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7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我还就不信,你们一点事儿都不出,就算是陈策,又能怎样!”
    ......
    “榆林总兵戴钦,见过陈大帅!”
    戴钦带着一众榆林将门军官,恭恭敬敬侍候在陈策的战马一侧,神情中未见丝毫的怠慢。
    陈策凝眸一望,微微点头,淡淡道:
    “绑了!”
    闻言,戴钦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望着两名虎背熊腰的勇卫营兵卒围拢过来,向后连退几步,避到远处。
    见状,陈策面容微冷,笑道:
    “怎么,我陈策在这,戴钦你敢拒捕吗?”
    闻言,戴钦拒捕的年头刚自心中升腾起来,便就烟消云散,他浑身一颤,任凭勇卫营兵士将自己抓住,大吼道:
    “我可是榆林总兵,汝因何故抓我!”
    “不给个说法,榆林众将门,皆难服众!”
    他刚说完,余者将门子弟,纷纷附和。
    “对!”
    “不给个说法,我等也难以约束部下了!”
    “这到底是你陈策要抓人,还是朝廷下令,若是皇上旨意,为何没有圣旨?莫非是你陈策矫旨…”
    见这个势头,前来的通州士兵纷纷端平长枪,紧握佩刀,连远处的火枪手,也将铳口对准了城头的榆林士兵。
    陈策微微眯起眼睛,环视众人,冷笑: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
    不待他们说话,陈策来到一脸不服不忿的戴钦面前,道:
    “天下武将,半数出自榆林,这是夸张了,但每十名游击将军,三个出自榆林,这总没错。”
    “你戴钦作为榆林总兵,本该约束好部下,带领诸将门为朝廷效力,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正可大展宏图!”
    “可你是怎么做的?”
    说到这,一直语气平缓的陈策,忽然显得有些激动,指着戴钦的鼻子,斥道:
    “纵容部下,在城中肆意妄为,每逢出征,总要沿途烧杀劫掠,为祸地方。官军的名声,已让你们这样的人,给败坏的一干二净!”
    说着,他又环视左右,冷笑:
    “不用五十步笑百步,这种事,你们每个人都做过!”
    “官军这面大旗立起来,是让老百姓看见了觉得安全,而不是让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知道百姓都叫你们什么吗?”
    周围的军将此刻全都静默无言,一声不吭,低着头,也不知在想些什么,是不是还有不服。
    “兵匪——!”
    “耻辱,这是奇耻大辱!!”
    陈策回想起来当时随皇帝出征刚到西南时,当地土民对官军有多抵触,心中就更加痛恨这些滥用权力,欺压百姓的鼠辈。
    那时,因当地土民对官军的抵触很深。
    导致他们宁愿帮助叛军,也不愿为进剿平叛的官军指路,这也直接造成多路深入西南的官军蒙受损失。
    他们或因不熟地势,或因土民故意带错路而陷入叛军重围,再加上援军也不熟悉当地情况,回天乏术,只能白白战死。
    看着大眼瞪小眼的榆林军将们,陈策冷哼一声,收起心思,遥向京师一拱手,正色道:
    “奉旨诛杀奸佞,维护官军荣誉,戴钦,你的死期到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你等的人不会来了
    朱由校说,官军这面大旗,要保住!
    于是,陈策带着他的通州兵来了。
    他明知这极有可能会引起一场暴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亲自赶往榆林,接替孙传庭,完成他在榆林还未完成的事。
    当然,孙传庭临走前那一份奏疏,也极为详尽的阐述了榆林将门遗留下来祸患无穷。
    现在的榆林将门,就如同开国勋戚后代一样,根本没有什么敢战之心,对外怂如狗,对内凶如虎。
    出征打仗,遇见人第一个崩溃的绝对是这帮将门,在地方上闹事的先头军,也一定是他们的部下。
    留下这些将门,百害而无一利。
    不仅会让百姓对官军的信任飞速下滑,而且这些将门作乱一直得不到惩处,也很容易给其余将领一个错误的讯号。
    那就是处置文官很狠,对付带兵的武将,能忍则忍。
    后来自己那便宜弟弟朱由检为什么控制不住将领了,一是因为十几年后,榆林将门系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将领有样学样,纷纷拥兵自保。
    再一个就是朱由检自己一副好牌玩稀烂,听命将领有能力平叛的时候一再拖拉,等这些听命将领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也就没人可以再去处置将门了。
    左良玉虽然不是将门出身,但是这种听调不听宣的派头,他玩的比将门还溜,只要大军在手,朝廷能耐我何?
    充其量,不过是个戴罪立功。
    朱由校知道,若想朝廷有力控制地方,就不能助长这个苗头,西南之役已经证明,现在各地还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听从朝廷调派。
    再加上不断扩充的嫡系勇卫营,还有亲征回来以后,朱由校已在京畿一带建立起威信,朝廷完全有能力直接掐灭这个苗头。
    所以朱由校采纳了孙传庭的建议,趁着全天下都关注杭州兵变的这个节骨眼上,派出得力干将,迅速果断的处理掉这些自恃功高的将门子弟。
    军将之中威望甚高的陈策,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戴钦没有料到,陈策这次来,就是接了朱由校的皇命,将榆林将门遗留下来的祸患彻底铲除。
    现在这个时候,犯没犯事已经不是原因了,就算没有抓到这些将门的任何把柄,陈策也会动手。
    他暗自将手握在佩刀上,话音落地,即转瞬抽出,踏上前两步,运起十二成力气,将尚还来不及反应的戴钦砍死。
    随着人头落地,鲜红的血液自脖颈喷涌而出,榆林的将门们才终于意识到陈策这次是来干什么的。
    他这是要斩尽杀绝,将榆林将门系彻底铲除!
    陈策毕竟是提前准备,一声令下,慷慨陈词,厉数榆林将门子弟诸多不法事,又说此举乃是上承皇命,下顺民心。
    众通州兵士军心振奋,陈策冲上前去,转眼砍翻数名全副武装的榆林军将亲兵,他将佩刀横举,高声道:
    “众将士,虽我平叛!”
    后方火枪手旋即开铳,城头的守军纷纷惨叫,摔落城下。
    大战一触即发,陈策调集部下,分为五路,自各门合围而来,转眼间就是声势浩大的攻城局面。
    陈策再度发挥了在西南之战时面对土司兵的勇猛,神仙士卒,亲领一千骁勇善战的家丁入城斩敌。
    尽管榆林将门反映过来,各调集部下竭力抵抗,但却因为事发突然,而戴钦已死,只得各自为战,被官军逐个击破。
    榆林军一路败退,官军则在陈策的带领下,个个高声喊战,很快就夺下榆林四门,将榆林一系的叛军围堵至城东大营。
    这时,城内见官军自乱,早有异心之人纷纷起乱,打砸市集、抢掠民宅,但陈策及时调遣入城官军维持秩序,捉拿贼首,迅速平定了民乱。
    继而,榆林官府衙门在陈策指示下,派出衙门四处张榜,称朝廷知榆林系将门不法之事,今诸罪并罚,将其一网打尽,绝不姑息。
    张榜一出,城内遂定。
    此时,官军围攻城东叛军大营的战斗业已接近尾声,榆林一系的将官眼见朝廷平乱力度空前,便已知皇帝意志之坚,纷纷请降。
    城中乱兵,各自主将被杀的被杀,请降的请降,也都军心涣散,或作鸟兽散,或是就地扔下刀枪,投降了官军。
    榆林将领打开营门,陈策拥军而入,榆林遂宣告平定。
    不多时,城中集市口。
    这里是平日榆林城中最为繁华之处,如今被陈策选为宣威、斩贼的场所,正有亲兵站在台上,高声宣念:
    “千总张立、韩德等十四人,游击将军童定安等四人,参将于选义、王学书二人,纵容属下,劫掠害民,反叛朝廷。”
    “今天启二年十月,通州总兵陈策奉旨平乱,斩杀此僚,以安民心,以正军法!”
    一声令下,如同丢了魂儿一般的二十名榆林军将,被押到断头台上,由二十个身经百战的亲兵执刀,砍掉了头颅。
    虽然经历大战后的榆林,已不缺乏类似的血腥味,百姓也习以为常。
    但是这二十个人与榆林总兵戴钦的死,却标志着榆林将门的彻底瓦解,还有朝廷整治军将纵兵作乱的决心。
    随着二十颗血淋淋的头颅滚落在地,场中陷入死一般的宁静。
    陈策立在台上,指着下面高声道:
    “这二十个人,只是朝廷整治作乱武将的开始,自今日起,文官犯法,由厂卫缉拿,武将闹事,亦不姑息!”
    “榆林将门,为祸地方久矣!”人群喃喃喧哗,一名士子站了出来,兴奋道:
    “天启皇帝御驾亲征、底定西南,今又剿除榆林将门,为百姓做主,真乃尧舜之主!”
    他这么一带,余的百姓亦全都呼喊起来。
    “尧舜之主!”
    “当今皇上真乃尧舜之主!”
    这般场景,全都被在一旁随军的《京报》太监看在眼里,奋笔疾书地记了下来,不过几日,就将在京报中让全国人民知道。
    ......
    当天晚上,一处幽暗的城中偏巷。
    孤灯摇曳,一人正静静朝士子灯下走来,昏暗的灯光并没有起到照明的效果,反令来者在士子眼中更显神秘。
    等待了半晌的士子自然知道来的是什么人,赶紧迎上前去,谄媚一笑,随口问道:
    “来的,可是陈策陈大帅?”
    是时,夜已昏沉,天地孤寂,周边未闻一鸣,更见不到半个鬼影,来人被士子的话吸引,抬起头静静望了他半晌。
    士子刚觉不对,一柄尖刀便已深深插入他的腹中,又狠狠搅了几下,士子只觉钻心的疼痛,正带走他最后一丝力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