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13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他统治期间,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也是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一个混入长安聚会的细作,点明了唐皇的身份。
    这个细作是明朝的锦衣卫成员,被张华招募后,成为张华的爪牙,前去长安打探情报,混入长安聚会,在此地见到了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姚崇。
    细作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潜入,往往以简单的方式混入其中。
    这个锦衣卫在推算唐玄宗、姚崇等人的年龄、身体状况。
    这些不起眼的情报其实很重要。
    比如说,年轻气盛的唐玄宗,与年迈的唐玄宗,表现出来的统治力完全不同。
    年轻的君主,更加倾向于扩张,老迈的君主,倾向于稳重保守。
    君主也是人,不年轻气盛叫做年轻人吗?
    眼前的唐玄宗,年纪三旬往上,精力明显处于巅峰时期,所以大唐势力扩张的势头很猛!
    “巅峰时期的唐玄宗啊,乃是仅次于李世民的唐皇。”
    除了张华派出的锦衣卫以外,还有其他势力的细作混在长安聚会的文人之中,在暗中观察唐皇玄宗。
    巅峰时期的唐玄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开创开元盛世,长安成为世界的中心,他的眼界和手腕,都在第一梯队的帝皇之中。
    唐玄宗凭借唐皇的影响力,招募大唐的班底,成为秦川霸主。
    “不过,大唐必定亡于我们之手。”
    这些细作都在图谋唐玄宗。
    唐玄宗身边有诸多禁卫军,还有六扇门的捕快混在人群之中,想要刺杀唐玄宗,无疑痴人说梦。
    这些细作只是来探查唐玄宗的虚实。
    “参见陛下!”
    在场的文人纷纷向唐玄宗行礼。
    整个大唐,知名度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的皇帝,只有天可汗李世民和唯一女帝武则天。
    李世民和武则天不在秦川,那么唐玄宗就是大唐的掌门人。
    “平身。”
    唐玄宗风头正盛,意气风发,袖子一挥,众多士人这才起身。
    唐玄宗到来,更是强化了这群文人对大唐势力的好感,向唐玄宗自荐,唐玄宗在宰相姚崇的辅助下,一一任用这些文人。
    这也是唐玄宗的目的之一,将天下英才,一网打尽。
    匈奴汉国的临晋镇,汉王刘渊召集十二部匈奴骑兵,以及三万汉军,准备南下渭水,攻取华阴。
    大唐势力举行长安聚会,招揽文臣,一片歌舞升平,但前线可不太平。
    第一年的混战,秦川百姓死伤数以百万计。
    而且各个势力还在持续混战。
    “唐皇李隆基未免太过自满了。明明是乱世,却搞什么长安聚会。待我攻灭华阴,再破长安。”
    汉王刘渊带领匈奴汉国众将,登上拜将台,清点兵马。
    下方兵马数万,营地连绵不绝,刘渊雄姿英发,志在天下。
    “十二部匈奴,可出骑兵四万人。”
    “汉人可组成三万汉军。”
    “凤凰镇的唐军大将契苾何力,已决意出兵两万,从西面攻打华阴县的华山镇。”
    “大唐竟然只出两万兵马,看来唐军对自己过于自信。满遭损,谦受益,他们会因此吃亏。但朕不会松懈。留一万人守城,其余六万兵马,随我南下。”
    刘渊压榨投靠自己的十二部匈奴,让全民皆兵的匈奴人出兵四万。
    刘渊虽然自称汉王,不过匈奴人还是汉国的主力。
    汉人更加倾向于种田,提供粮草,而匈奴人负责打仗。
    统帅汉国三万汉军的是一个光头武将,脸上有可怖的刀疤,从眼角一直延伸至侧颈,表情看上去异常狰狞。
    这个武将虎背熊腰,背着鬼头大刀,凶神恶煞。
    “王弥,封为征南大将军,统帅汉军,与朕南下!”
    刘渊看向这个凶狠的光头武将。
    王弥抱拳道:“末将必定不负所望!”
    刘渊又任命刘聪、刘曜统领四万匈奴骑兵。
    匈奴汉国,一共出动三万五千名匈奴骑兵、两万五千名汉军,留下五千匈奴骑兵和五千汉军守城。
    不仅如此,刘渊又征发5万民夫,运输粮草。
    刘渊的匈奴汉国班底,来自五胡乱华时期。
    那个时代相当黑暗,烽火连天,以人为两脚羊,穷兵黩武的程度更加严重,因此才会诞生乞活军这种集团。
    乞活军本质只是并州流民而已。
    刘渊六十万人口,硬是压榨出了七万兵力和五万民夫,准备一举攻灭张华的华阴县。
    相当于每五个人口,就有一人参战!
    除了老幼妇孺,几乎所有壮丁,都被刘渊调动。
    另外,刘渊调用马车、牛车、独轮车数千辆,运输粮草辎重。
    刘渊望着延绵几十里的大军,意气风发,仿佛回到五胡乱华的混乱时代。
    一度,刘渊有希望灭掉晋朝,重建汉朝。
    可惜,刘渊在称帝以后不久,就此病故。
    而来到这个世界,刘渊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
    六万大军加上五万民夫,这种兵力,在秦川已经算是大势力才能调用的力量。
    “陛下,夏军渡过渭河,在渭北驻营!”
    匈奴人的前哨来向刘渊传来军情。
    刘渊瞬间变脸。
    张华不按常理出牌。
    张华在关中的人口和兵力,不如刘渊,原本刘渊以为张华会处于守势,但张华竟然带兵渡过渭水,主动进入刘渊的匈奴汉国。
    “他这是要做什么?真当自己是韩信再世,背水一战吗?”
    刘渊愣住了好一会儿,这才开始琢磨张华的意图。
    张华主动出兵,反而将刘渊整不会了。
    “张华带了多少人渡河?”
    “人数不详。”
    “我有六万大军,张华只有少量兵马,优势在我。”
    刘渊还是想不明白。
    “父王,既然这个张华主动渡河,那么孩儿愿带兵,全灭其主力。”
    刘聪上次败给冯异,这次主动请战,要拿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当垫脚石。
    击败云台二十八将,才能证明自己是一流武将。
    “朕御驾亲征。”
    刘渊脸色铁青。
    他始终想不明白张华为何敢主动北上,认为受到了羞辱,于是主动率领六万大军南下。
    渭水以北,张华率领三万大军渡河,进入匈奴汉国的地盘,背靠渭水列阵。
    张华拜阎象为讨伐匈奴汉国的军师。
    袁术没有完全使用的主簿,受到张华重视。
    阎象提出背水一战之计,张华的三万人无法撤退,只能背水一战。
    大军处于背水一战状态,可以保持高昂的士气和韧性。
    但背水一战如果无法取胜,那么会全军覆没。
    因此,背水一战是极其凶险的战术。
    张华相信各个谋士和武将的能力,采取凶险的战术。
    如果只是防守,面对匈奴汉国的刘渊和唐军的契苾何力,其实更加难受。
    不如主动出兵,对付实力雄厚的刘渊。
    三万对六万,非常考验张华这边武将的大心脏。
    冯异靠着树干,用小刀削木雕,表情平静,在惨烈的大战开始之前,似乎没有受到影响,保持心态的平静。
    张华的大军集结在渭水曲折之地,此地河道弯曲,张华可以凭借河水来掩护更多方向,缓解兵力不足的问题。
    土地泥泞,芦苇丛生,北风呼呼,芦苇丛摇晃。
    “这种地方真是要命。”
    陈咬金带兵藏在芦苇丛中,军士不满,皮肤因为被芦苇刮到而瘙痒,再加上河滩潮湿,蚊虫众多,更是难受。
    程咬金也不住挠痒:“大伙都忍着点,等击败敌军,各有封赏。”
    牛进达在程咬金的麾下担任副将,背着一把大刀,伏在与人齐高的芦苇丛中,耐心地当上伏地魔。
    程咬金、牛进达带兵埋伏在左侧,黄忠带兵埋伏在右侧。
    两支兵马都藏身在芦苇丛中,作为奇兵。
    张华和李绩,在正面诱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