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丈夫下乡后[七零] 第11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当时乔茗茗正躺在火塘边的竹椅上,听到这话愣了愣,然后坐起身。
    周苹果也懵了,就这还不忘扒拉她藏在火塘里的红薯,问:“咋啦?”
    乔茗茗有些担忧,说:“你先伸手让杨姨看看嘛,人家看完了自然会告诉你。”
    周苹果呆呆点头,把手伸出去。
    乔茗茗聚精会神地看着,大约过了半分钟杨大夫笑笑说:“估计是怀孕了,40多天吧,你最近自己注意点。”
    周苹果瞠目结舌,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不是吧,这么快的吗?
    她妈说当年怀她时都是结婚三年后的事儿了,周苹果总觉得自己还能潇洒个两三年呢。
    乔茗茗同样又惊又喜。
    喜是为了苹果而喜,惊呢,则是被杨大夫这瞅人就怀孕……不是,瞅瞅就能看出怀孕的医术震惊了!
    娘嘞,好神奇啊。
    乔茗茗咂舌:“杨姨你是咋看出来?”
    杨大夫:“熟能生巧了呗,见多了就能看得出来。”她说着指了指铁网上的桂圆,“这个记得少吃点,尽量都别吃。”
    乔茗茗忙把桂圆夹到自己这边,立刻道:“我吃我吃,我肯定不给苹果吃。”
    周苹果着急:“杨姨,我刚刚吃了。”
    “没事,吃得不多就没关系。”杨大夫边说边往外走,“下雪天,你回去记得小心点。”
    乔茗茗大声道:“我让衡衡找唐际秋去!”
    说着往房间里喊一声:“衡衡,去把你小唐叔叔找来,找不到就找你周三爷爷。”
    “好!”
    衡衡很快把唐际秋找来,傻不愣登地把周苹果给接了回去。
    自那天开始,乔茗茗就经常听到唐际秋和周三叔到处买肉买鸡蛋的事儿。
    这次怀孕怀的有些不巧,大雪使得去公社和县城的路十分不方便,所以赶集也不是次次都去而是半个月去一趟。
    周三叔一看这样不行啊,干脆自己赶着车到处去买东西。
    今天去公社,明天去县城。
    去着去着,就见村里的山柚油在供销社里悄悄的上新了。
    他回来把这消息透露,等他再去县城时就一大波人也想跟着去。
    乔茗茗心痒痒,也想去。
    这日,夫妻俩吃完早饭,对视一眼,把彰彰往小弟怀里一塞。
    然后呢?
    借口要去找舅爷,跑了!
    等到小弟反应过来时,乔茗茗和宁渝早已登上了去县城的马车。
    村里也有马的,最近马没有什么用处,驴还得在豆腐坊磨豆子呢,所以闲着也是闲着的马儿就被套了车架,承担着运载村民们出行的任务。
    马车上有个厚厚的大黑蓬,可遮风挡雪,把车尾边儿的帘子一拉,半点风都吹不进来。
    乔茗茗和宁渝就坐在角落,听着叔婶儿们聊天说话,在几个小时的摇摇晃晃中终于到达县城。
    “哎呦,宁渝扶我,我腿麻了。”
    下车时,坐了几个小时没动弹的乔茗茗露出痛苦面具,扶着旁边的棍子下不了车。
    宁渝把手放在她的胳肢窝下,一用力就把她从车斗上给抱了下来。
    乔茗茗下车后用力跺跺脚,又松快松快全身,这才舒服不少。
    她边走边感叹道:“从村里到县城的路确实该修修,修完之后少说能把路程缩短半小时。”
    宁渝笑了笑:“不止呢,如果从茶树丘那个地方通过去,怕是能缩短一个小时。”
    要是再把路修平坦些,修大些,一个半小时许是都不在话下。
    乔茗茗好奇:“那为什么当初不从茶树丘那边过呢,要走竹林那条路?”
    “谁知道呢,这路好早之前就是这样,当年许是隔壁县城发展得更好,我们现在走的路其实很方便去隔壁县城。”
    乔茗茗思考片刻,点点头,这话有道理。
    不过往后要想发展,修路是必要的,修一条能大大缩短去往县城的路更是必要的。
    说着,两人到达供销社。
    临近过年,供销社里每天人都很多。当年乔茗茗在供销社上班时,每到过年这段日子,都得累得瘦了三四斤。
    在这里工作不是只要当售货员就行的,货来了还得搬东西,货进仓库后还得清点数目,清点完了才能上架。
    不仅如此,每天还得打扫卫生。
    平常清闲,可过年嘛,人来人往的。供销社里的东西卖的快,你补货自然也得快。同时地上脏得快,你还得勤勤去扫地。
    不补货不打扫的话,主任是得骂人的,主任骂起人来也是很厉害的。
    乔茗茗还算不错,没被骂过。
    她的有个同事可是被骂得狗血淋头,反思报告都不知道写了多少份。
    以至于乔茗茗供销社的工作没了后,主任特别不舍甚至有点难过。
    乔茗茗是他手下最得用的人了,这么走了他都差点心梗。
    首都供销社中人多,县城供销社中也不遑多让。
    乔茗茗和宁渝站在门口,盯着供销社外边的墙上贴着的单子看,没过多久就找到了单子上写着的“上阳村山柚油”几个字。
    后面还特意备注:山柚油产自本县阳里公社上阳村,营养充足,味道醇香,远销首都。
    不错啊!
    这就是广告啊!
    要不怎么说乔茗茗压低价格都得把山柚油送进上供销社呢,原因就在供销社会帮你扩大品牌知名度上。
    瞧瞧,两人才站在这一会儿呢,就听到里头“来半斤山柚油”的声音起码响了三次。
    多数人都是半斤半斤的买,也有不少家里财政宽松的能够买上两三斤。
    乔茗茗和宁渝好不容易挤进去,就见到卖油的柜台前挤满了人。
    “今年来的油好像没有去年多,我记得去年的香油都有一大桶。”
    “花生油也不多嘞,我都没买到多少,只能找在公社的亲戚换两斤。”
    “山柚油是啥,咱们没吃过也不晓得好不好吃,价格比花生油要贵些。”
    “能吃!我邻居在罐头厂,他们从去年开始年节福利里就有山柚油了,还真别说,这玩意儿拿去烧鸡特别好吃,那味儿我闻了都馋,我邻居说这油就是不拿去炒菜都能当蘸料用。”
    “那买半斤来尝尝,说是卖去首都了,我们这儿竟然也有东西能卖到首都去。”
    许多人都被“远销首都”几个字吸引得激情下单,心里好奇得紧。
    懂行的还晓得山柚油还是一味药材,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等功效。
    于是道:“我买回去倒不是为了吃,小孩要是磕了碰了拿这个揉一揉还挺好。”
    反正你买半斤,我买一斤,山柚油卖出去的速度竟然和芝麻香油差不多。
    买得最好的是花生油,其次就是芝麻香油了。而知名度最低的山柚油竟然能和芝麻香油买得差不多快,可见人们并不抵触山柚油。
    乔茗茗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
    山柚油有特殊香味儿,然而各人口味天差地别,她不奢望所有人都是回头客。
    但好多人都愿意去尝试,那么回头客自然就能多起来。
    站在人群中,她微抿着唇。
    宁渝问:“你在想什么?”
    乔茗茗:“得继续扩大种植才行。”
    她强压着各种念头,现在还不到扩大市场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货不够。
    哎!事儿太多了。乔茗茗抓抓头发,出门后长呼出一口气。
    第72章 修收音机
    就在屏北县供销社山柚油上市时, 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把山柚油摆上商品架。
    除去上阳村人外,最关注此事的是县委大院的姜书记。
    姜书记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一份文件在仔细观看。
    看完思虑许久,直到门外有敲门声传来时他才蓦地回神。
    敲门的是刘新, 进门后道:“书记, 隔壁远宁县的竹编制品今年还是没选上。”
    姜书记惊讶:“竟然没选上?我记得这次远宁县花大力气了吧, 不是说还编出什么能装水的竹篮吗?”
    刘新点点头:“最后的手续卡下来了,说是品类重复,会场里有草织品也有竹编, 创新方面上不够。”
    竹编想要卖得好,不仅得好用更得好看。
    准确来说, 是有艺术性。
    在刘新看来, 艺术性这东西还挺难的。乡下的老农们想做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必须得是天生就有天赋才行。
    就像余水县的那位木匠杨,这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学历都只有小学四年级, 但做出来木雕灵气逼人, 就是他看了都想买。
    木匠杨一个人带了整整十个徒弟,带了六七年后徒弟们也陆陆续续出师, 这一出师,直接就把整个村的产业给带动起来。
    他们村叫梨花村,满村的梨树。
    梨树不是用来结果的,而是雕木头的, 除此之外还种植了许许多多的木头,例如香樟木黄杨木等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