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农家媳的秀色田园 第53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回答她的,只有床板嘎吱嘎吱的声音。
    尽管夜里吃了个“大亏”,第二天桑叶还是去了一趟桑家,把“老流氓”的法子说给于氏听。
    于氏是个行动派,觉得法子可行就立即让桑树准备好礼物,将这件事托给了李七爷。李七爷倒是爽快的答应了,没过多久就来桑叶告知了李家人的态度。
    等桑叶再次过来的时候,就得知于氏请好了媒婆,打算挑个好日子,正式上李家提亲。
    之所以这么顺利,却是李婉婉一年拖一年,眼看就要嫁不出去成为老姑娘,李老二总算意识到自己干了件蠢事,正后悔的不行呢,结果李七爷就上门了,所托的还是村里人人巴结的桑家,哪有不答应的?
    估计是李七爷提点过,李老二怕事情有变,真让继女(侄女)砸在手上,竟然直接对着神龛赌咒发誓:
    只道桑家一次给李家五十两银子的彩礼,够他两个儿子娶媳妇的花用,从此以后李家上下绝不要桑家一文钱,否则两个儿子一辈子打光棍。
    第514章 金榜题名
    桑李两家议亲,可谓轰动了十里八乡。
    谁也没有想到,桑家会娶一个破落户家的女儿。这让许多家中有适龄女儿,眼馋桑家的钱财和前程的人家捶胸顿足。
    早知道桑家不讲究门第,他们自己就上了,何苦便宜了李家啊!
    不管旁人怎么想,桑李两家挑了个黄道吉日就下定了。鉴于李家姑娘年纪大了等不得,两家一番商量,就把成亲的日子定在了秋后。
    小江得偿所愿,每天都笑嘻嘻的傻乐呵,做起事来也愈有章法,仿佛一夜之间成长了起来。
    于氏既欣慰又心酸,向桑叶几个姑子抱怨道:“媳妇还没过门,这臭小子就一心扑在她身上了,我这个娘都要靠边站了。”
    桑叶觉得不妙,很担心自家大嫂和侄媳妇的婆媳关系,笑嘻嘻的说道:“大嫂,我也是有儿子的人,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站在咱们作为儿媳妇的角度来看,要是娘她老人家像你这样,觉得你把大哥抢走了,大嫂这些年怕是日子不好过,大哥也要夹在中间两头为难了。”
    于氏性子泼辣,不是个多聪明的人,但是胜在肯听人劝。听完桑叶的一席话,她不由得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想着这些年婆婆是怎么对自己的,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问题。
    只是她不好意思承认,嘴上替自己开脱:“我也不是啥恶婆婆,只要婉婉过门了,待我能有我待娘那般恭敬,我还能为难她?”
    桑叶立即附和:“那是,整个李家村,谁不知道大嫂是个好媳妇!咱们家家风好,肯定不会想别人家那般,出现婆媳不和搅的家里乌烟瘴气的情况……”
    这话于氏爱听,很快脸上就笑开了花。
    桑家定了长孙媳妇是一桩大喜事,很快另一桩喜事也传到了李家村:县试头名——桑桓!
    县试是每一个学子科举之路上的第一场考试,也是最简单的一场考试,可是依然有过半的考生在这里淘汰。
    桓儿以十二岁之龄,斩获县试头名,说不上百年难遇,却也称的上一句“天才”。要知道县试头名的含金量很高,只要桓儿不缺考接下来的府试和院试,不出现明显的失误,取得秀才功名是板上钉钉的事。
    村里人不知道桓儿的真实身份,对他也是以拖油瓶的眼光来看待,背地里没少说郑家有钱没处花,白白给人养儿子。如今桓儿取得县试头名的消息传回来,眼看着会有大出息,就只剩下对郑家的羡慕了。
    郑家在村子里的地位不一般,上门道喜的人络绎不绝。
    接下来还有府试和院试,桑叶不想太高调戳人眼睛,就只让郑凛去镇上买了些糖块回来,对某些人起哄摆酒设宴一事,不着痕迹的推过去了。
    没过几天,桓儿就趁着放旬假回来了。桑叶对着外人谦虚,对着儿子可不会,抱着桓儿喜道:“不愧是我儿子,娘以你为傲。”
    当了这么多年母子,她很了解桓儿的性子,不怕他骄傲。
    倒是桓儿被夸的害羞了,脸色微红的说道:“这一次县试不难,能取得头名实属侥幸。”
    桑叶揉了他的头一把,嗔怪道:“在娘面前谦虚什么,就算县试简单,你能力压那些学了十几年的学子,那就是你的本事。”
    不想他对下个月的府试有压力,桑叶又说道:“你才十二,机会有的是,没必要非追着头名不可,总要给其他人机会不是?”
    桓儿心里暖烘烘的,嘴上说道:“娘,您说的对。”心里却想着要在府试好好发挥,斩获头名,给娘亲长脸。
    府试要在府城考,不说路途遥远,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界,身边没个人可不行。不用桑叶指使人,郑凛就主动提出陪桓儿一起去。
    桑叶自然没什么不放心的,于是准备好行囊,银钱更是准备的足足的,还提前三天把人打发去了县城,还提醒他们尽早出发,免得去晚了找不到好的落脚地。
    对于她这种重子轻夫的“恶劣”行径,郑凛想不到别的“惩罚”,只好在出发的前一晚把人酱酱酿酿到后半夜。第二天又在人醒来算账之前,神清气爽的驾着马车溜了。
    桑叶醒来不见人,气得差点咬烂被角。
    就在府试开考在即之时,又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回了李家村——桑榆金榜题名,高中二甲进士!
    这一日,整个桑家穿戴一新,脸上喜气洋洋的招待着上门道喜的人,比之前桑榆考中举人更要热闹数倍。
    桑叶略作收拾,就急急忙忙的来到了桑家。好不容易从道喜的人群中挤开一条路来到正厅,没见到报喜的人便喊道:“爹、娘,报喜的人呢呢?有没有说小弟什么时候到家?”
    “你看你,都是当娘的人了,还这么不稳重。”木氏嗔了一句,脸上的笑容却掩不住:“官差大人领了喜钱就走了,说你小弟在京城候差耽搁了些时日,这会儿应该在路上了,怕是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到家。”
    桑叶知道这个流程,就说道:“也不知道小弟能领到什么差事。”
    她希望小弟能留在京城,先当个京官什么的。就算以后下放到地方,这资历到底不一样,地方上会看重几分,对今后的仕途也大有裨益。
    不过,小弟只是二甲进士,名次不在前十,又没有背景,留在京城的可能性不大。要是下放到地方,为避嫌的话定然不会下放到云来县乃至府城,日后天南地北的见面都难了。
    “你小弟是进士,领到的差事总不会差。”木氏不知道女儿的担忧,在她看来儿子都成进士了,是见过皇帝的人,前程肯定不会差。
    “娘说的对,小弟这么厉害,肯定不会比别人差。”桑叶不想在大喜的日子说扫兴的话,就没把自己的预测说出来。
    来道喜的人太多了,母女俩忙着招呼客人就没有多说。等到了下午,上门道贺的人就更多了,不仅有长居县城的举人,连县官们也遣了人,送上了厚厚的贺礼。
    半个月后,桑榆在众人的期盼着回到了李家村。让桑叶没有想到的是,桑榆竟然入了翰林,成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第515章 圆满
    翰林院清贵,是储材之地,大庆朝亦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看似中了进士就能入翰林,实际上一甲必入翰林,二甲前十仅有资格参与翰林院的考试,只有考过了才能进去。
    桑榆是二甲十七名,这个名次比起大多数新科进士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确实没有参与考试的资格。结果他意外的参与了不说,竟是真的入了翰林,桑叶很难不多想。
    于是,客散过后,桑叶把桑榆叫了出来,问起入翰林的整个经过。
    见大姐神色严肃,桑榆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事无巨细的将过程说了一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