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4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想着这些,朱由校负手缓缓踱步过去,绕着她开始上下打量。
    见皇帝眼光与自己一样,刘太妃心中更加欢喜,望向朱由校道:“皇帝,你也瞅瞅,可满意吗?”
    朱由校没有回话,只是静静看着这名女子,问:“你叫什么名儿?”
    女子嘴唇微启,行了一礼,轻声说道:
    “回皇上,民女姓张,名嫣,小字宝珠,父张国纪为开封府祥符县人。”
    张嫣,果真是她!
    朱由校心中更加高兴,好奇地绕着她转了两圈,似乎想要顷刻间就将这历史上著名的贤后、艳后知道个遍。
    倏地,他又问:
    “你在家中时,都常做些什么?”
    张嫣双手揣于胸前,克己守礼,一丝不苟地禀道:“回皇上,民女日惟练习女红,或览诗书而已。”
    朱由校点了点头,再度绕着她转了一拳,最后停在身前。
    余的两名选妃王氏与段氏,虽都是静静站立不动,心中却是对张嫣羡慕又嫉妒。
    她们与几十名秀女都在这宫里,皇上一个不瞧,却盯着这张嫣一个劲的看。
    先是,选三时,刘太妃对张嫣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再是,朱由校来储秀宫钦点皇后,对于张嫣的宠爱与好奇,更加被所有人看了个清楚、明白。
    看起来,这大明朝皇后,似乎已经定下了。
    盯了她半晌,朱由校忽然想起自己这些时日看过的一本书,问道:
    “你说你在家阅览诗书,那朕问你,《岳飞破虏东窗记》,你可听过、看过吗?”
    张嫣抬起头,举止仍不失端丽,只是对朱由校淡淡扫了一眼,复又垂眸,轻声回道:
    “妾常读《史记》、《大学》。”
    “这些书有什么用?”
    闻言,朱由校微微皱眉,心道这张嫣看来还需要朕来亲手调教才行。
    不然,可就要成后宫里的“女先生”,成天给朕上课了。
    这两位一问一答,怕是已经情投意合,情谊绵绵,众宫人远远看着,只觉得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金童玉女。
    不过朱由校接下来的话,却并没有起初他表现出的那样十分满意。
    只见他转过身去,淡淡说道:
    “尚可。”
    朱由校这两个字一出,天启王朝中宫至此确立,皇后位定,只待来日大婚,普天同庆。
    ......
    天启元年四月,民女张嫣被皇帝朱由校钦点为皇后,顺天府大兴县王氏,被册为良妃,南京鹰扬卫段氏,被册为纯妃。
    除此三女外,因在西暖阁受幸而孕的童静儿,以宫娥之身得福,苦尽甘来,被册为裕妃。
    第六十一章:献俘
    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六礼后,四月二十日,朱由校下诏,正式册立大明皇后张氏。
    同时,张嫣的父亲张国纪被封为“国丈”、太康伯,锦衣卫前往河南将其接入京师瞻仰。
    诏曰:
    “朕唯君统天下以为家后,辅一人而正内。”
    “朕以冲龄嗣继宝历,唯宗祧重计,夙夜祗念兹者。尊承皇考诏命,特谕所司简求令淑作配。”
    “朕躬是用,祗告天地、祖宗。于天启元年四月二十日,册立张氏为皇后,正中闱而奉九庙,师六壶以式万方,茂开祚胤之祥,丕衍邦家之庆。”
    “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
    河南,雨后初晴。
    千余人数的仪仗队锣鼓喧天,以身着大红飞鱼服的百余锦衣卫扈从两侧,高调走入祥符县地界。
    最后,这支来自京师的队伍,停在了一座不起眼的小木屋外,百姓越聚越多,都是不明所以,窃窃私语。
    这时,一名锦衣卫千户上前敲门,高声道:
    “皇上有旨,册尔长女张氏为皇后,这里可是“国丈”太康伯,张国纪的家?”
    不多时,一个小老头慌忙迎了出来。
    县衙早早接到本县女被皇帝钦点为皇后的消息,甚为重视,出动了全部差役、兵丁,于官道两侧护卫。
    如此大的阵仗,自然吸引百姓们争相来观。
    “啊呀!”一名扛着锄头的农民张大了嘴巴,不敢相信地说道:“老张的女儿被选成皇后,一步登天了!”
    “我早就和你说,宝珠有富贵之相,必不会与我们一样,一直待在这小小的县里。”一个妇人也道。
    “祥符县居然出了本朝的皇后…”县官更夸张,看他喜极而泣,居然比张国纪还要激动。
    张国纪痴痴望着后面长长布满整条街的队伍,心知这都是来接自己的,喜笑颜开道:
    “快请,快请进来!”
    “不必了,你且收拾收拾,随我们入京吧!”锦衣卫千户笑道:“皇上看中了你家女儿,已准备了三间大院,你能到京里享福了!”
    “享福,我能享福了…”
    张国纪复述一句,呆若木鸡,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
    ......
    河南祥符县监生张国纪因女得福,为大明国丈,远近震动,邻里乡亲们都是又羡又恨。
    很多人听了这个消息,都是努力耕耘起来,恨不能生出个好女儿,好在日后光宗耀祖!
    此刻在京师,百官接了皇帝谕令,特赶来承天门楼下侍立。
    他们等了半个时辰,被冷风吹了半个时辰,现在已经颇有微词,低声私语起来。
    皇帝喊他们来,自己却没到,这是什么道理?
    没过多久,伴着楼上突然间响起的凯乐,朱由校身着常服登楼而坐。
    与此同时,街角出现了一队大步前进的兵士。
    这批兵士,个个身上都是杀气腾腾,比起戚金编训出来的勇卫营,还要多出一副桀骜不训的气质来。
    伴着激昂的承天门司乐凯歌,东江军的将士们满心骄傲,引俘虏百余名自东华门入场。
    他们昂头阔步,站定在承天门之南的兵杖外。
    须臾,一名身着制式甲胄的军将跨步上前,向端坐于楼上的皇帝高声禀道:
    “臣镇江参将陈继盛,奉总兵官毛文龙之命,将镇江一战所获的百余虏酋献入京师!”
    “镇江一战,将士用命,皆因我等愿为皇上效死!”
    “皇上万岁,大明万岁!”
    话音落地,一众东江军将校全都放下手中刀枪,齐声喊道:“皇上万岁,大明万岁!”
    朱由校大笑几声,道:“东江军勇猛,平身!”
    陈继盛起身,向后一招手,大声道:“带虏酋!”
    百官闻言皆向后一望,看见东江军兵士们正押着一批俘虏缓缓而来。
    这批俘虏每囚一镣,又各有一块开有大圆孔的红布、红巾穿过头颅,遮胸覆背。
    不用下令,东江军兵士们将俘虏头上盖巾一一取下,让他们见识到大明京师雄伟后,再将他们按跪于御道。
    “跪!”
    看见这些生性凶残,脑后梳着辫子的建虏样子,百官皆是一惊,甚至有人已经吓得不轻,作势欲逃。
    却见,一名东江军兵士发现手中建虏欲动,两肘当即向他脑上狠狠一垂,将其稳稳压于身下。
    那建虏咬着牙,挣脱更加厉害。
    东江军兵士心中知道皇帝看着,更不敢让他动弹分毫,即在百官面前抽出刀来,毫不犹豫,直接切下他两根手指。
    伴着一声惨叫,两飙鲜血狂射而出,且听那东江兵士恶狠狠向虏酋喝道:
    “奴贼,见了皇帝,还敢放肆!!”
    闻见空气中的血腥味,周围文官们个个心惊胆颤,面色惨白。
    朱由校居高临下,见这批建虏被东江军兵士死死按住,一个个不服不忿,但又完全挣脱不开,心中更是觉得畅快。
    “都让开,朕要下去!”朱由校一时兴起,起身作势欲下楼亲自去看。
    “皇上三思!”高攀龙挺身而出,道:“皇上万金之躯,万一出了什么以外,那该如何是好?”
    闻言,朱由校脸上的欣喜顷刻间消散,冷冷问道:“高爱卿,这是在哪儿?”
    高攀龙四目相对,方才见到建虏时的害怕之情全然不见,大声道:“是在京师。”
    “高爱卿既然知道这是在大明的京师,那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朱由校在魏忠贤的紧紧跟随下,边下楼边道:
    “这些边疆将士,用性命将建虏抓到京师,朕若连看都不敢看,那还有什么资格做他们的皇帝!?”
    高攀龙还不待回话,朱由校已经走下承天门,飞快的来到陈继盛面前。
    陈继盛也没想到皇帝会亲自下来,他怔怔望着朱由校,呆了半晌,方才回过神来,慌忙的跪下行礼。
    跪到一半,朱由校将他扶住,道:“此番献俘大典,朕不仅是为东江军而办,朕是为天下武人而办!”
    “多年来,你们就算饭吃不饱,衣穿不暖,也还是世代守在那边疆苦寒之地,与建虏以命搏命!”
    “朕不懂,你们为何要这样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