火的巍峨雄伟,就连平时那气势逼人的富丽堂皇之感,也被这床厚重的雪被,蒙头掩盖的严严实实。
    白茫茫的天地间,只有小北风呼呼的声音和自己的呼吸声,孤冷清绝。
    康熙皇帝于是停了脚步,站在路边的一株老梅前,欣赏这一朵朵托着雪珠儿的梅花,在万物枯黄的冬天里,勿自开的红艳。
    一路逛着,赏雪又赏梅,又想通了一些事,康熙皇帝脚步轻快的回到乾清宫。
    看到满室的威严冷清,满御案等着他批阅的折子,突然就想起那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遂命令梁九功,选几株开的好的梅花,插一些个梅瓶,摆在乾清宫和毓庆宫的屋子里,再给慈宁宫和慈仁宫各送一瓶。
    小太子浑然不觉他的皇阿玛,太皇太后,皇太后对他的担忧,美美的一觉睡到申时才醒,当然,是被饿醒的。
    乖乖的做好,等梁九功大总管细心地绑上护膝,又简单梳洗一番,就抓了块御书房常备的点心垫肚子,还伸头凑到御案上那个梅瓶面前嗅了嗅。
    专心批阅奏折的康熙皇帝也忘记了晚膳,见小太子醒来一副饥饿的模样,就吩咐传膳。 “胤礽,点心不要多吃,先用膳。用完膳皇阿玛带你看梅化雪景。”
    胤礽边吃边运转功法加快身体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了王太医的药膳,还吃了三碗贡米饭,加上这满桌子的菜式,终于把肚子吃的溜儿圆。
    康熙皇帝却是边吃边瞪眼,还好小太子虽然吃得多,但还是谨记礼仪规矩,细嚼慢咽的没有胡吃海塞。眼见着小太子一碗碗的添饭,心中感慨,胤礽这真的不是一般的饭量增加,如果不是有王太医的诊脉,他估计也会制止小太子添第三碗饭。
    此刻康熙皇帝和王太医一样,也想起来那“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觉着,自己肩上的压力似乎,好像,有点大?
    父子二人用过晚膳,收拾一下,康熙皇帝遵守诺言,也是怕小太子吃的撑到了,先带着小太子到御花园转圈圈消食,欣赏了御花园头顶积雪含苞待放的几株腊梅。又登上延辉阁,俯视整个皇宫,看紫禁城的雪景。
    小太子站在延辉阁顶层,放出精神力,极目远眺,还真的看到了闻名遐迩的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霁雪。登时兴奋起来:“皇阿玛,儿臣看到了西山积雪。”
    “小眼神不错。胤礽可记得这西山积雪的典故?”
    “回皇阿玛,儿臣记得,由喜好游山玩水的金章宗所起。”
    传言某一日,雪后初晴,金代章宗皇帝在西山游玩回来,心里特别欢喜,到达皇宫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西山,只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红霞映雪,青石玉琼,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
    章宗皇帝龙心大悦之下咏到:“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 ” 随行官员纷纷赞誉捧场,就此有了西山积雪这个名字,西山积雪这因此开始出名。
    西山山下行宫别馆众多,古刹林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惊喜于如此绵延无际的瑰丽雪景,纷纷提诗写词,留下墨宝。  到了元朝时,改“西山积雪”为“西山晴雪”,再到了前朝时,又改称“西山霁雪”。
    元代诗人鲜于必仁著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前朝永乐初翰林院侍讲邹缉先生在《西山霁雪》中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
    小太子此刻眼中的西山,白雪皑皑,在这冬日的午后阳光的照耀下,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若一副神秘又澄澈的美好图画,震撼人心。直击灵魂深处的涤荡着,身为人类那繁杂无底的私欲。
    “皇阿玛,儿臣观西山积雪,觉得晴雪比霁雪好。一年四季,只要是大晴天,就可以远眺西山,欣赏美景。  空暇的时候,还可以亲自游玩西山,探访古刹,漫步于古树环绕,深邃幽静的山林之间。”
    “不知皇阿玛最近可否有空,带乌库玛麽,皇玛麽,大哥,三弟,四弟,还有儿臣去西山游玩一番。”  小太子对于这个曾经在历史上大出风采的西山雪景,很是心动。
    二百年后全球变暖,冰雪消融,西山很少再有大雪,西山积雪就慢慢的看不到了。再后来,大灭世来临,人类迁居外星系,蓝星就作为人类的母星,被帝国和联邦共同保护着,禁止所有智慧种族踏入,人们只能根据幸存的图片,想象一番西山盛景了。
    “既然胤礽觉得晴雪好,那就改回晴雪,西山晴雪。至于游玩西山,等你身体彻底好起来再说。” 康熙皇帝说着还胡撸一把小太子的光脑门。
    ···
    “儿臣谢皇阿玛改名。皇阿玛可要写下来“西山晴雪”这四个字,让工部做个碑文,放在西山脚下?” 小太子听自家皇阿玛于饭后闲谈间就把名字改回“西山晴雪”,小惊了一下。
    想起资料中提到,百年后乾隆皇帝改名立碑,还特别自我良好的把自己写的诗词刻在上面,就心中打鼓。难道乾隆皇帝真的是从皇阿玛这里学的?
    、
    第46章 火器27
    “胤礽这主意不错。皇阿玛让礼部操办此事。” 慕名前来西山赏景的大清文人墨客, 哪怕是普通的老百姓,都会在踏上西山的时候先看到此碑文。
    小太子暗暗松了一口气, 还好皇阿玛没打算写个诗词啥的刻上。
    “皇阿玛英明神武!”
    “儿臣就算是为了享受我们大清的这些盛世美景,也要努力跟上八旗的巴图鲁谙达们的训练, 强壮身体,争取早日好起来的。” 总归要赶在今年的冬天没走之前,小太子心里默默的下决心。
    “皇阿玛,这次南北城重建也是遵循先规划,再建设的原则。蒸汽机或者是后面的发动机的出现,虽是大势所趋,却也会严重的污染破坏这些大好河山。  三百年后的世界, 每家每户至少一台发动机在使用中。”
    “那时候的中原大地,没有蓝天白云,没有虫鸣鸟叫, 几乎到处是灰尘和雾霾,和各种机器的轰鸣声。  全世界气温升高, 冰雪消融, 西山几年不见一场大雪, 西山雪景当然也就再也看不到了。”
    “胤礽让大清的蒸汽机提前了二百年出现,还是大量的投入使用,心中着实难安。  此次建厂房, 恳请皇阿玛下旨,让工部的大人们谨慎认真的研究厂址,确保不会对附近的人文地理造成破坏。  尤其厂房周围, 加大植树造林,不要有老百姓定居。”
    “儿臣也会开始着手研究处理和净化这些污染的方法。  至少,在这二百年内,大清的老百姓都可以欣赏到这西山美景。”
    康熙皇帝皱起了眉头,既是大势所趋,为何还会严重污染环境,还严重到连“西山晴雪”都看不到了。西山居然会不下雪了?
    “明天早朝后,胤礽带皇阿玛去玩具处逛逛。”
    “儿臣遵旨。”
    眼看太阳要下山了,父子俩就从延辉阁下来,边走边谈,回转乾清宫。
    “儿臣吩咐内务府去把前朝那口油井修整一番,再送些黑油样品进宫,做做试验。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发动机。发动机的好处是可以摆脱锅炉的限制,自由移动。 ”
    “这个事情,明珠和朕提过,已经在路上了。” 康熙皇帝点了点头,明珠到底是没负朕所托。
    上次的内务府流血事件,负责给小太子做事的内务府总管海拉逊大人也被牵连在内,康熙皇帝一怒之下,把他定了个停职查办,命令刑部严查过后,如实的汇报给他。
    还好海拉逊大人贪墨的数额,不是和被砍头的那些包衣世家那么多,没触到康熙皇帝的底线。送还上贪墨的东西,又被罚抄了一大半家产后,海拉逊大人保住了脑袋,继续留用内务府,但是连降三级。
    怒火过后,冷静下来的康熙皇帝又是难过又是犯愁。
    连他委于重任,多年来崇信有加的海拉逊也敢如此欺上瞒下,大笔的贪墨国库和内库的银子。还有谁可以信任,可以接替海拉逊的位置?更关键的是不能让太子受到影响,不能让太子的日常吃穿用度收到丝毫的委屈。
    左思右想,不知道该安排谁掌管内务府, 就把他的发小兼堂姑父纳兰明珠大人给提溜回来,再次担任内务府总管,主要负责供应小太子所需物资的事宜。
    纳兰明珠大人虽然对自己的家族兴衰隐隐担忧,害怕小太子当政后,会因为赫舍里家族的关系打压纳兰家族。
    但是他为人却是刚正不阿,在国家大事上尤其是认真耿直。身为康熙皇帝近臣,又是最明白小太子的能耐不过了,对小太子做的这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也很是感佩于心。
    所以平时但凡小太子有吩咐,需要什么东西,从没因为个人原因去故意阻碍耽误什么,而是立马想办法,最快速度的送到小太子手里。
    这也是小太子被康熙关禁闭,困在毓庆宫的那段时间里,大阿哥和三阿哥小哥俩能顺利的帮忙维护那两个院子的研究进程的原因之一。
    至于另一个原因,当然就是纳兰明珠大人是大阿哥的表叔公,就和小太子与索尔图大人的关系一样。
    一直到现在,大阿哥和三阿哥还是负责和内务府的沟通联络,那两个院子的各种所需物资补给事情。毕竟因着那场流血事件,新换上的这批内务府里的人,虽然相对要廉洁干净一些,但是他们和被杀头抄家的那批人都是同气连枝,利益相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内务府包衣们对于小太子有了心理疙瘩,又惧怕康熙皇帝,就把怒火压在心底,对着了小太子的方向。
    小太子精神力那么高,就算平时不是故意使用,对人的气息变化也是足够敏感,岂会感觉不到?  只是觉得他们现在既然老老实实的做事,也没妨碍到他什么,也就暂时大度的,搁置一边罢了。
    回到御书房,康熙皇帝和小太子围座在小茶几边上继续他们的谈话,御茶房的太监们陆陆续续的送上来大小主子最爱的茶饮点心。
    “明珠大人确实是值得褒奖。”才华出众,做事利索,即使和索尔图大人在朝堂上有争斗,也是能以国家大事为重。
    想到史书上记载的,据说就是这位索尔图大人,看破康熙皇帝要妥协的心态,在和俄罗斯的两国会谈中首先做出让步的,小太子就对这位天天上蹿下跳和纳兰明珠争斗的索额图大人,满心的不认同。
    “皇阿玛,索尔图大人有才,但是儿臣觉得,当慎用。对内可以,不宜对外。” 想了想,小太子还是要和康熙皇帝说明白,他这位一见到他,就极尽所能的窜托着,鼓动他去争宠,打压其余阿哥们,拉拢大臣们的表叔公,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
    你说索额图大人没才华吗?
    不是的,他当初在取消三藩这样的大事上站错了队伍,极力反对康熙皇帝的决定,现在还能让康熙皇帝喜欢他崇信他,超过正经的老岳父噶布喇大人,其揣摩人心,八面玲珑的手腕可见一斑。
    只能说这位表叔公索尔图大人私心过重了些。
    或者皇阿玛就是因为知道索额图大人的性格,才故意留着他在身边,任由其对上明珠大人,让赫舍里家族和纳兰家族互相制衡的吧。就好像皇阿玛一直教导的一样,水至清则无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罢了。
    康熙皇帝端起御茶房送上来的,他最喜欢并为之改名的“碧螺春”,抿了一口。
    茶是极品贡茶,冲泡的火候也正好,不愧是“香得吓煞人”的“吓煞人香”。细细的回味了一遍这满口的奇妙香气,才放下茶碗。随之反应过来小太子刚刚都说了什么。
    康熙皇帝是满心的无奈啊,哪有在朕这个皇阿玛的面前,这么拆自己墙角的?
    “索额图有你郭洛玛法看着那,不用你操心。”
    他那老岳父平时看着和善无争,但是当年能顶住鳌拜的压力,让朕的仁孝皇后,太子的亲额娘安然的嫁进来做正宫皇后,岂是易于之辈?不过是因为索尼那老狐狸的嘱咐,习惯低调罢了。
    小太子面前的是御茶房给他特制的,热乎乎的正好是时候喝下肚的大红袍奶-子茶。
    他一年到头都是喝奶-子茶,已经喝习惯了,反正都是茶叶,牛奶和盐巴,至于这冬季用的茶叶是大红袍还是一般的红茶,其实让他自己说,没有什么区别。
    连喝了两大茶碗,胃里暖烘烘的,驱散了刚刚逛御花园沾染的寒气。听到康熙皇帝的回答,不由的在心里祈愿着,他的郭洛玛法噶布喇大人永远健健康康的,长命百岁。
    “儿臣年前吩咐内务府去南方寻找金鸡纳树的树皮和根皮,也不知道现在明珠大人安排的如何了,何时出发?” 还是这件事最紧要啊,孙老御医那儿,在这连基本的研究仪器都没有的时代,真的不敢报多大希望。
    大阿哥被他催着,赶场子似的和那些西洋传教士,西洋商贾们‘喝茶聊天’,确实有收获,问出来几个距离大清更近一些的金鸡纳树生长位置。
    小太子春节前,就把金鸡纳树的样子仔细的用西洋画法描画出来,又把他所知道的目前南边诸国的情况,逐条的列写清楚,让魏忠主管送到了明珠大人手里。
    大阿哥那里也是把那些西洋商人提供的路线图,路况,地理环境等等信息,让三阿哥都整理好,一呼隆儿的都打包给了明珠大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