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分卷(3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搭在凌耿颈后的手指就这么僵着,热度散了散,凌耿觉得有些冷。
    可明明是夏末的夜晚。
    学长?凌耿问。
    邵淮之僵硬的视线终于从正前方移了回来,他把凌耿抱得更紧了,这样的紧,让凌耿都快要喘不上气来了。
    凌耿不知道邵淮之为什么突然这样,正想推开些距离,邵淮之却开口了,他说:选择。
    不同的选择,路也就不一样,邵淮之在当年的选择中,走了第二条路。
    可是那个时候,他其实没有别的选择。
    第一条路对他而言是堵死的。
    *
    凌耿在周六的时候,独自进了无菌实验室。
    说是自己来练手,但因为是周六,所以他来得不算早,进入无菌实验室的时候都快10点了。
    周六的实验楼出乎意料地不算安静,在进入电梯的时候,凌耿还遇到了其他2位同学,虽然不认识,但是看他们的样子,应该不是大三的学生,估计是某位老师的研究生。
    只不过,和凌耿不同的是,这2位同学,没有一个是在14楼做实验的,普遍都是在13楼以下就出了电梯。
    毕竟,这实验楼从14楼往上,有3层都是李教授的实验室,能来这座实验楼做实验的学生本来就少,进入李教授课题组的学生,那更是寥寥无几。
    有了昨天的基础,凌耿今天练手很顺利,除了仪器初始化比昨天稍微慢了一点,其他操作都非常流畅。
    邵淮之说得不错,果然只有从一开始就准确计算剂量,那之后的正式实验操作才能如鱼得水。
    凌耿在进入课题组之后查过相关的文献,像他们这种准确计算剂量的操作不常见,可一旦用上了,那基本都不会出什么问题,实验数据的差异性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凌耿对这种复杂的操作非常熟练的话,那这对凌耿未来的学习,也是一件好事。
    说到未来凌耿眨了眨纤长的睫毛,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个话题?他自认为成绩一般,未来么,大概本科毕业之后就会投身于工作。现在连工作是什么都不确定,又怎么确定这实验操作对自己就一定有帮助?
    凌耿摇了摇头,算了,反正距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先把毕业论文的事搞定吧。
    等到凌耿从无菌实验室出来,已经是16点了,他早餐吃得比较晚,在无菌实验室里待这么久也不觉得饿,就是待的时间太长了,又带着无菌手套,脱下来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上沾着实验室里的味道,怪怪的。
    凌耿正想着待会是先吃饭还是先回宿舍洗个澡,叮的一声,电梯门开了,他踏出电梯门的那一刻,旁边的电梯门也同时开启,从旁边的电梯里出来两个人。
    老师,昨天的建议,我觉得话音在看到凌耿之后戛然而止,于瞻停了下来,凌耿,你怎么
    本来是想问凌耿为什么在这,转念一想,凌耿加入了课题组,出现在这栋实验楼里似乎也很正常,于是话锋一转,改成了:怎么周末还来实验室?
    我是来练手的。凌耿如实回答。
    于瞻对凌耿的印象不算好,原也是例行问一问,听到了回答之后也就不再追问了,只应了一声就想离开,却不防他身边的李同泽对凌耿充满关切,沧桑的声音里带着柔和,问:小凌啊,周六也来实验室练手?淮之没有跟你一起来吗?
    没有。说完,凌耿又补了一句,他昨天教了我的,我只是想自己来练练,就没有让他和我一起。
    对于李同泽,凌耿起初的印象是敬畏的,可李教授实在对他太过随和,这一来二去的他也就放松了很多,在走出实验楼的路上,随口和李教授聊了几句。
    聊着聊着,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课题上面,李同泽有些感慨地说:这个课题最开始的时候,挑选化合物是最大的难题。
    是采用的分子模拟吗?凌耿顺着李同泽的话说。
    但就是这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凌耿身边的两个人都像是定住了一样。
    第48章 我没有被问住
    你刚刚说, 分子模拟?于瞻不确定地问。
    凌耿一脸疑惑,对啊,我说错了吗?
    错, 当然是没说错, 可问题是, 这个课题采用分子模拟的方式挑选化合物,几乎是只有课题组中的老成员知道, 毕竟在国外或者是国内的同类实验,都是采用的衍生化合物的方式,大概率不会这么大胆地采用分子模拟的方式。
    这是此次课题中的创新点,也是在所有课题相关资料中没有提到的一点, 是淮之告诉你的?于瞻问。
    如果是邵淮之看了整个课题资料,那么以他的知识面,猜出来这个创新点倒也不奇怪, 可谁知凌耿的回答是:没有,是我自己猜的, 要是说得不对
    他话还没说完,于瞻已经说了下一句, 你自己猜的?你怎么会猜得到?本科的课程中没有提到分子模拟,你难道是自学?
    或许是因为着急,于瞻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冷, 李同泽给了他一个眼神,示意他别开口,这才说:小凌啊, 你们于老师脾气冲了些,你别往心里去,不过他说的有道理, 这个分子模拟的方式,你是怎么猜到的?
    啊凌耿没有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话让身边的两个人反应这么大,一时间有些紧张,我,我是在查文献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关于分子模拟的报道,虽然这个方式不常见,可是我看了我们的课题,第一反应就是分子模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凌耿挠了挠头,面对李同泽亲切的眼神,他竟然有些说不下去。
    这就像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凌耿觉得自己纯属是误打误撞。
    第一反应?李同泽心里是不信的,看着凌耿迷茫的表情,他开始一步一步地问:可是根据文献的话,这个课题应该是由衍生化合物开头会更加合适,小凌为什么不觉得是衍生化合物呢?
    衍生化合物的话,剂量估算值就可以满足实验了,既然要求严谨,那分子模拟才应该是最佳途径。大概是因为爱好使然,凌耿对分子模拟这一块很感兴趣,大二查资料的时候就自学了上百篇文献,进入课题组之后更是连上课空隙时间也不放过,所以对于李同泽的问题他才能回答得这么流畅。
    李同泽继续问:严谨是一方面,但是抛开这个,国外的实验为了减少误差,衍生化合物搭配准确剂量的也不在少数,动物实验作为前期实验,本来就是为了观察安全性,在没有任何数据揭露的情况下,你怎么就能肯定分子模拟才是最佳途径呢?
    动物实验之前的数据是属于本次课题保密范畴,也就是说凌耿查到的现有文献不可能给他任何提示,如果他凭借短暂快速地阅览文献就能提出分子模拟这个假设,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那就说明李同泽看着凌耿的眼神愈发柔和。
    我被李同泽那样看着,殷切期盼,凌耿总觉得有些别扭,我自学了相关的课程,同类实验采用衍生化合物,但前期数据揭露出来后,结果都不算完美,甚至会返回到挑选化合物的起点,同类实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大多都是循环两次后增设剂量组。
    他们不认为挑选化合物的过程出错了,并且在增设剂量组之后拿到了部分数据,可是那些数据我也看过,同样不够完美,那么有没有可能,一开始换个挑选化合物的方式,就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呢?所以我才说,分子模拟或许会是最佳途径。
    这一段话说完,就连于瞻脸上的表情也变得相当严肃了。
    从头开始说得简单,但是如果真的有那么容易,同类实验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凌耿刚刚的假设没有人提出过吗?有的。可是提出假设的人都没有信心,那些假设从一开始就没有实施的可能。
    没有人尝试,意味着这些假设都将落灰封尘,连查都查不到。
    但是凌耿提出来了,还是以那么轻松的态度,就好像是在唠家常般。他跟邵淮之一样,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创新的态度。
    这是于瞻自认为学不来的,也是研究人才中极为缺少的品质。
    于瞻愿意将之称为天赋,为研究而生的天赋。
    我记得,小凌是周四才加入的课题组。几分钟的寂静过后,李同泽打破了沉默。
    李同泽转向于瞻,视线相接的那一刻于瞻明白了老师心里的想法,于瞻接着说:是,这是加入课题组的第三天,仅仅三天。
    三天的时间,凌耿就给了他们惊喜,于瞻不得不重新审视凌耿,他就这么看着凌耿,在凌耿疑惑的眼神中不着痕迹地深吸了一口气,问:凌耿同学,你愿意考研吗?成为老师的研究生。
    什么?凌耿愣了愣。一向严格的于老师居然对他说出这种话,老师主动邀请考研,这不是学霸的特权吗?自己的成绩一般啊,说是学渣还差不多,能进入李教授的课题组已经是走后门了,还要成为李教授的研究生,没搞错吧?
    而且他们学校的研究生不太好考,研究生考试那是出了名的难啊!凌耿虽然对分子模拟很感兴趣,但并不是只有考研这一条路可走,况且,未来的规划凌耿自己都不清楚,这个时候考研
    那个,我凌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是个学渣,研究生考试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我再考虑考虑吧。
    再考虑,就是有余地,可是看凌耿的表情,似乎余地也不大。于瞻清晰地看见李同泽眼里掠过一丝失望,那失望的表情和当年面对邵淮之脱离研究时的一模一样。
    李同泽看重科研,对于适合科研的人才他从来都不愿意放弃。以前有邵淮之,现在有凌耿,这两个人当中哪怕有一个人能留下,那对他们的研究而言都是助力,于瞻明白的,他怎么可能不懂老师的心思。
    可是李同泽是教授啊,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说,那么于瞻愿意代劳。
    凌耿同学,考研这件事以后再说,不用着急,但是现在时候正好,不如我请你喝个下午茶吧?在李同泽转身进了教学楼之后,于瞻对凌耿说。
    一改往日的严肃,于瞻这个时候变得非常绅士。
    凌耿其实一直不太理解,像邵淮之那么温柔的人,虽然有的时候也觉得有些冷,但待人总归是得体的,怎么会有于瞻这么严肃的朋友?像是除了研究和面子之外什么都不太在意。
    而在于瞻态度放软,变得绅士之后,凌耿一直以来的疑问才得到了解答。
    在这个时候,或者说,在某个时候,于瞻跟邵淮之是很像的,也就是这么一点的共通,才让两个人有交心的可能。
    难怪成为了朋友啊凌耿内心感慨。
    这么一感慨,就刚好错过了拒绝于瞻的时机,等到凌耿回过神来的时候,自己已经在一家休闲餐厅里了。
    说是下午茶,但除了茶以外,于瞻还给凌耿点了些佐茶的点心,点心数量比较多,基本都推给了凌耿,看那架势,于瞻应该是不打算吃点心的,只端了茶在喝。
    凌耿起初还不太好意思,只是慢慢地吃,后来看于瞻没有要开口说话的意思,加上自己现在也饿,就吃得快了些。
    吃了差不多10分钟,桌上的点心已经吃了一半。趁着凌耿低头吃点心的功夫,于瞻换了个姿势坐着,终于开口:按理说,你是淮之的男朋友,跟我也算是朋友,今天在这里我们就不称师生,算我以朋友的身份请你。
    嗯谢谢凌耿含着点心,说话含糊不清,他端了茶过来,正准备喝点茶润润嗓。
    却听见于瞻接着说:既然是朋友,那从朋友的角度,我想跟你说几件事。
    什么事?凌耿喝了茶,端正了坐姿看着于瞻。凭凌耿的直觉,于瞻不可能无缘无故请自己喝下午茶,那么于瞻接下来说的话大概率是很重要的。
    但有什么事,是重要到需要于瞻来跟自己说的?关于邵淮之吗?还是考研?
    凌耿心思玲珑地转了个弯,却没想到自己竟然猜对了全部,只听于瞻下一句话就说:你想知道,淮之当年在学校发生过什么事吗?
    于瞻放下了茶杯,右腿交叠在上,这样面对面坐着的姿势,在凌耿的角度看来非常具有压迫性,仿佛又回到了教室的讲台之下。
    此时此刻再绅士的态度也抵不过老师的威严压制,可是事关邵淮之,所以凌耿没有退,他学着于瞻的动作,也放下了茶杯。他没有说话,但是眼神坚定,于瞻看懂了他的回答。
    于瞻缓缓向后靠着椅背,让自己的姿态尽量看起来不那么严肃,他说:淮之在本科时期跟你恰恰相反,他从一开始就是学霸,单科成绩基本都是班级第一,尤其是专业课的成绩,至今还在最高得分记录那里挂着,没有人能超越。
    也正是因为他的优秀,老师才注意到了他,将他收做了自己的学生。淮之的本科毕业论文,当时参与的是老师最新的课题,课题组的成员除了他以外都是研究生起步,也包括我。老师一直都把他当做研究生培养,而淮之也没有让老师失望,在实验过程中甚至指出了课题的最佳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邵同学的故事,还是很很有意义的,我只能提示到这了。
    第49章 我在听故事
    邵淮之和凌耿不一样, 凌耿只是对分子模拟这种特定模块感兴趣,其他的学科成绩一般,但邵淮之却是专业课全能, 用于瞻的话来说就是:为研究而生。
    在邵淮之本科的时候, 研究人才不像现在这么饱和, 所以邵淮之的出现对李同泽来说,是新鲜血液的注入, 也是创造研究无限可能的另一种诠释。
    邵淮之是个学霸,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他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自学了研究生的大部分课程, 他从一开始,就是想投入到科研中的。
    而进入李同泽的课题组,则是他开启科研的第一步。
    李同泽比较忙, 当年除了学校的课题,还有国外的课题在, 所以不经常在学校,就把邵淮之安排给了于瞻代为教导。
    于瞻那个时候是李同泽的研究生, 参与了李同泽名下的多个课题,算是李同泽最看重的学生了,而邵淮之毕业论文所属的课题, 刚好也是于瞻参与的课题之一。
    邵淮之很聪明,又比较好学,于瞻教什么他都学得很快, 在大二下学期就已经把本科毕业论文给完成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