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唐理工学院 第21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的学生有这份心已经足以,难道还真因为他的原因让他的学生去面对那些权贵?
    太子和魏王的身份虽然高不可攀,但路终归得自己走,不可能一辈子都依靠他人。
    徐长生也是一愣,心道,老古板老古板,他唾沫都讲干了,居然都无用处。
    正要说些什么。
    严文殊就道,“此间事了,你自行离去吧。”
    徐长生看了看表情坚定的严老头,张了张嘴……
    最后不得不拱了拱手,“那长生下次再来叨扰。”
    他现在就在长安,他这老师恐怕还不知道他的学生脸皮有多厚。
    他现在就去让全长安的人都知道,他来请严老头去他学院教书了,到时候他一天来三次,严老头这么讲礼的人,他这么诚恳相邀,还不信能拒绝得了。
    他这是以敌之矛攻敌之盾。
    盛情难却四个字就是这么用的。
    徐长生走了,老管家有些焦急地看向严文殊,答应多好啊,反正老爷也无甚要事,加上身体也还健朗,答应了,这些年的恶气也能出个干净,心里通透。
    老管家还没说话,严文殊就道,“今日之事不要外传。”
    老管家张了张嘴,也不知道老爷到底怎么想的。
    让长安百姓知道也好啊,老爷可不是谣言中那样,连自己学生都厌恶的先生。
    老爷的学生,还是有一些会来看望老爷的,可那些权贵太可恶了,愣是宣传得他们家老爷像是被所有学生厌恶一样。
    名声都给毁了。
    严文殊这么打算着,可是他不知他有一个怎样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而且这个学生还有点死皮赖脸,和外表一点都不像,正准备着大肆宣传等着逼宫。
    老管家有些叹气,但老爷都这么决定了,他也没有办法,“那徐家子的礼物?”
    老爷一般不收学生礼物的。
    严文殊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收下吧。”
    难得他有心,也不枉他当初教导一番。
    老管家点点头,然后打开礼盒一看,好决定如何收纳。
    一打开,手都抖了一下。
    老爷刚才说收下?
    可……
    “老爷,好……好大一颗灵芝,恐怕陛下那都没有。”
    这怕是老爷收过的最贵重的礼物。
    第82章
    徐长生去完严文殊那里就回去了。
    心里还在道, 严老头这个老古板居然没有答应,这怎么行?
    如此伟大的教育事业, 怎么能缺席?
    他的学院漂亮得很, 正适合养老不是, 他连严老头住的小楼都修好了。
    回去前,先去了一趟徐家超市, 现场默写了一篇文章让族叔带回徐家村,下一次就将这篇文章登在大唐都市报上。
    他默写的这篇文章正是严文殊所作。
    作为学生, 对老师的作品,那肯定是手到擒来。
    这是一篇何为礼?为何要守礼的论文。
    写得十分严谨,看上去或许死板得很,但其中内容发人深思。
    在徐长生看来, 比他写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意义得多。
    它充满了教育意义, 是真正的教育家思想家才能写得出来的。
    徐长生想了想,又留下三个字,以及三句藏头诗。
    三个字是, 谢师恩!
    三句藏头诗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留名--龚自珍。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留名--李商隐。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留名--白居易。
    三句诗留完, 徐长生就笑了,看他不把严老头捧到天上去,到时候,严老头也不好意思拒绝他的邀请了吧。
    严老头,你跑不掉的。
    徐长生让族叔尽快将他写的东西送回徐家村,然后就回太子府继续研究他的造纸工艺和刻活字了。
    接下来几天,整个长安十分的平静,直到新的一期的大唐都市报开始出售。
    现在大唐都市报在长安,基本是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上面时不时会登载一些大儒的作品,凡是读书人都视之为珍宝。
    大儒的作品,很多其实都达到了出书立著的程度,只是碍于印刷成本太高,流传度不广。
    大唐都市报因为版面的原因,也不可能将大儒的书载出来,但登载一些小的文章完全没有问题。
    哪怕是这些小的文章,也有一种出书立著的感觉,哪怕是大儒,也是心动不已,只要在大唐都市报上面登载了他们的文章,岂不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读书人,一辈子,为了的不就是这个。
    所以,大祖父一天忙碌得很,天天都在和一群大儒书信来往,徐家村天天都有很多书信要寄出去,大部分都是大祖父的,一是大祖父要为大唐都市报选文章,二是他和其他大儒也有共同话题,交流得颇为开心。
    长安的食铺,酒楼,大多数都有订阅大唐都市报,不仅如此,还专门请了读书人,在食铺酒铺中读报。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识字。
    而不识字的人,也特别喜欢听别人读报,一是沾沾读书人的文气,二是大唐都市报上面的内容真的特别有趣。
    其实这也算是文教的一种方式吧,让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听报,知礼仪,明事理,效果总会有一点的。
    现在长安人的风气就比以前好很多,都是报纸带来的一点点作用。
    长安现在的情况是,食铺酒楼要是没人读报,生意都得差不少。
    午饭的时间,各食铺酒楼又开始读报了。
    哪怕是读书人,看过了报纸,也喜欢听别人读报,然后互相谈论几句,那种气氛让读书人特别喜欢,有些读书人为了听别人读报,还专门跑都食铺酒楼吃饭。
    但,今天的大唐都市报一读出来。
    除了不识字的人,其他读书人全都惊讶住了。
    猛地抬起头,看着上面也是皱着眉毛读报的人。
    他读的是……前国子监礼学博士严文殊的文章?
    严文殊的文章上了大唐都市报?
    可……
    在一些权贵的恶意谣言抹黑下,严文殊的名声在文坛其实很差。
    所以读书人们疑惑了,大唐都市报一向选文章十分严谨,严文殊的这篇文章的确很有水平,发人深思。
    但大唐都市报选文章除了文要好,还有一点人的品德也要好。
    这是他们总结的经验,原因他们大概也知道,或许是徐文远就是这样的人吧,所以徐老先生选出来的文章都是要先看人的,人品不行,文章写得再好,徐老先生也是不会通过的。
    但今天的文章是怎么回事?
    严文殊在文坛不是一直被人诟病吗?他的文章徐老先生怎么可能让它出现在大唐都市报上?
    严文殊啊,说起这人,大家第一印象不是他的学问如何,而是,听说连他的弟子都厌恶他,讨厌他。
    在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甚至能排在父与子之前。
    可想而知,他的人品能好到哪去?
    这样德行可能有问题的人,他的文章怎么可能登上大唐都市报?
    疑惑,不解。
    不过,严文殊的这篇文章倒是厉害得紧,有一副礼学大家的风范。
    在惊讶的表情中听完这篇文章,要是以往,听到这么精彩的文章,早有一群人拍手叫好了。
    而不是现在鸦雀无声。
    连读报的人,都不知道他是怎么读完了,也亏得文章好,让他没有停下来,忍不住一路流畅的读完。
    按理,一片文章读完,也就没了,继续下一个版面的阅读。
    但读报的人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道,“下面还有徐家子的一个小论。”
    众人一愣,徐家子的小论?也就是所谓的读书感。
    徐家子除了连载他那些匪你所思精彩绝伦的小说,不是从来没有在大唐都市报上评论过别人的文章吗?
    徐家子之才他们现在也是从长安百姓或者文坛的一些前辈那听过的,不由得竖起了耳朵。
    读报人继续道,“小论名为谢师恩。”
    十分古怪的的书写方式,应该没有人会这么写小论吧?完全不成章法。
    但随着读报人将徐长生留的那三句藏头诗读出来的时候。
    所有人都愣住了。
    虽然都不成诗,只有其中一两句,但绝对是能震惊长安的诗篇,甚至要不是只有零散的几句,都能传世了吧。
    “好一个谢师恩!”有人满脸激动的站了起来。
    不知道多少人现在心中都是想着教育过他们的老师,或者给他们启蒙的先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