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5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不过魏忠贤却一直都没消停,刚把目光从老对头东林党身上移走,他就盯上了下一个目标。
    即在许显纯带领下的锦衣卫!
    天启二年初,朱由校想到历史上该年在山东发生的所谓“徐鸿儒起义”,派许显纯亲自下到山东督办司彻查。
    为的,就是消灭其与萌芽之中。
    可凡是都有后果,许显纯下去了,几个月的功夫,原本该在历史上“起义”的白莲教领袖们,一个个全都提前伏了法。
    只剩下一个徐鸿儒,被锦衣卫特意留在山东还没办。
    这些事下来,督办司在地方上的实权也就愈发加大,与两年前刚刚加增沿河关税时,又不可同日而语。
    锦衣卫的壮大,不可避免的受到东厂番子的注意。
    魏忠贤很快就注意到了许显纯,这位与先前刘侨作风截然不同的锦衣卫指挥使。
    刘侨性格懦弱,行事谨慎、小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有重大事务,除非朱由校明旨严令,他才敢率队出马拿人。
    对这个人,魏忠贤是一点儿担心也没有的。
    许显纯不同,此人心狠手辣,善于揣度圣意
    许显纯执掌锦衣卫方才一载,锦衣卫的各地督办司,几乎就要与东厂的各处分署,分庭抗礼。
    而天启皇帝,居然把肃清山东白莲教这种大事,交付给了督办司,这让魏忠贤心生疑影。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可不行…
    许显纯为什么留着徐鸿儒迟迟不去清剿,别人可能不知道,魏忠贤一听,就冷笑起来。
    “本督还不明白他那点小九九。”
    “这许显纯哪,是想用这个,讨好山东一带的文官、武将,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那…我们如何应对?”傅应星也察觉到危机,沉声道:“总不能看着从前的孙子们,一步步骑在自己头上吧?”
    “呵——”魏忠贤不屑地轻笑一声,冷哼:“放心,有本督在,许显纯永远只能是下边的那个!”
    “你先到山东去一趟,和他碰碰头,免得这姓许的太飘!”
    “舅舅既如此说,侄子也就放心了,我这就找几个得力的档头,亲自到山东走一趟。”
    傅应星说完,转身即走。
    待他离去,魏忠贤将身子藏在黑暗的角落中,伴随着灯光骤灭,传出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尖笑声。
    ......
    清明节,宫人们从各宫、各局汇至内监衙门,领取备用的衣物,还有清明节朝廷下发的米面等福利补贴。
    坤宁宫的女官徐氏,捧着自己的东西,正高高兴兴的往回走。
    由于各宫的宫娥、太监们都来了,沿途路上,便也听到近来的很多风言风语。
    一名坤宁宫掌灯侍女从后拉扯着她,说道:
    “姐姐可知道,外面都说我们什么?”
    “都说什么——”徐氏比量着新发的漂亮衣物,连头也没回,脚下依旧在小步小步走着。
    那掌灯侍女还没来得及说话,正从身旁走过一排宫人,瞧来的方向,该是西六宫的。
    带她们稍走远些,掌灯侍女便压低声音道:
    “她们一直就说皇爷向来偏袒中宫,中宫嫡子,又说我们是鸡犬升天!”
    徐氏一怔,随即笑道:
    “此言不虚,你我可不就是鸡犬嘛?”
    掌灯侍女有些不服,眼珠在眼眶中一转,即又问道:
    “我们是鸡犬,娘娘是什么,陛下又是什么?”
    徐氏自然听出她这话中引战的意思,便转过头,不悦道:
    “你快少说几句吧,少张扬,皇子刚刚降世,这节骨眼上,可别为娘娘招惹祸事。”
    ......
    掌灯侍女所言,涉及内宫、廷外两件大事。
    天启元年时,天启皇帝亲征西南,到洛阳时颁下圣旨,推行宗室限禄法,严格限制宗室子弟以“造人”为借口,向朝廷索要俸禄。
    当时,因为皇帝是带着兵去的。
    颁行新法的时候,没有任何宗室多说了一个不字,等西南大捷带来的轰动逐渐消散,宗室们开始闹了。
    一年过去,宗室子弟们的不满愈发高涨,就在半个月以前,以福王朱常洵为首,在洛阳闹了一出强抢府库银为俸禄的戏码。
    这个事参与的宗室还不少,不是一股脑全给砍了或者强行镇压下去就行的,近来,朱由校正为此烦心。
    正巧,袁崇焕在沈阳打了个大胜仗,据说还一炮击伤了努尔哈赤。
    本来吧,沈阳被建奴来来回回打了几次,贺世贤等几员大将战死,已经成了明、金双方拉锯的焦点。
    每次,后金都是等你眼看着要修好,然后大举进攻来破坏一番,抢掠而走。
    而为了保证辽阳的安全,进一步守住广柔的辽沈平原,熊廷弼也不能放弃沈阳。
    这样一来,原本是军事重镇的沈阳,就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想去。
    朱由校把袁崇焕扔过去,也是打着守住稳赚,守不住也不赔的心思。
    没想到,这小子脸皮居然这么厚。
    先不说击伤努尔哈赤是不是真的,袁崇焕以此为功,在奏疏上索要宁远军赏银,却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顺带着,他又把去年朝廷驳回的“宁锦防线”又给提了出来。
    朱由校是真的服,不每年坑自己几百上千万两的银子,袁崇焕就不死心?
    可是眼下,除了袁崇焕死在沈阳朱由校不觉得心疼以外,其余派谁去要是战死了,对朝廷都是一个损失。
    对袁崇焕,朱由校虽然烦,暂时还真就得受着。
    至于福王朱常洵,那更不是轻易能动的。
    朱常洵相当于万历皇爷爷给自己养的和珅,得慢慢宰,缺钱了就宰一波。
    直接拎出来杀了吃肉,可能肉吃不到,却激起到全天的猪来造反。
    第一百九十五章:朕怕他们不够砍!
    这天紫禁城里的风刮的恰到好处,宫里的桃花被吹落一片,这风景虽然不错,可直殿监的宫人们却都遭了秧。
    上边在落,下头赶紧扫着…
    宫人们正在各宫忙活,西暖阁前,忽然跳出一只蓝猫,它望着顾不上撵自己的人类,睫毛抖了抖,忽然窜入桃花林中消失不见。
    西暖阁前,这幕宁静,却被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打破。
    去年,朱由校在都监府外,又秘密成立了较事府,属东厂、锦衣卫之外,专为皇帝传递情报。
    一名较事快步走入西暖阁,跪在朱由校面前,手中捧着较为详尽的边关塘报。
    自辽地带回的一身寒气早已消散,可这名在奴兵面前尚能保持镇静的较事,此刻却尤为紧张,浑身都在不可见闻的轻微颤抖。
    天启皇帝眼眸的逐渐深沉,让他避无可避。
    顷刻间,一颗滚烫的汗珠滑落在地,西暖阁中的寂静,似乎使这一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这名较事还是第一回如此近距离的面见皇帝,只是闷头等待,连头也不敢抬一眼,更遑论与皇帝对视了。
    看罢塘报,朱由校轻哼一声,眉头轻蹙了一下。
    却见他将较事艰难带回的塘报消息掷于足下,带着尚未睡醒般的懒散之意,淡淡说了句:
    “天气燥热,你晒着光,离朕近些,凉快凉快。”
    “谢、谢陛下——!”
    较事慌忙谢恩,顺手擦了下额头的热汗,膝行两步,又从手中取出一份洛阳某宗室的告密文书。
    他将这份文书托举至朱由校触手可及之处,依旧垂首望地,不敢窥视天颜。
    此刻,手上这份几两重的文书,好似千斤。
    几息之后,较事听得头上衣袂窣窣,双手奉着的文书被人拿去,一瞬间觉得如释重负,舒泰地松了口气。
    朱由校看着这份秘密文书,微瞥一眼,却发现那名低着头的较事,双手布满冻疮,遂问:
    “你叫什么名字?”
    较事微微抬头,仍不敢直视上颜,低眉道:
    “回陛下,小人金应魁,天启元年奉命前往辽地担任较事,至今归京统有一载有余光阴。”
    “朕早就听说,这般苦差,若不是得了皇命,你们谁也不愿去做,辛苦你们了。”
    朱由校话说的平平淡淡,但这听在金应魁耳中,却是一年多以来,最大的肯定。
    老大个汉子,一时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奴酋自退走沈阳,下了一道严令,要向各地汉人征收此番征战之军粮,各地汉人无谷或是不给的,都被他们屠戮一空…”
    “小人幼时,常听来往行商描绘:说辽左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家给人足,都鄙廪庚皆满,货贿羡斥。”
    “可此番担任较事,潜行出关,却只见田园荒芜、庐舍残破,遍地尸骨!”
    “陛下,现在的辽地,已是百业凋零的人间地狱了!”
    这名较事说得激动起来,一时间居然忘了面对的是皇帝,放下了最开始的恐惧,满腔只是对建虏的仇恨。
    这较事的想法,正说明了现在这个年代,汉人与女真人之间有我没你、有你没我,无可调和的血海深仇。
    朱由校没什么恼怒,想起方才塘报上的数据,叹了口气,云淡风轻似的道
    “辽左兴兵十余年,辽民被后金屠杀的不计其数,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这是朝廷灭虏不力…也是朕之过…”
    “朕早晚要亲自驾马冲进赫图阿拉,这些年来,奴贼如何屠戮我汉人的,朕皆要原数奉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