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0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正儿高兴了:“姨姨,你就开解开解我娘吧,她老让我读书。读书有什么好的!”
    灵素想了想道:“读书其实同练武差不多,都是一个学本事的路子。”
    正儿摇头:“那哪儿能一样。学了武艺可以除暴安良,劫富济贫!读书管什么用,整天一句话还有八百个意思,那你倒是写八百句出来啊,干什么叫人猜?烦得很!”
    灵素听了哈哈乐起来,她也觉着这事儿挺有趣。乐够了又道:“你说的除暴安良和劫富济贫,武艺高强自然可以做一些的,可要说能做到更多、更好,还得读书才成。”说了就把自己帮胡嫂子一家的事情说了,又道,“可你看这两年官府做的事情,一下子叫许多人都有活儿可做,有钱可赚,还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开了学堂。他们这样可比我们拼两个拳头厉害多了。”
    正儿到底才十来岁的人,寻常哪里会考虑这些,这会儿听灵素说了,想想好像也是这样,便不说话了。
    灵素又道:“你说刀和剑,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正儿乐:“这俩哪有这么说好坏的,得说剑里面有宝剑,刀里面有宝刀,您不使兵器不懂这,没有这么比的!”
    灵素笑道:“就是这个话了。刀和剑只有按着自己锋利不锋利比好坏的,没有说刀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坏的。读书也一样。读书学的东西多了,长能耐了。这本事能拿来做好事,也能拿来做坏事。可这不在读书身上,这都是人的缘故。
    “正儿,你既然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之心,那上学读书就好比你的另一把刀、另一把剑,照样能成为你的神兵利器。是你在用它们,不是它们规定了你,对不对?再说了,不是还有‘神剑书生’的嘛!文武双全,这可厉害得紧了!”她这都是打方伯丰那里听来的故事。
    陶正儿听着这话低了头看地上不说话了,灵素也没有再多说,拔了两颗菜又往前头去了。
    第356章 官行清库
    过了一阵子,陶丽芬挺高兴地跟灵素说,正儿如今都肯乖乖上课去了。虽有时候回来做作业,还一边写一边不知道嘀咕些什么,功课也不见得有多好,可总算不逃学了。说完了陶丽芬又笑:“瞧瞧,我如今就这个出息了。这孩子不逃课我就觉着挺不错的。”
    大娘们便道:“正儿机灵着呢,从前是不爱学,这会儿入门了,往后准定就学起来快。绝差不了,你也不用再操心了!“陶丽芬笑:“借你们吉言吧。”
    陶丽芬是吃过“读书人”的苦头的,可她不是小孩子,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恨上了读书这回事儿。且撇开季明言做的那些事情好坏,只说他后来能到那个地步,还不是靠的读书?!尤其想想自己当年的情景,她更希望正儿能好好读书,多学点本事。往后最好能考上科考典试什么的,有一口安生饭吃。
    至于什么大富大贵的,她倒没想过。
    福儿真的去作坊里干活儿了,有一次在米市街上碰到灵素,还说了几句。她说现在都缺人手,许多人都去织布行做活儿了,那里工钱比纺线的高。可织布的人多了,线就更紧俏了,偏偏天冷了许多人家家里事情也多了,更缺人了。“东家说等到进了腊月,只怕更多人不来了,现在接货都敢随便应承人家。我说我没事,我家离得近,干到年三十都成!”说了这话自己也乐。
    又道,“现在东家都给我们涨了工钱,我有时候晚饭都不回去吃的。”
    灵素听了挺惊讶:“晚上还干?”
    福儿笑着点头:“可不么?!点了灯接着干呗!好在我从前跟着我娘暗夜里打络子练出来了,不消眼睛盯着看,手里能作数。我现在挣得比那些婶子大娘们还多呢!”
    灵素见她真的高兴,便也替她高兴着。
    晚上回来说给方伯丰听,又道:“从前受的累,这会儿又成好处了。还是真是料不到啊。”
    方伯丰笑道:“我们这里也有想不到的事儿呢。”
    一说起来,却是知县大人把方伯丰叫了去,问起他们家那小书楼的事情来。连里头如何抄书,抄书钱如何付的话都问了。最后对方伯丰道:“你这事情我已经上报京里了,只是他们那里丁点事儿都要掂量半天的,好处未必立时能下来。不过你这个是好事,只是花销也有些太大了,也不能叫你们一家子顶着。这样,年下我从官帐上拨一笔给你们那书楼。不过这么的话,你得先把你们做这件事情的花费和细账好好捋一捋,到时候我这里才能交代得过去。”
    灵素听了不解:“知县大人要给我们钱啊?”
    方伯丰点头:“大概是听说我们开了抄书这个事情,觉着一天天的也不少银子,怕我们花销太大吧。”
    灵素一拍手:“嗐!湖儿一转身就从别处给赚回来了,哪儿用得着官府给钱!”
    方伯丰忍不住笑:“天下也只一个你吧,会这么说!”
    结果两个小的听说了这事儿,也过来掺和,湖儿就道:“我有个主意,不如把衙门给的这笔钱算作给抄书人的奖励,反正之前他们谁抄了多少都有记录的,就挑抄得最多最好的几个,赶过年的时候给他们当奖赏得了。又有衙门的名义在,更像回事儿。”
    岭儿跟着点头:“可以发烧鸡烧鸭、酱蹄子卤肉……和白水羊头!”
    当爹娘的还得一碗水端平,只好在那里点头答应:“好,好,是个主意,有点意思。”
    他们也不怕知县大人只嘴上实惠,钱都没到手呢,倒把用途打算得挺好。
    那几个几乎天天跑书楼里抄书的娃儿,如今还正在忙活过冬的事情。只是他们可不晓得什么奖励的事情,不过便是知道了也没用,明儿的厚衣裳也挡不得今天的寒!
    毛哥自己出来的时候连个随身的铺盖卷都没有,小毛弟和果子更是几乎就光身一个,一个小包袱里头装的是几张干饼子和一把咸菜,后来要上学堂了,衣裳都是毛哥现买的。
    这阵子他又得空就往估衣铺跑,等着什么时候他们“上新”,好给家里几个买两件厚实衣裳。
    之前凑巧买了几件夹衣和袄子,都是前些年的老样式了,花了不到新做一半的钱。尤其小孩儿的衣裳,专有一堆是上头染了颜色污渍的,有的有指甲盖儿大一块,有的更惨,半个袖子花了。这样的多半料子挺好,要不然也不值当拿出来卖。不过因有那么个差处,价格自然便宜许多。
    毛哥给小毛弟和果子买了几身,那铺子老板还送了他两套罩衫。——粗布料子,七八成新的,看着挺结实。
    一股脑儿拿回去重新洗了洗,有几块也不知道吃的什么东西,浓油赤酱的滴上头了,实在洗不掉。等晾干了,毛哥摸出一叠子零头布来,挑个颜色剪吧剪吧给缝那污渍上头了。
    瞧着还挺新鲜,因他剪的像片叶子或者像个花似的,颜色也配得不错,猛一看还以为故意那样的。
    良子看了直赞:“你这手艺厉害了,你还会这个呐!现在满城的织坊、线坊都缺人,你很可以去试试,保准比抄书赚得多!”说了哈哈直笑,又把衣服一件件拿来细看,一边看一边赞,还忍不住打趣两句。
    毛哥淡淡道:“我娘身子不好,这些事情我不做谁做。要不然她就得趴床上缝了。”
    良子这下笑不出来了,闷声半天,叹道:“怎么学个能耐,后头都不是什么高兴事儿好事儿呢!”
    毛哥说他:“少给自己找话,现在咱们读书认字怎么不高兴了?这里头可没谁逼着我们非这么干不可。”
    良子道:“怎么没有了?不是你说的,要是没能耐,往后扛不动活儿了,只怕饭都没得吃?还说能耐越多越容易把日子过好?这还不算逼着我们啊?”
    毛哥笑笑:“这世上有一天过一天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是觉着那样好,那么着过也成。”
    良子想起二牛他们来,叹口气不说话了。
    这回毛哥想要等买几件大袄子,不过他也是两手准备,那东西毕竟不是裁缝店,什么季节什么衣裳料子都是齐全的,这都得碰。没人去当衣裳卖袍子的,估衣铺也上不来货,天越来越冷了,也不能都在指着这里。
    可事情还就是那么巧,这日中午他们正跟码头边上吃饼喝汤,——这日装卸的船东管他们的饭,就听有人喊:“哥!良子哥!”
    毛哥回头一看,自家弟弟妹妹过来了,赶紧三两口咽了嘴里的饼,上去拉着问:“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
    果子喘着道:“没、没什么不好的事!”
    小毛弟跟着道:“哥,书楼那边,有人卖衣裳。很,很便宜,我们就来找你了。”
    毛哥听了也顾不得什么真假,立时就要去。这边良子拉住他:“你吃完了再去,下晌还干活儿呢,你这跑一趟肚子就得空了!那卖衣裳的还能跑了啊?!”
    毛哥听了便又盛了碗汤,吃了两块饼,良子也吃好了,四个人一块儿往回走。
    这时候就看出这官租坊的合适了,离码头近,离南城门也近,做活儿买菜都便当。
    走到书楼在的那条街上一看,还真有几个摊子沿着路两边开着,这会儿已经有几个人在那里翻看。
    几位摊主见又有人来,便笑着招呼:“小兄弟,来看看吧!这都是官行里出来的,样式没那么时兴,东西实在,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毛哥便带着几个人一块儿过去瞧看,果然这几个摊子上头都是灰突突的暗色,酱色在里头都算鲜亮的了。不过东西瞧着比估衣铺的新,不像是穿过的,只是也有些折痕落灰之类。
    细聊起来,才晓得是衙门里的百杂行出清,主管吩咐他们分了几拨,有些被裁缝铺和小作坊拿走了,这边这些价钱低些,就来这边摆摊卖。
    “比估衣铺的合适,这些你看有些痕迹的,都是当时做的样衣。今年我们县里多少场热闹?哪回都得有些剩的。行里的规矩,一根线都恨不得有数的,也没谁敢伸那个手。瞧那儿,还是织技会的时候剩下的料子。有几匹剩的多的已经被裁缝们买走了……”
    两溜铺子,上头东西挺杂,这些人也不是做惯这样买卖的,又是一回过的事儿,也懒得如何分类收拾,都往那儿一堆,挑吧!
    良子随便翻捡两下就扭着头往城外瞧看,毛哥拣了两件在手里,回头问他:“你瞅什么呢!”
    良子道:“这里这许多东西,多早晚能看完?那头下晌还得上工呐!”
    毛哥摇头道:“你先想好缺的什么衣裳,先挑着。到时候了咱们就走,能耽误什么?你这样心慌两头的,倒什么也落不着!”
    良子听了也觉着有道理,只是一边看着东西,一边心里还是多少只爪子在挠似的,结果就挑了一件袍子,还没比过大小长短。
    毛哥这里果子跟小毛弟也一起帮手,受冻的难受他们都太知道了,能有实惠的厚衣裳买,自然不能错过的。
    只是毛哥紧着翻看小孩子能穿的,那俩却一直在找毛哥的尺寸,倒叫有心的摊主看在了眼里,索性帮着他们翻捡起来。
    最后买了一人一身棉袍子,两件棉袄和两条棉裤,还有两床一头有些脱了线的厚被胎。付钱的时候再三问了,真是这个价儿,实在便宜的叫人难信。顶头上,方才帮他们翻捡东西的摊主还从底下拽出个灰黄色旧塌塌的包袱来递给毛哥道:“这里头都是些杂东西,懒得收拾了,你们买的多,这个就送你吧。”
    毛哥觉着不太好意思的,东西已经这么便宜了。那摊主笑道:“这都是衙门官行库里的东西,堆放着没人翻晒就出霉了,到时候只能一扔。我们一人管一摊,趁早卖完了才好回去交差。你要看了觉着没用,凭你再给了谁去吧。”
    毛哥便谢过那人,才收下了。
    这边毛哥同良子拿了东西回去,小毛弟和果子就直接进书楼里去。这下俩人劲头更足了,抄一下午就能在底下摊子上买件袄子!立时觉着手里的笔和纸上的字都金贵暖和起来。
    这摊子就摆了一个半天,等南城的住家得了消息,往过一围,你几件我几件的没花什么功夫就卖光了。小毛弟和果子从书楼里出来时候,看见眼前这阵势,直庆幸俩人当时跑去喊了自家哥哥来。
    到了晚上试衣裳的时候,良子就后悔上了:“早知道我也再多买两件了!”
    小毛弟就笑:“良子哥,我哥说你吃亏就吃亏在这些个‘早知道’上了!”
    第357章 暖年
    百杂行的出清了东西,回去复命。主管见完事了,就跑去报给知县大人。
    知县大人点点头,又吩咐他道:“上回不是陌州来换米袋子种子时,带了些棉花过来的?我看账上还在。”
    主管想起此事来,立时回道:“都在棉绒库里收着。因今年我们这里没接着棉花棉料的事务,这一点东西也不值当写文书相询,就都先收着了,预备等来年有棉花、棉线事务时候再一总儿归卖。”
    知县大人便道:“都是熟棉吧?这两日找人给弹一弹,做成棉卷和被胎。冬至时候商家都有济贫之举,咱们官行也是做买卖的,没动静也不像话,——万一神仙记仇不保佑我们就亏大了……”
    主管只好把后半句当做没听见,乖乖把该自己做的事情记下了。
    知县大人回头跟夫人当窗吃茶的时候说起这事来,夫人便道:“虽是极琐碎的事情,我听着倒比我爹我哥他们日常议论的那些有意思。想必那些花少少钱买着了厚衣裳的人家该是挺高兴的……唉,这高兴,也有这么简单的时候儿!”
    知县大人笑道:“这可不就是最好的时候么?——米粮充裕,百业新兴,日子几乎是一年一变。寻个主意做个营生,多少都能挣着银钱。只要肯出力气、花心思,日子都能往好了过。
    “且从前是一年饭半年稀的,过一年能日日两顿干饭了,再过一年隔三差五饭桌上能见着荤腥了。冬天有袄子暑月有纱衫,寒夜里新添的被和,不怕被冻醒了……细想去,桩桩件件都是高兴事,只要家里人都康健,两个劳力一天各自能挣上百八十文的,日子就很是好过了。
    “等到往席上一坐,献个汤上来就得打赏个一两半钱的;天天鱼肉成堆,吃得舌头发糙,都想不出来还能吃什么了;一季添一回新衣裳,也就那么回事儿;大宅高楼、奴仆成群……这时候还想找点高兴事儿,就难喽,难得很了!
    “从前一天挣一两银子就跟捡了宝贝似的,简直不晓得明天的日子能好到什么地步了;转眼一笔挣个万儿八千的都没什么意思了,起码得十万两往上才觉得是个数儿。可这世上一年能有几个十万两给你赚?何况你这十万两落了袋里,这高兴劲儿都待不了一炷香的时候……
    “啧,所以你说说,这高兴乐呵的劲儿,到底是贵是便宜?是亲穷的还是爱富贵?说不明白啊!”
    夫人却道:“你自慢慢想去吧!我就不信这日子是想出来的、不是过出来的!”说着就起了身,“我得写封信回去,这冬至时候我也要凑个热闹去才好!”
    知县大人便笑:“你给你弟写封信好了,告诉他这是遇仙会,给了银子就能遇着神仙……”
    夫人一立眉:“他心实,你可少算计他!”
    知县大人笑笑:“心实?嘿……”
    灵素一家子也盯着冬至,他们一家现在手里也有不少买卖了。这德源县的规矩,有买卖营生的,这日子口儿都得行些善事。有道是“寒在三九”,这冬至之后就进入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了。贫苦人家有难以度日的,你们做一年生意赚着钱了,掂量着拿出一些来帮他们过了这一关。来年或者就是你们多一个帮手,多一个客人,毕竟这人才是世上诸事流转的根本。
    前些年娃儿们小,灵素都是出银子了事。今年俩娃儿都快有自己的买卖了,不做点实事有些说不过去了。——找什么由头,就是自己想折腾呗!
    但是菌生板那边由不得他们说话,他们也没法寻人家百杂行大管事商量遇仙会要干什么样的事情去。织绒行绍娘子已经有安排了,到时候会拿些乱絮绵出来,可以做衣裳也可以絮被子,名儿不好听,可都是丝绵的。总不能给绒料啊,不合适。码头铺子的买卖实在太小了,到时候看那边的挑脚行和行商们怎么说,随大流吧。
    算来算去,叫她寻出一个可以一展身手的幌子来,——鸣霞饭庄。现在刘玉兰有了身子,虽天天还去看看,到底不比从前了。许多事情灵素有主意就都听她的。真是“老虎怀了娃,猴子称大王”的大好时机。
    于是就跟两个大师傅商议起来。这两位大师傅这两年都吃胖了,荷包也跟着鼓起来,都已经在永乐坊这边买了小院子安家了。这里头多少得益于这位小师傅,他们心里都有数。听说这回小师傅要在遇仙会行善,那自然要倾力支持的。
    简直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不折腾折腾都对不起老天给的这机会。
    一家子都是爱热闹的,方伯丰最苦点儿,越到这个时候,衙门要管的事情越多。老百姓就顾着高兴去了,他们还得在后头管着火啊水啊的事情,还得时刻盯着人流,该疏散时候给疏散疏散,不能都挤一块儿去,容易出事故。再有那日来回遇仙湖的人多,这官船大车行也都得预先安排起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