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锁东宫(双重生) 第5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书开篇讲的是高僧游历世间,行至南阳国,在普光寺讲经时偶然结识一名女子。
    女子久居寺院,无人知晓她的真实身份,寺院主持知道隐情也不肯透露。高僧在普光寺停留半个月便要离去,不料女子竟然跟着他一直行到南淮。
    二人在不知不觉间萌生了情愫。
    高僧确定心意后向女子坦白自己是靖国国师,虽剃了发穿着僧袍顶着高僧的名头,实际上并未真正出家,若是女子愿意,他愿意蓄发还俗迎娶女子做正妻,女子答应了下来。
    只是,无论高僧怎么追问,女子都不肯说出自己的身世。
    二人在游历途中拜了淮江敬了阳山,女子说拜了天地便是夫妻,愿和高僧行夫妻之实。
    一切水到渠成,可高僧怎么也没料到,促成夫妻之实的第二天,女子便悄然离开了他,不知去向。
    高僧痛苦数月,终究接受了这黄粱一梦般的情爱已成往事,从此后也算彻底看淡红尘,真正做了出家人。
    许多年以后高僧才知道,那女子是南阳国皇帝的私生女,一直养在普光寺是为了有朝一日送往别国和亲。
    公主从普光寺中逃出来,与他做了半年夫妻,仅仅是为了逃脱和亲的命运。
    高僧很想问一问公主,为什么是他?
    很快也就明白了,因为他并非南阳国人,南阳国皇帝得知公主失贞不能和亲必然震怒,却不能肆意发落了他。
    公主对他有过真心吗?
    在接回谷梁赭的那一刻,他得到了答案。
    那一夜竟然让公主有了身孕,非但如此,她还坚持将孩子生了下来。若她从未动过真心,又怎会顶着皇室巨大的压力坚持生下这个孩子,以命相护?
    若她不曾动过真心,便不会临危之际千里迢迢想办法把孩子送来靖国。
    高僧收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只能以师徒相称。
    高僧便是前国师杨信承。
    “杨信承与谷梁赭当真是父子关系。”戚铃兰想起先前在护国寺时见到杨信承,那时她就有了这种猜想,只是到今日才看到背后一切的故事。
    可谷梁赭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自己父母的话本?
    陆之珩指了指书页,说:“再往下看。”
    戚铃兰依言又往后翻了翻,面上神情渐渐由疑惑转为诧异、惊骇。
    后面的故事,竟然是她和陆之珩前世发生的事情,就连东宫内院之中的情境都详细地写在这本“话本”里。
    起初她一行一行的看,仔仔细细地翻,到最后几乎是一目十行地跳过了中间的情节,直奔结局。
    她倒在血泊中,谷梁赭受尽酷刑未吐一字,陆之珩郁郁而终。
    书中还格外详细地描写了谷梁赭受刑的过程,看得人毛骨悚然。
    看到这里,戚铃兰不得不相信这个世界的“谷梁赭”也经历了一些灵异之事。
    否则,如何解释眼前这些“话本”?
    ◎最新评论:
    【穿书?】
    -完-
    第62章
    ◎成全◎
    有这些“话本”的存在,戚铃兰心底积压已久的疑惑得以解开。
    她总算了解了谷梁赭为什么要谋害父亲。
    谷梁赭的母亲因为与杨信承私通而遭受唾弃、被皇室驱逐、被氏族欺压,据书中所写,公主生产时连像样的大夫和接生婆都没有,苦苦煎熬一天一夜才生下一子,年纪轻轻便重病缠身。
    谷梁赭年少时眼睁睁看着母亲受苦,最终在病痛中郁郁而终,心里一定有怨恨。
    他怨恨南阳国,更怨恨杨信承。
    前世,杨信承把谷梁赭接回身边,以他的敏锐与警觉,自然察觉了谷梁赭的野心和怨念。杨信承有意压着他,磨他的性子。
    可他压的住一时,压不住一世,临终之前,终究是忍不住为亲生儿子铺了路,向皇帝引荐了谷梁赭。
    这是谷梁赭寻仇的契机。
    他想将手插进靖国皇室,借靖国的手与南阳国交战,从而报仇雪恨。
    最开始他看上东宫,是因为陆之珩病弱,命不久矣,且膝下无子。
    谷梁赭借陆之珩的手铲除诚王与恭王,若有朝一日国中无主、后继无人,靖国朝廷势必天翻地覆。到那时候,他就能名正言顺从民间寻回流离多年的先皇四皇子。
    四皇子在京中毫无根基,放眼朝中也没有亲信官员,便只能倚重、或者说是依靠谷梁赭。这样一来,靖国上下便是谷梁赭的囊中之物、掌中棋局。
    可是戚氏做错了什么?平白成了他复仇大计中的冤魂。
    戚铃兰一时愤恨,情绪皆显露在面上。陆之珩默默揽住她的身子,轻轻抚着她的肩膀。
    “你希望我如何处置谷梁赭?”
    戚铃兰沉默良久,才道:“国有国法,他既然犯了重罪,就当依国法处置。”
    “你真的这样想?”
    “是。”
    “你不恨他?”
    戚铃兰对上陆之珩的目光,平静地说:“依国法,他已是死罪。我还能让他再死一回吗?”
    陆之珩哑然。
    …
    七夕夜原是满城华灯绚烂,新任帝后二人却在落魄的少国师府耗费了大把时间,时近三更才从府中出来。
    灯火倒是还在,只是街上行人已经散去。
    马车再一次经过诚王府门前,朱漆斑驳间斜贴着的封条似乎落了些灰,显得更萧条了。从马车中看着眼前的景象,隐隐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戚铃兰忽然扭头看向陆之珩,眼前浮现出白天登基大典上他身着天子龙袍的威仪模样,两重画面渐渐相融,最终归回现实。
    “在别庄的那段时间,我曾去过一次护国寺。我见了杨信承。”
    “他说什么了?”
    “他倒是没说什么,只是给了我一样东西,让我交给你。”戚铃兰话音微微停顿,随后补充道:“是云州口岸通商令,杨信承说那是母后的遗物。”
    她的话音落下之后马车内忽然安静了良久,陆之珩垂下目光,不动声色地叹了口气。
    “母后那么早就给我留下退路,可见是对先帝失望至极。”
    “我不太明白。”戚铃兰忽然说道。
    “不明白什么?”陆之珩扭头看她。
    “先帝与母后如此不睦,为何还要立你为太子?”
    “帝王为维护朝廷长治久安,必定要确立元储,我仅仅是占了嫡出的优势。”
    “你虽然是嫡子,但自幼体弱多病,并不是储君的优选。诚王同样有长子的优势,其母妃出身京城王氏,身后有诗书世家支持,同样能胜任储君之位,先帝为何刻意打压长子而抬举你这嫡子?”
    戚铃兰这番话是丝毫不给陆之珩面子,所幸他不计较,甚至还乐在其中。
    “那时先帝正值盛年,恰恰需要我这种没有威慑力的太子。若是换了诚王,他还要忌惮王氏的势力。”
    “我总觉得差了些什么。”戚铃兰眉心微凝,片刻后说:“先帝忌惮诚王的母族势力,定然更忌讳储君与妻族势力勾结,可他还是下了圣旨,许你我成婚。”
    戚家对陆之珩不构成威胁,是因为戚明松没有儿子,他不会为家族谋利而越权忤逆、祸乱朝廷。
    然而对于先帝来说,戚家在军中的势力随时可能倒向太子,从而威胁到他的帝王之位。
    “当时林氏气焰太盛,他需要有人与之相互牵制。”陆之珩道:“若是我没记错的话,当初林氏曾几度向你父亲示好,陆伏生还在先帝面前请求过要娶你为妻。”
    这旧账真是越翻越远了。
    戚铃兰有些头疼,抬起手揉了揉眉心,决定放弃纠结这个问题。先帝已经驾崩,他待先皇后如何、待嫔妃如何、待每个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回到皇宫以后,马车直接停在了德政殿外。
    皇后中宫自先皇后仙逝之后便一直封着,眼下还没清扫干净,戚铃兰便暂时住进了天子寝宫。
    回宫后她还记着刚才提过的事情,先将杨信承给她的黑匣子转交给了陆之珩。
    不过,盒子里仅有一枚云州通商令。
    颍江的那一枚,她不曾提起,私自藏下了。
    总有用到的时候。
    陆之珩看了一眼盒中的东西,原封不动推回戚铃兰手中。戚铃兰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抬起头与他四目相接。
    “你留着吧。”
    她如今是皇后,久居深宫,要这通商令做什么?
    戚铃兰心思灵通,不过须臾就猜到了陆之珩言下之意,只是……她不太敢相信。
    “我要这个做什么?”
    陆之珩解开衣带,褪去外袍,只着一身中衣向榻边走来,轻笑了一声。
    “你说你恨深宫禁院漫长望不到头的日子,而这一切是因我而起……我想了很久,觉得有几分道理。”
    戚铃兰不可置信,“你肯放我离宫?”
    陆之珩很艰难地点了点头。
    “从前我总想着日子久了怨恨便淡了,或许我们还能有一段琴瑟和鸣恩爱不疑的夫妻缘分。如今却明白了,爱与恨二字含义相反,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他平静地说出这番话,戚铃兰却看出他平静之下的疲惫和脆弱。
    这是她等了数年的解脱,陆之珩想开了,她本该欣喜的,此刻却不忍心在他面前表现得太过喜悦。
    短暂的欣喜之后,戚铃兰渐渐回过神来,心头再次涌上疑惑不解。
    “你既然愿意让我离宫,为何还要办这封后大典?”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