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所以,药草这一项,我们不能丢,不指望发财,多少也是个贴补,并且还能和东家搭上关系,也不错了。”丑姑心里小盘算打得哗哗响。是人都会生病,这认识个好大夫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宁二好笑的看着她这算计的小模样,说:“是的,你上次说的那些药草,也是分季节的,我们可以按季,每样卖一些出去。一年下来,就能有些积累了。”
    “是啊,是啊。现在不能晒枸杞子和野菊花了,来年春天就可以挖半夏了,夏天可以晒鱼腥草,挖茅草等等。不管值不值钱,多少也是个收入。几样加在一起,一年下来,总可得一二两银子的。”丑姑怀猜着美好的梦想,好象那山野里,田地里四处都是宝贝一样,等着她去发掘。
    两人先到集市上去卖菜。这次他们带来的菜比上次多了两倍都不止。
    两家带的菜,品种都差不多,不过是丑姑家多带了几颗白菜过来。宁二家的菜也是下了功夫照顾的,长得也很好,只比丑姑的差了一点儿,混在一起没多大的区别。
    因为下过了雨,菜市上的摆卖的菜品种越发少了,更加不谈有抢鲜货,所以他们两家的家完全就是市场上唯一的亮点,因此顾客极多。而且丑姑还提了一点儿价,要了十二个钱一斤,但依旧很是抢手。
    主要是有两个大主顾,就要走了一大半。上次包场的客人早早就来了,正在集市上打转,见到他们,立马就扑了过来,一个劲的往自己面前的筐子里扒拉,说:“这个,这个,我都要了。”
    “好咧。”丑姑麻利的给他称了重,算好帐。
    没一会儿,张婶子也来了,也抢了一堆。
    “你这个白菜,怎么没包好啊?”张婶子问。
    “没到时间啦,还得过些天才能包,不过现在也很嫩,就挖了几颗来卖了。”丑姑解释道。
    “哦,就当吃个抢鲜货了。”张婶子笑道,把最后两颗白菜要走了。
    这种白菜,本来丑姑是种的准备腌成咸菜的。她种的早,叶子不会包起来,基本都是散开了长的,但叶子却更加绿,更加有嚼头。这种白菜腌咸菜好。新鲜的吃起来,就比不上冬天那种包得结结实实的白菜,那么嫩那么清甜了。
    她小时候,就见奶奶特意的早种些白菜,到了秋末就挖了,洗净后沥干水分拿盐揉好,腌制起来,放些天之后,再拿出来晒成半干,然后收坛密封装起来。吃的时候,洗净盐份,泡一会儿,再切碎,放点肥肉炒,或者炖到鱼汤里,都很好吃。比起北方人积的大缸酸白菜来说,她更喜奶奶制的这种腌白菜。
    就是丑姑特意种的萝卜,也不是为了吃鲜萝卜的,萝卜和白菜一样,非得冬天的才好吃。她也是一样打算腌萝卜,而且这时候的萝卜苗也一样能吃。不过大多数人不爱吃。这种新鲜的嫩萝卜苗连带着小萝卜一起,拿开水烫了,拿盐柔一下,再晒半天,半干时候就可以拿来炒着吃了。是她老家农家人配粥的一道时令菜。
    “这里还有点豆子,张婶子带一点回去吧,炖个汤也行,煮个杂豆粥也好啊。”丑姑又开始推销起宁二的豆子。
    张婶子听她这么一说,倒觉得有趣,顺口就问:“怎么炖汤?”
    “其实可以和猪脚一起炖啊,我听说这个最下奶了。”丑姑凑近张婶子耳边小声说。
    张婶子愣了片刻,连忙追问:“你在哪儿听说的?”她家儿媳妇正好生了娃娃,没多少奶水,很是令她发愁。
    “我娘每次生弟弟,我家都炖很多这个给她吃啊。”丑姑撒谎不眨眼。
    但这道菜,真的有下奶补血的作用,并且还养颜呢。是道很普通,但却有食补作用的菜,基本没什么禁忌。她都打算冬天,买几只猪脚回去炖黄豆吃的。满满的胶原蛋白,看能不能把自己这身皮养得细嫩一些。
    “太好了。这些黄豆我要了。”张婶子大喜。接着她又问丑姑如何做这道菜。她家条件也不算多好,但黄豆和猪脚都不是贵重物,隔天炖一回给儿媳妇吃还是吃得起的。
    “就是一起炖,象炖鸡汤就行了。汤可以放少点,盐也得少放点。把猪脚和黄豆都炖得烂烂的,吃肉吃豆喝汤就行了。”丑姑答。这菜道其实很简单,不过想要做得好,就得看张婶子的厨艺了。
    “其实还可以炖些鲫鱼汤喝喝啊。”丑姑提醒她。她猜到张婶子家有吃奶的娃娃。
    “哎,别提了,哪里看到卖鲜活鲫鱼的啊?”张婶子说。
    丑姑往四周看了一圈,果真没见到卖鲜鱼的。以前天气热,大家还弄些小鱼儿来卖,后来多了不值钱,又没人来了。现在天冷了,捕鱼费劲了,也一样没人来。只有两三家靠打鱼为生的,还在卖鱼,但他们卖的鱼,也极少有鲜活的大鲫鱼。
    “我过几天再来,看能不能弄到些鲜活鲫鱼来,就是不太大,您要不?”丑姑问。
    他们在林中小屋那边,就捞过鱼煮汤,鲫鱼不少。那还是宁二随便捞了两把呢。不过就是有点小,最大的也不过是三四两重,连半斤都没有。
    “有多大?”张婶子问。
    “三四两重吧。”丑姑答。
    “行,只要是活的,能养着,多弄点来吧。”张婶子同意了。虽然小了些,但一样也能煮汤,总是有些好处的。
    他们带来的菜,很快就销售一空了。宁二家的得了二百五十七个钱,丑姑家的得了二百三十八个钱。两者加起来,都有半两多银子了,这个收入真心不错了。
    “卖菜还真不错啊。”宁二笑道。
    “恩,就是不可能天天有得卖。”丑姑遗憾的说。早知道,真该多种些的。一个月卖四到五回,就可以赚一两银子了。
    “天天卖,就不值钱了。”宁二提醒她。
    今天虽然有两个大主顾,但其实零散的小顾客也不少,你一斤,他半斤的,也卖了十来斤出去呢。但是这种小顾客,多半明天就不会再买了。人家就是尝个新鲜味而已。毕竟大家都不富裕。
    “也是,我啊就是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丑姑讪笑道。
    其实她家的菜园子,除了白菜萝卜之外,其他的基本不结新的了。所以,就是明年多种些,想天天来卖也不可能。只能说,可以多卖些,赚多点而已。总之,想发财也不行。
    这么贵的蔬菜,在这个贫穷的小地方,又有几家能天天吃的起啊。连山鸡和野兔子都不是天天能卖得动。绝大多数人都宁愿拿三十个钱,买一只山鸡,而不乐意花三十个钱,买几个茄子黄瓜白菜。他们也不过是卖个稀罕货,能小赚一笔而已。要是多了,就卖不出钱了。
    “走吧,我们去药铺。”宁二笑道。也许是经历了生死,他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发不发财无所谓,他只希望能好好的活下来,衣食无忧就成。
    宁二的枸杞子,果然东家说了:“比上次的差了,这次只能按三十个钱收了。”
    “这些呢?”丑姑连忙问自己的那一点儿。
    “你这点儿,品相比这个还差了不少,又少,给你十五个钱算数,也不称了。”东家笑道。
    “哦,好吧。”丑姑多少有些失望,但自己的枸杞子确实不怎么样,并且也少。十五个钱也是钱啊,能吃几个馒头呢,这么一想,丑姑又高兴起来了,总算没有费白功。
    宁二的枸杞子总共有三斤多一些,正好凑足了一百个钱。宁二还是蛮开心的,丑姑得了十五个钱,转手就给明儿,说:“等下去拿去几个馒头吧。”
    “下次还有什么好东西?”东家问。
    “哪里来的好东西啊。枸杞子不能再晒了,野菊花更是没指望了。蜂蜜和团鱼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这个冬天可不好过呢。”丑姑趁机叫起苦来。
    “怎么不好过?”东家果然顺着她的话,问。
    “家无存粮啊,这个还等着钱吃药呢。”丑姑指指宁二,说。
    东家哑然失笑,摇了摇头,说:“身体是本钱,不养好,什么都是空的。这样吧,我也要些新鲜的菜,下次过来,不拘什么,给我带了十斤新鲜菜过来,两只山鸡和两只野兔子。对了,你们卖柴吗?”
    他知道,这群孩子讨生活不易,就想办法给他们一点生意做做。他们家加上帮工的,也有十几二十口了,平时吃喝,需要的菜和柴都不少。不过,他平时是不会管这些小事的。但是偶尔找丑姑他们买一回,也是没关系的。
    “柴,当然卖啦?我们家都有上好的木柴呢,都是晒得干干的,天热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只等天冷了就拉来卖。”丑姑连忙说。
    “行,下次你们给我带一千斤木柴来,一千斤茅草来。”东家说。
    “一千斤茅草?我们没这么多茅草,其他的各种野草行不行?”丑姑连忙问,谁会存那么些茅草嘛。还不是手边有什么草就割什么草,比如各种蒿草类,甚至一些低矮的叫不出名的小灌木丛,荆棘等等。
    “也行。就是豆杆,高粱杆也行。”东家答。他要这些草,主要是木柴烧起来火太大了。有些药草烘制时,需要温点的火。
    “好。我们分两三次送来可以吧。我们就两匹牲口,一次拉不来啊。”丑姑又说。
    “行啊。随便你怎么弄。”东家答应了。他又立等着用,不过是让他们赚点小钱罢了。
    又多了一点收入,回程中,两家人都很开心。
    第61章 有失
    “哎呀, 总算又给山鸡野兔子找了点销路。早知道,前几次我就该推销给他的。”丑姑有些后悔的说。
    她主要是觉得药铺与别的不同,不好意思把山鸡和野兔子提进来推销, 而且也怕惹恼了东家, 连他们的草药都不收了。
    “人家也是看我们可怜,才要的。他哪里会天天要,他们家肯定有人专门管这些事, 有专门采卖的路子呢。”宁二说。
    “我知道。这是东家自己主动提的。我们难道有钱不赚吗?”丑姑俏皮的笑了笑, 说。
    宁二点头,说:“呵呵, 当然要卖啦。对了,柴火我们两家分, 一人卖一半。”
    “木柴就卖你们家的。我家的自己烧都不够。”丑姑说。
    她家好点的木柴,基本都是柱子砍的那些, 她自己根本不可能砍到这样的好木柴。所以,就算家里也存了不少, 她也不敢拿出来卖,怕冬天不够用。
    宁二点点头,说:“正好分一分, 草就送你家的。你家不是还有高粱杆吗, 凑凑该足数了。”他也看到了, 丑姑家的柴草,一半都是不经烧的各种枯草,细树枝等物。看似多, 却抵不过几捆木柴烧的时间长。而他们家的柴却堆了不少了,没事干老爷子就去砍柴,有时候他和柱子也会带一些回来,慢慢的就积累了不少。
    一千斤木柴,一百个钱。一千斤草,才六十个钱。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六十钱。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个收入了。况且他们不用挑着柴四处叫卖,完全就是东家送给他们赚的这点子钱。
    一个冬天,他们也就卖了这一次柴草。实在是没几个钱,要是东家不主动提出来买柴,他们也不会拉柴来卖,他们还不想和其他村民抢这点子生意。
    “其实这个东家还蛮不错嘛。”宁二感激的说。
    东家不仅医术高明,为人也很心善,开的药,都是尽量找不贵的。宁二多少是懂些补药方子的,哪一副上面不开点贵重的,稀罕的药材。更别提那些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丸什么的,都需要人参这个非常贵的药材。
    如果东家也这样开,别说一两银子,就是十两银子也不一定能抓一副药呢。要是这样,以他现在的处境,就只能干熬着了。他去哪里找出几十两,甚至上面两的银子来吃药啊。
    不过,他也很好奇东家为何只是开了个药铺,兼职行医,而不是正经行医?就靠东家这医术,行医的话,只怕生意会更好,名气也会打出来。但他却发现,东家极少给人看诊,来药铺的人都是来抓药的,他甚至不敢确定有没有人来找东家看病。
    这一点真是很奇怪。而且这个地方,地贫人少,做药草生意的不多,坐堂的大夫的也少。东家要是想出名,真的很容易。宁二更觉得,以东家这身本领,呆在此地,真是埋没了。
    “这个东家确实不错。哎,你说我们要是天天给他们送菜送柴火,能挣多少啊?可惜了,我们也做不了这个生意,偶尔送送,挣点好处就行了。”丑姑遗憾的说。以他们两家的劳动力来说,这个生意,他们真心做不下来。
    “我们不仅做不了,也不能做。你该知道,士农工商,商人可是算贱民的。一旦入了商籍,就不能科举了。你不是还想让明儿他们读书吗?”宁二提醒她。
    丑姑愣了一会儿,才明白这可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人还分为三六九等。商人地位一向较低。在菜市隔三岔五的,小打小闹的卖点菜卖点农副产品什么的,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不算正经商人。但真正的行商,就不同了。商户人家再有钱,也不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
    这会儿,她也记起来,看到的一些穿越小说里,都会有某大商行的嫡女去当官员家的小妾,甚至是当皇子王爷的小妾,为的就是拉拢当官的,为自己家的生意寻求后台。而偏偏这些男人为了金钱上的好处,还很给这些小妾面子,又或者拿了人家的银子,还打心眼里鄙视人家,甚至连生出来的儿女都低人一等。好多宅斗就从这里开始了。
    “哎,这么严重啊。”丑姑不满的说。她只看到自己经常上街来卖点猎物,卖点菜什么的,还以为,这年头商人的地位也不象某些朝代那样低呢。对商人的管理也没那么严呢。
    “恩,所以,你也别想着能赚到大钱了。我们这样隔三岔五的来卖点儿小东西,是可以的。等存到几两银子了,我们还是得多买几亩田,正经种些田。卖菜,卖草药,山鸡什么的,都只能是个贴补。你爹娘以前没告诉你这些事情吗?”宁二不解的问。
    丑姑懂很多东西,但偏偏连这个最基本的会不知道。他真心觉得,她的爹娘也真是太不象话,怎么不教他们这些事情。
    “我知道了。反正我们也不可能赚到大钱,我们这么努力,一年下来,除开吃喝,能挣个三四两银子已经是极限了。”丑姑说。
    她也算过了,别看他们现在,这里赚两百钱,那里挣三百钱,看似不少。但他们还要吃喝穿用啊。把一年的开销刨去后,也存不了多少银子。
    宁二也在心里算了算,说:“是啊,能挣三四两,还得靠样样收成都不错,而且一家人还得没病没灾,不花什么钱出去。”要是象他吃几剂药就得一两一两的银子花出去,别说存三四两了,只怕连饭都吃不上了呢。
    “哎哟,这么一算,真没搞头了。忙活一年到头,一亩田也买不到。”丑姑有些丧气的说。
    “明年就不同啦,我们不是有田吗?只要不是灾荒年绝收,总可以收两三个月的口粮吧。”宁二安慰她。多几个月的口粮,就可以省下一些钱了。
    “你以为种田就容易啊。比我们打猎摘枸杞子什么的,只会更累人呢。还不一定收的多。”丑姑没好气的说。
    就是在现代,她都没见过农村里哪户人家靠种田发达了,那种有几百上千亩的就不算了。普通农村人家,有个几亩田,也不过是能把一家的日常开销打过去,要是遇上孩子读书得交个几千上万,又或者生了比较重的病,得几万元,一个原本还温饱有余,一年能存点钱的家庭,立马变成赤贫。
    所以,她见过很多农村人,特别是老人生了重病,一般都是等死。就是她们老家那个村子里,因为病自杀的老人,就不是一个二个了。有的人才不到六十,因为病了没钱治,拖个两三年,甚至半年就死了。甚至有更年轻的中年人患重病了,也一样只能等死。医疗这一块,真是个永远的痛。
    “你要这样想啊。你家三亩田,要是收三百粮食。你们一家四口可以吃多久啊?你们村里,有多少户人家,三百斤粮食是吃一年半年的?”宁二为了开解她,直接拿数据说话。
    要是收成好,丑姑家三亩田,能收个三百来斤,又不用交税,足够他们一家四口,吃好几个月了。好多穷人家,一年下来恐怕也就这么点吃食,所以大部分还得捱饿,不敢象他们这样顿顿吃饱了,一日还吃三顿。
    除了他们,村子里,就没有吃三顿的。人家都是两顿,并且不到干活的时候,不吃干饭。上顿的粥,下顿的粥,青黄不接时,还得加不少的野菜进去,甚至有的人连这个也没得吃。一年到头,都是半饿着肚子。
    就比如,小猫子家,以前就是这样过来的。一年里有半年在捱饿,另半年也只能吃粥。
    “唉,我们只在算收成,却没有算劳动量。种三亩地,也不是容易事啊。就我们这几口,能干多少活?”丑姑一想到,自己明年还得种三亩地,就发起愁来了。家里没有劳动力,单靠她,累死也种不完啊。
    宁二算了算,发现自己家还比不上丑姑家。丑姑有三亩半田,他只有两亩。收成肯定是丑姑家多一些,但讲起吃来,他们家却要比丑姑家吃的多。不过,干起活来,他们家就要占点优势了。
    柱子算是个强壮劳动力,老爷子和他加起来,总可以算一个吧。但丑姑家,丑姑和明儿加起来也不一定比得上他和老爷子呢。
    “不怕的。我们家地少,又和你们家的地挨在一起,帮着你们一起种了。平时我也多有占你家的便宜,这种出力气的活,我们家有人,就当是还你人情了。”宁二立即说。他一想到每次卖了猎物自己得绝大多数的钱,用来吃药,心里就很是过意不去。他也一直在找机会还丑姑人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