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7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若辽东已经稳定下来,朝廷回头对付西南,我安、奢两家能否敌得过朝廷大军,这还是两说。
    还是等奢崇明先起,观情况而定。
    想了半晌,安邦彦才下定决心,将已经捏得皱巴巴的文书扶平,交到下属手上,道:
    “回复徐可求,我安邦彦不是那不明事理之人,然普世所被掠,宣慰司人言可畏,便是我、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这事儿,官兵不给个说法,实难出兵!”
    ......
    “禀抚台,赤水卫都司周敦吉率千余官军,以贡马不多为由,率千余官军,劫了水西安家的普世所寨!”
    当这条消息传进耳朵里的时候,贵州巡抚李枟只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这个周敦吉,他这是要干什么?”
    李枟,字长孺,浙江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广东盐法佥事、山东参议、陕西提学副使等职。
    万历四十八年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川东等地方政务、军务。
    先前辽东虏患猖獗,内阁拟定征调西南各省明军援辽,奢崇明上疏自请后,安邦彦紧随其后。
    那时起,李枟就觉得事情蹊跷。
    前几日,朱由校密谕下达至川、贵各省,李枟即言词拒绝安邦彦率兵进贵阳城,勒令他回那威官寨等待。
    “时下,土司与卫所田地互相兼并严重,卫所军备荒弛,情况不容乐观哪…”
    正在李枟蹙眉看着塘报时,巡按御史史永安也长叹口气说道。
    听了这话,李枟放下塘报,气息尚显平缓。
    “贵阳城中,还有多少兵员?”
    史永安愁眉不展,道:
    “标兵、民勇、衙役、卫所兵全都算上,不足三千人,这个数量,一旦水西安家有反心,贵阳危矣…”
    实际上,李枟早在去年就已发觉安家有反意,屡向朝廷表明事态紧急,然当时内阁首辅之位悬而未决,并没有回复。
    朝廷正深陷辽事及党争,这份奏疏直到现在,都被堆积在陈年旧疏中,朱由校一直没见到。
    在那之后,李枟又上疏,请求增加贵州的粮饷,以振军备。
    然而,粮饷没到,却被当时还在左都御史任上的高攀龙弹劾他贪赃枉法。
    随即,深陷舆论漩涡的李枟上疏请辞。
    内阁这次行动很快,上任为首辅的叶向高召阁臣定议,允许其离职,以东林党人王三善代为巡抚。
    王三善尚未到任办理职务交接,李枟仍暂时主政贵州,但是却在这时,发生了赤水卫官军屠掠普世所这么一出。
    李枟心中难受,这事儿一起,只怕朝堂又该对自己争相弹劾,想脱身都难!
    不过眼下,他当务之急是稳住贵州形势。
    “自今日起,关闭贵阳城门,征募新军。”
    听了李枟的话,史永安苦笑一声,道:“哪还有什么粮饷来募军…”
    “我的抚台大人!您四下去看看,就连这两千多人的粮饷,都拖欠几个月了!”
    “请粮奏疏束之高阁,朝廷远水救不了近火,情况不容乐观!”
    李枟思虑半晌,当机立断。
    “速速派人出贵州,向云南、湖广借贷十万两白银,用来募兵、存粮,我料那水西安家早晚必反。”
    说着,李枟冷笑几声。
    “可笑那四川巡抚徐可求,接了皇上的密谕,竟还将心思打到了安邦彦的头上。”
    “他向水西安家借兵守重庆,如意算盘打得好哇!”
    “这么一来,皇上发密谕提防两家造反的事儿,就相当于告诉给奢崇明知道了!”
    “永宁奢家之反,怕就在这几日。”
    史永安尚还没想到这么长远,闻言,他也是惊声起身,来回踱步,片刻后才道:
    “山、陕等地大旱连年,庄稼颗粒无收,此时若安、奢两家造反,西南可就乱套了。”
    “西南一乱,朝廷必要征调各省兵马围剿,届时中原官军就将一空,若山、陕再起什么灾祸,又要从哪调兵?”
    “江南的兵可调不动,只能从山东调!”
    李枟冷笑不止。
    “山东近来白莲妖教,蛊惑民心,比我贵州更甚!袁可立就任登莱后,虽然有所改观,但弹压重兵,岂又能轻动?”
    两人这么一分析,顿时愈发心惊肉跳,都觉得不能再继续胡想下去。
    李枟拍案道:“就按我说的,派人到云南、湖广借贷,能借多少借多少!”
    “我不管徐可求打算在四川怎么办,只要我还在任一日,这贵阳城就必须竖着大明的旗帜!”
    ......
    借贷的消息一传到云南、湖广,当地的官员们就开起了小会。
    借银子?
    你丫张口就要借十万两,怎么不考虑考虑,我们自己的粮饷也快发不起了,上哪给你搞这么银子救急。
    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贵州土司有矛盾,抚定不易,但你也不能这么狮子大开口。
    最后的结果,要银子没有,要命当然也不给!
    李枟筹银无门,到处吃闭门羹,最后还是西南总督鲁钦将朝廷发下来的军饷,拨了一些给贵州。
    不多,只有四万两。
    拿到银子后,李枟与史永安随即开始大刀阔斧的整肃军备,先补发了几个月积欠的贵州各卫明军粮饷,以提振军心。
    又募兵四千余人,购米两万石,提前收拢汉人百姓进城,存备战守器具,皆存于贵阳城内,以防水西安家忽然造反。
    这时,贵阳城内的明军数量已达七千人,加上各卫明军被调入城内,逐渐接近万人。
    李枟发下新的器械,使明军整肃一新,但紧接着,坏消息来了。
    却是被阻拦在重庆城外的奢崇明首先率奢军造反,围攻重庆,徐可求抵挡不住,苦求增援。
    没有几日,西南总督鲁钦集结各省大军,总计十二万人,兵分六路,齐头并进。
    由于朱由校密旨及时,在奢崇明造反之初,明军就已经由一位大将统领,在战略上包围了重庆城外的叛军。
    几日后,鲁钦的军令也飞马传至贵阳。
    檄令贵阳总兵张彦芳、都司许成名二人率部先援重庆,以解燃眉之急。
    李枟虽有拒绝之心,但对总督的檄令,他一地巡抚也是多说无益。
    至于张彦芳、许成名这两名将官,接到军令后则没有任何犹豫,即率本部三千人马奔出贵阳,自遵义、绥阳,作为先锋军进入四川。
    第九十七章:是金子总会发光
    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于四川造反,手下土司号称有八万大军,朝廷以鲁钦为总督,动员了四个省的官军前去围剿。
    消息扩散四方,京师震动。
    一日晚,张嫣在宫中苦等朱由校不到,又没接到消息,便带了几名贴身宫娥,打算到庭院里散散心。
    到了坤宁宫外的庭院,张嫣扬起眸子,迎风嗅了嗅,却是闻见了若有若无的硝石味儿。
    随即,她微微蹙眉。
    这时,掌事宫女艾氏带着几个小太监回来,刚到院前,就眉开眼笑地道:
    “娘娘,皇上今晚不来啦!托奴婢给您带了这个解闷。”
    张嫣闪亮的眸子略微一黯,即静静点头。
    艾氏也瞅见皇后有些不开心,忙招呼小太监将皇帝送来的东西摆好位置,然后在空旷的庭院中点上。
    伴随着宫人们惊奇地欢笑声,烟火以无尽、深邃的夜空为幕布,陡然升空。
    然后炸裂、粉身碎骨,又坠落而下,在那一片的色彩斑斓中,终化为虚无。
    这一番转瞬而逝的璀璨,也不是寻常人家能见到的景色,宫人们仍在兴高采烈地谈论。
    张嫣心中所想的,却截然不同。
    不知为何,她看见这番烟火后第一个念想到的,就是广宁那因战火而覆灭的千家万户。
    累累尸骨,千万冤魂,只怕再过上十年、百年,都消散不尽。
    想到这里,张嫣复又摇头,轻笑一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跟着朱由校耳濡目染的,作为帝国皇后的她,也不再去看那些儒家经义,关心起民生疾苦来了。
    想到这,张嫣轻叹一声,想起来,今日倒是许久以来,皇帝说要来但是头一回食言。
    想是…国家出了什么大事?
    最近,皇帝忙碌异常,经常夜宿西暖阁,顾不上去南海子骑马,上次说要去见见京内他的那三个叔叔,也没了空闲。
    这烟火是今年鳌山灯会时未用尽的,一部分受了潮。
    应该是叫魏忠贤从内库里找来,送给自己解闷的,哼,姑且就先原谅皇帝了。
    张嫣识得大体,这个小性子,她还是不会去使的。
    这时候,艾氏上来搓着手,意犹未尽地道:
    “娘娘,都完了,魏公公也说了,找到这些,颇费了一番力气。”
    随即,张嫣的目光随着烟火彻底熄灭而黯淡下来,心中也知道,今夜皇帝是不会来了。
    “我要是也会飞就好了。”
    听皇后声音闷闷地说了这话,艾宫女也有些意外,还未等她回应,皇后就回坤宁宫去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