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2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孙承宗。”魏忠贤注意到了上头皇帝神情中的意外之色,放下了心,说道:
    “孙承宗旧为帝师,在朝臣中威望不低,如今全辽已复,广宁不再是危难之地,要他一直任个参议,的确有些屈才。”
    “当然了,老奴也只是随便一提,孙承宗为师如何,只有爷才知道。”
    “最后真正的人选,还要爷钦定才是。”
    朱由校的确有些意外,孙承宗虽然不是东林党人,但却同那帮东林党走的很近,对阉党也一直不怎么样。
    可以说,他是魏忠贤的敌人。
    看起来魏忠贤是识破了自己这次的用意,所以举荐孙承宗,好让自己放心。
    朱由校心底一笑,这个老滑头。
    孙承宗这个人,的确有些迂腐,但朱由校亲身经历过他的讲学,知道他都会讲些什么。
    与常人不同,孙承宗的讲学,就是在单纯的教书识字,一个皇子该学什么,他就会教什么。
    至于朱由校所担心的,儒家教导皇子,会强行给予思想、束缚思维这种事,在孙承宗身上基本不可能发生。
    要知道,历史上那个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是孙承宗教导出来的。
    无论亲身经历,还是由历史来看,他都的确可以任事。
    不过朱由校所想的不止于此,孙承宗是可以做一个人选,甚至可以留到日后做一个东宫的班子领队。
    自己的皇子,还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除孙承宗以外,朱由校要为他组建一个各方面都由全国顶尖之人的小团队。
    按照后世学习的时间,从小到大,政治、军事、武艺、地理、天文、历法,各个方面,都要陆续的开始学习。
    当然,眼下朱慈燃只要学习识字和基本的宫廷礼仪就行了,剩下的等他大些再说。
    现阶段,孙承宗一个人绰绰有余。
    既然如此,那倒不妨再卖这老阉一个面子,让他尝到些甜头,也好更尽心尽力。
    朱由校点头说道:
    “孙承宗曾是朕的老师,教导皇子,他的确是不二人选,忠贤哪,这份圣旨就由司礼监拟吧。”
    魏忠贤自然明白皇帝这话中的意思,连忙说道:
    “奴婢明白,这就亲自回去拟旨。”
    “嗯,去吧。”
    魏忠贤离开以后,朱由校看了一会儿春节时难得的景色,然后转身回了坤宁宫。
    ......
    河套一战,孙传庭率领明军大破察哈尔部。
    这一仗,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威风,那之后,左翼二百余部望风归顺。
    朱由校一纸圣旨,在年节前后新封了十几个左翼的郡王,为各部划定驻牧之地,在归化城敕建王府。
    二月底,随着左翼、塞北三百余蒙古部落的继承人被送至京师帝国学院就读,被掳走的十余万百姓也都陆续归家。
    一时间,塞外底定。
    世人皆说,自成祖五征以来,塞外如今到了最为安全的时刻。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冬月愈发长了,直到三中旬才见化雪,但总归是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节。
    钦天监与《京报》有司合作,在全国报房刊印最新的历法,以官府免费发放的形式,及时送到每一户百姓的家中。
    接到历法的家庭,陆陆续续开始忙着耕田种地,开始天启五年的农忙。
    至于各地的商人,他们没有一刻是闲着的,年节时还在走南闯北的也大有人在。
    随着全辽收复的时间开始久了,前往辽东的商人开始逐渐愈发增多。
    为期二十天的年假结束后,整个朝廷大机器又开始运作。
    上至内阁、六部,下到地方有司、官府,都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值得一提的是,广宁参议孙承宗被召回京师,担任詹事府的左詹事,负责教导五岁的皇长子朱慈燃识字礼仪。
    孙承宗先教皇帝,再教皇长子的传奇经历,倒是成为了百姓和士子们的谈资。
    至于天启皇帝让皇长子五岁就出阁读书的举动,无疑引起了满朝文武的议论。
    因为这几乎就代表着,帝国皇太子大位已定。
    后宫倒是没有什么动静,至少表面上几个妃子之间依旧和睦,年节过后,张嫣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教导朱慈燃。
    至于朱由校,现在也有事没事就去文华殿一趟,看看自己儿子有没有偷懒。
    当年自己偷懒,当爹的自然有当爹的道理,无需多问,可朱慈燃不能这么学。
    还有一个事,最近刘老太妃老是派人来找朱由校,要他抽空去宠幸一下良妃王氏。
    倒不是说朱由校厚此薄彼,而是因为那天封完妃以后,压根就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人。
    毕竟除了一后三妃以外,还有一大堆秀女和嫔妾在守活寡。
    朱由校刚即位那会儿,皇宫里都是千疮百孔,连自己安危都顾不上,哪还有心思老想着怼炮。
    听了刘太妃的话,也是觉得实在对不住那位姑娘。
    王氏从全国秀女中脱颖而出,这么优秀,就为了当自己老婆,而自己却让人家在后宫给自己守了五年的活寡。
    要是多了,也就算了,偏偏只留下一个,让人家在后宫待着多尴尬,多无地自容。
    没说的,朱由校立即给刘太妃回复,说是已经记下这事儿,这个月肯定去宠幸良妃。
    收到这个回复,毕竟君无戏言,刘太妃也就不再催了。
    一直到三月,皇宫内外都没什么大事,各地的百姓和官员们也是按部就班,自己做自己的事。
    直到某一天,山西总督办司的一份密奏,将整个朝廷的注意力都牵扯到了山西。
    第五百七十八章:晋商祸国
    “进来吧。”
    朱由校坐在养心殿上,几个内阁大学士也都被叫来,殿外还是万籁俱寂,灯火暗弱的凌晨。
    说实话,这么早从温暖的坤宁宫被窝里起来,朱由校脑袋有点疼,心情也很差。
    身处高位多年,早学会了隐藏情感,所以看起来还是一副淡淡的样子,让人捉摸不透。
    至于魏广微在内的几名内阁大学士,早起理政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根本没什么感觉。
    话说回来,有明一代的官员们,几乎都起床很早。
    据说皇子出阁读书时,后世早晨五点左右就要郎朗有声,到了这天启一朝,朱由校觉得实在是不人性,就给朱慈燃放宽了时限。
    起码要让自己儿子睡个舒服的好觉,再起来读书不是。
    皇帝的声音稍显疲惫,门外恭候了半个多时辰的锦衣卫千户田尔耕闻言,有些忐忑的走了进去。
    “陛下,太原总督办司有事启奏。”他说道。
    太原总督办司,是整个山西的总督办。
    原本设立督办司,只是因为督促收缴运河关税,后来则发展成了一地一置的锦衣卫机构。
    各省省府设立总督办司,总督办之下,各州、府、县又有分督办司,一体由京师北镇抚司辖制。
    督办司设立以后,主要任务是理清各种地方的苛捐杂税,防止地方官员、藩王胡乱收税。
    除此以外,督办司也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朝廷处理地方官员遇到急务,往往由皇帝下旨北镇抚司,再由北镇抚司通知当地督办司,这样能做到上通下达。
    如米脂知县晏子宾的事,就是朱由校下令许显纯,由督办司经手,在半月内解决了后患。
    当然,如果朝廷有什么新的政令下达,督办司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推行政令的急先锋。
    当年廷议增收运河关税,就曾导致苏州、杭州等地的督办司被商人蛊惑百姓砸毁。
    很多人都以为,砸了督办司衙门,就能阻止朝廷政令的传播,实际上他们错了。
    督办司,不过是朱由校身为皇帝,更好掌控地方的一个手段而已,这样的手段,还有更多。
    所以听了田尔耕的话,朱由校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山西的事,就是自己这个皇帝一手策划。
    说起来还是河套一战虽然获胜,但是军费损失太大,已经对朝廷运转造成影响,所以要把养的猪宰了,做一个资金周转。
    这些“猪”,正是晋商。
    之前解决了范家,但是三年下来,晋商们依然铤而走险,大发国难财,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宰了好处大大的有。
    这次朱由校打算一步到位,彻底解决遗患百年的晋商乱国之事,随即眼色示意继续。
    田尔耕见了上头眼色,诺诺禀道:
    “回陛下,太原总督办司经察,发现晋商有通敌卖国之嫌,还请陛下明断。”
    当这份奏疏被交到朱由校手里时,内阁的阁老们也都各自对视一眼,心中想着皇帝玩这一出的意思。
    在场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尽管朱由校表现得再意外,他们也不会完全相信了。
    君臣之间,如同官官之列,没有完全的信任。
    如果一个皇帝表现出什么态度,连身边的肱骨之臣也会完全相信,甚至没有丝毫的猜测和疑问。
    那么毫无疑问,这个皇帝很失败。
    在这一点上,朱由校留给这些朝廷重臣的感觉便是典型的伴君如伴虎,你永远猜不到这位皇帝看似高兴的心中,是不是波涛汹涌。
    好比这件山西总督办的急奏,一般的官员不会多想,可在内阁的这些老家伙们,心思却十分缜密。
    这会不会是老早之前皇帝的安排?
    天启五年的内阁,不比万历四十七年,这时候进来的,都有自己的本事。
    对于官商一事,个人心中早就明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