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第17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等到太傅跟姑爷回来,听了戚芷清讲述被掠去汉东王的事情经过,又被章明珠所救,她也没受到什么伤。
    二个大男人还是直接红了眼,戚芷清的丈夫更是抱着她大哭起来,“芷清即便出事也不能寻死,只要活着就好,只要你活着,我跟爹还有娘就会去救你的,只要你活着就好。”
    戚芷清也大哭起来。
    戚太傅也不愿这样放过汉东王。
    之后几日,他去寻了这几年被汉东王祸害的姑娘们,请她们写了一份供词交给自己。
    有些姑娘愿意写,也希望汉东王受到惩罚,但有些姑娘害怕名声会毁,自然不愿意,太傅也不强求,就是这些同意写供词的都有十来个姑娘,这其中自然也有自己女儿的供词。
    戚芷清虽没受到实质伤害,但她也不愿意放过汉东王,任由他以后继续祸害其他姑娘,章四姑娘为了救她,都愿意这般,她也不能做缩头乌龟。
    即便被世人知晓,误会她不清白,传她谣言,她也不在乎,她只想给这些被害的姑娘们报仇,也给章四姑娘报仇,如果汉东王能够倒台,说不定章四姑娘也能被救出来。
    戚太傅把收集的供词带好,又过去避暑山庄,可没想到,太后看过后,竟问了除了这些供词,有没有其他证据证明汉东王玷污了她们。
    自然也是有的,那些被玷污的姑娘们都记得汉东王身上的特征,连着背后有个胎记的事情也写了下来。
    可太后却说不过是个胎记,近身伺候汉东王的下人都知他身上有这样一个胎记,即便汉东王真与她们有些什么,又凭甚说是汉东王强迫她们,难道不是正常的男欢女爱,是她们自愿。
    戚太傅在这一刻,心也彻底冷了下来。
    他知道,即便面对这些供词跟证据,太后也不会惩罚汉东王。
    他其实也知道,新帝是个碌碌庸才,平日朝政几乎都是太后把持,太后空有一颗争权夺势的心,也没有治理一个国家的手段,来到这个位置上,也只是贪图享乐,从太后处理过的一些朝政上来看,戚太傅觉得她心思狠戾,当初先帝到底是被大皇子毒死,还是被伏太后毒死,还真是不好说,他也曾教导过大皇子,知晓大皇子为人,只是没有证据,他也不能断定到底是谁所为,现在他才看清,当初先帝出事,恐怕是太后所为。
    即便以前也成怀疑过太后,但他也担心这大盛朝的百姓,担心自己要是离开,百姓们还不知会如何,所以才继续留在朝堂上为官。
    只是到了这一刻,戚太傅已经没有什么想坚持下去,他一人也无法改变什么。
    等他回去后,太后赏赐了不少东西下来,戚太傅只是淡漠的看着这些赏赐。
    太傅夫人也把太后跟汉东王臭骂一顿。
    等到夏末时,太后跟新帝和一众大臣从避暑山庄回了京城。
    戚太傅在第一天上朝时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跟盛元帝辞官,说自己年岁已大,想辞官回乡下养老。
    太傅的确已经五十来岁,还有两个儿子,不过两个儿子并不在京城为官,而是在外当县令历练。
    戚芷清的事情已经传遍京城,所以朝堂上这些文武百官也清楚章太傅为何要辞官。
    有些为戚太傅不值,也不满汉东王跟太后所作所为,只是太后狠厉,他们也见识太后一些手段,太后虽然没明面上处置一些闹腾的厉害的大臣,但是有几位朝堂上劝谏太后跟盛元帝最厉害的朝臣都出了事。
    说是劝谏,其实跟骂人差不多,说话比较难听,但也是希望太后可以为天下苍生多想想。
    这几位陆陆续续都病逝,实在巧合的很,有一位当初直接在上朝时心衰而亡。
    所以此刻,不少人也不敢为章太傅出声,只有御史大人,还有另外几位官员,一直劝谏盛元帝,让他处罚汉东王。
    新帝只当做没听见,见到太傅辞官,挽留了两句,最后见太傅心思坚定,这才同意。
    戚太傅回到太傅府后,就开始让人收拾家当,准备还乡。
    至于太傅府的一些下人,都把卖身契还给他们,也给了些银子,放他们出去自立门户。
    太傅带着一家人离开京城前,章明珠知晓后,想法子联系到戚芷清,约她在吉祥楼的雅间里头见上一面。
    章明珠平日也能出王府,她已经被太后强行一纸诏书嫁给汉东王,即便跑回娘家也没什么用处,除非汉东王死,或者汉东王给她一封休书,不然什么法子都没用,她要真的跑掉,也担心汉东王跟太后为难家里人。
    戚芷清同章明珠见上一面。
    她跟章明珠道谢。
    这些日子,京城里头不少人已经知道她的事情,寻常百姓或许没怎么听闻,但京城里头达官显贵,王侯世家肯定都已经知晓,她说自己没有被汉东王玷污,可被汉东王掠去王府的姑娘们,哪有清清白白出来,大家不信,但都没有说难听的话,只是很同情她。
    戚芷清也不怎么在乎了,好像的确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跟丈夫说得一样,即便真的被玷污身子不清白,她凭甚要去死,该去死的是汉东王,而不是她。
    章明珠摆摆手,神情还是有点冷淡,她道:“我有一封书信,劳烦戚娘子交给你的父亲,他看过后就知道了。”
    戚芷清接过书信,点点头,章明珠也没打算久坐,准备离开。
    戚芷清犹豫了下,看着章明珠的背影说,“章娘子,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她看得出章明珠身上死气沉沉。
    章明珠顿了顿,她当然知晓,可那样又如何?她这辈子已经这样,即便竖王登基,汉东王也死了,跟上辈子有甚区别呢?
    章明珠离开了。
    戚芷清也带着那封书信回到太傅府,把书信交给父亲,“爹爹,这是章家四姑娘交给我的书信,说是让我给您。”
    戚太傅接过书信,拆开后看到上头的内容,他神情凝重起来。
    这书信上,章明珠告诉他,若有什么其他想法,可以去寻竖王。
    太傅也的确是有些想法,只是眼下也没到那个时候。
    去年中州的旱灾,盛元帝跟太后一开始虽拖拖拉拉,但最后还是赈了灾,现在百姓们生活还算平稳,真要起义,天下会乱起来,不到迫不得已时,他也不愿走这步路。
    但他觉得,依太后所为,这天下还是会乱,不过迟早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不过,他一直以为竖王在边城就是过着普通生活,还有竖王身子骨也不好,难堪大任,现在看来,竟不是如此吗?
    章明珠是如何知晓的?不仅如此,更让戚太傅震惊的是,章明珠甚至直接在信中告诉她,竖王手上有当初先帝立大皇子为太子的诏书,只是不等诏书昭告天下,太后就把先帝毒杀了。
    这样隐秘的事情,难不成是崇明公调查出来的?
    也对,崇明公最宠爱的小孙女都被抢了去,他也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太后跟汉东王,所以才有其他想法,然后追寻到竖王跟这些事情的吧?
    既如此,等他带着家人离开后,也先联络上竖王再做打算吧。
    章明珠知晓太傅为人,知道他一心为民,是个好官。
    虽然这辈子戚芷清没有出事,但太傅还是一样辞官,不知太傅离开后会不会起义。
    若是起义,傅太傅一家子最后也不得善终,倒不如去辅佐竖王,竖王手里头有诏书,那是名正言顺讨伐妖后跟昏君。
    至于暴不暴露自己的一些事情,她也不怎么在乎,这辈子就算重活一回,又有何用?
    等到竖王回来,她打算跟王妃继续去尼姑庵过完下半辈子。
    ……
    德昌侯府,许沁慧本等着戚芷清被汉东王玷污,等着戚太傅告老还乡,等着戚太傅起义。
    可到了五月中旬,戚芷清出事那天,她本来以为第二天就能等到戚芷清的死讯,结果第二日,爹爹告诉她,汉东王把太傅家出嫁回娘家的小女儿给掠回王府,不过最后又把人给放了。
    许沁慧怔住。
    她不懂,为何就连戚芷清也跟上辈子不一样,活了下来,明明都已经被掠去汉东王府,难不成是只想活下去,哪怕受辱也想要活下去吗?
    不过好在戚太傅还是带着全家人告老还乡,离开了京城。
    许沁慧总觉得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跟上辈子发生的事情不太一样。
    她也开始焦躁起来,不知道要不要去寻竖王,竖王这辈子到底能不能杀回京城来。
    ……
    天天渐渐变凉,已经入了秋,许沁玉请了城里头的绣娘过来许记的宅子里头一趟,打算给家里人做几套冬日穿的衣裳。
    另外田地里面的土豆跟红薯眼瞅着看成熟,西南百姓们最关心的也是这个,平日也总会去衙门问问,地里头的粮食什么时候可以挖。
    太守也非常重视土豆跟红薯,让会种植的官兵天天去田地里头看着。
    眼看着再有一两日就能开始挖了,京城里突然快马加鞭送了密信过来,等祝太守看过后,脸色一下子就黑了。
    太后说因为赈灾,国库空虚,所以今年的粮税抽成直接抽到五,商税也是如此,让太守即可张贴告示执行。
    本来粮食的税是十抽三,已经算有些重,等到交了税,剩余的粮食基本刚好顾温饱。
    一些佃户,因为是租的田地,除了上交给朝廷的粮税,再交租子后,剩余的粮食更好,也就勉强度日,家里孩子多的,连顿饱饭都吃不起,顿顿都是稀的,现在直接十抽五,再把一些租子上交,剩余的粮食恐怕天天喝稀的都不够吃了……
    太守气得痛骂了太后跟盛元帝一顿,真真是昏庸无道。
    可他却不得不执行,等张贴告示出来,所有百姓都懵了,有些直接哭了起来,“这粮税都要一半,还要咱普通老百姓怎么活哟,是不是想逼死俺们,这臭老天,贼老天,还不如直接一道雷劈死俺们算了。”
    “可不是,我们家还是租的田地,这交了税,再把租子上交,剩余的连温饱都顾不上,这活着有什么意思啊。”
    “还有这新的粮食也不知收成如何,要是收成不好,可真就一点活路都没了啊。”
    不少百姓们都红了眼眶,可那是皇上下的诏书,他们想反抗都没法反抗。
    还有所有商家,也都收到告示。
    许沁玉也已知晓,商税其实比粮税轻一些,交的是两成,现在直接要交五成。
    等于每月饭庄的盈利基本少了近乎一小半。
    许沁玉都有些心疼,现在饭庄每月稳定是在六七万两银子的利润,现在要交五成的税,那就只剩下四万两银子左右,其实还算不错,那是因着她饭庄算是走得高端路线,里头的吃食跟其他服务价格都不便宜,但一些小食肆跟小商贩卖的便宜,交五成的税,已经很高,养家糊口都难了。
    许沁玉没料到盛元帝跟太后就是赈了灾,就说国库空虚,突然家中赋税,还是如此之重,这真是要逼死许多百姓。
    也幸好今年西南这边一半的土地都种了土豆跟红薯,不然恐怕温饱都顾不上了。
    眼下田地里的粮食都还没收,西南的百姓都还不知,眼下也慌得很。
    可西南的百姓还有粮食跟土豆,今年收成好,即便交了这么重的赋税,剩余的应该也勉强够吃,可其他州城的百姓没有种高产的土豆跟红薯,又该如何是好?
    许沁玉忍不住叹了口气,历史上,诸多朝代的掌权者增加赋税,都是逼得百姓们造反的第一步。
    也不知道往后情况如何。
    还有即便国库空虚,也不是赈灾的原因,而是掌权者贪图享乐,大建奢华行宫才导致国库空虚。
    他们没有节制的享乐,动用国库的银钱,即便赋税抽到五成,再次收到的赋税也会很快消耗干净,到时候又会如何?
    而且国库都空虚成这般,再稍微有点天灾人祸,普通百姓真真是只能等死。
    许沁玉也不知道往后该如何,不管如何,她都不希望战乱发生,战乱会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死伤无数的。
    过了两日,田地里头的农作物终于能够开挖了。
    但许多百姓们脸上还是没多少笑脸,全都是忧心匆匆,担心赋税,不过开始挖田地里面的土豆跟红薯,等着挖出第一颗,看着下面一连串的粮食,都有点呆住。
    那些土豆,颗颗都跟成年男子拳头大小,不过也有些很小颗,红薯的个头也都差不多,不过是细长条,有些红薯一个也能涨到一两斤特别大,等到一筐筐的土豆跟红薯挖出来,百姓们都惊呆了。
    粗略的估算下,每亩田地的确差不多有三千斤左右的收成。
    直到看着一筐筐的粮食,西南的百姓们才知道太守真的不会骗他们,终于露出笑脸来。
    太守也把这两样粮食的吃食张贴告示告示给大家。
    红薯跟土豆的确是可以当主食,但太单一,平日也可以吃点其他的粮食,可以跟豆子一直煮粥吃,蒸豆饭吃,也都能单独的煮熟蒸熟做主粮吃,甚至可以做菜,一些简单的菜谱也都说了说。
    许沁玉三百亩田地,除了上交的粮税,佃户们上交的土豆跟红薯还有非常多,她都没有卖,全都运去饭庄里,给饭庄里加了不少新的菜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